詹姆斯曾說:“播種一個理念,收獲一種行動;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幼兒期不僅是智力開發的重要階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而禮儀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如何在幼兒園開展有效的禮儀教育,筆者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在環境中知禮
1.在環境中滲透禮儀教育,讓孩子感知禮儀之道。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環境來配合禮儀教育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園從公共環境到班級的角落,都懸掛了具有感染力的禮儀圖片:做客禮儀、待客禮儀和中國傳統節日,幼兒天天觀看這些圖片,結合教師平時的教導,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相應的禮儀知識教育。我們根據幼兒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將禮儀教育滲透在日常教育中。如在樓梯踏步上貼上小腳印,提示幼兒一側上下樓梯;在飲水機前貼上一條直線,提示幼兒排隊喝水;在洗手處貼上洗手順序圖等。此外,我們還將禮儀教育滲透在活動材料的擺放、歸整、收拾中,如在放玩具的柜子外面貼上相應的圖片,提示幼兒將玩具歸放原處。通過上述措施時刻提醒幼兒遵守一定的常規禮儀,效果很好。
2.人文環境,表率作用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
①教師的禮儀行為。在幼兒園里,幼兒特別喜歡模仿教師的一舉一動。因此,在開展禮儀教育活動之前,教師要注重學習并明確自身的職業規范,塑造自身的個人魅力。如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以平緩、溫和的語調和幼兒說話,并耐心地聆聽幼兒的話,接納并疏導幼兒的情緒,每天微笑面對幼兒。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多使用“請”“謝謝”等禮貌用語。這樣,幼兒每天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就受到了良好的禮儀教育。
②父母的榜樣作用。孩子在家庭中的時間多于在幼兒園的時間,由于父母與孩子的親情關系影響,他們往往對來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例如:有客人來時,讓孩子拿水果招待客人,與客人寒暄;讓孩子學會照顧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看見奶奶蹲在地上摘菜,教育孩子為奶奶搬來小凳子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知禮、懂禮,并在實踐中有所表現。
二、在游戲中明禮
1.將禮儀培養與游戲相結合。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在游戲中滲透禮儀教育,可以讓幼兒將抽象的禮儀知識化為具體的可模仿的行動規范。如教師帶領幼兒玩“娃娃超市”游戲,要求“營業員”面帶微笑,熱情接待顧客,在游戲中用到“歡迎光臨”“你好,請問您想買什么?” “謝謝!”“再見”等文明禮貌用語;玩“做客”游戲,讓幼兒學會用“請進,請坐,請喝茶”等禮貌用語進行交流。通過這類游戲,使幼兒良好的禮儀習慣得到進一步鍛煉,指導幼兒將游戲中對角色的禮貌要求遷移到晨間入園、課間交往、平時生活之中,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2.將禮儀教育與
兒歌相結合。首先,教師要把禮儀教育的內容設計成幼兒喜歡的、易接受的教學內容,如
兒歌等,使幼兒了解禮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要求幼兒愛護座椅,如果是單純的說理教育,幼兒會覺得很乏味,編成朗朗上口的三字兒歌,幼兒既喜歡又記得牢:“小椅子,雙手搬,輕放好,再坐上,人離開,椅收起,愛護它,常擦洗。”看到有的小朋友不愛惜圖書,我們就自編兒歌《愛護圖書》:“圖畫書,要愛護,輕輕翻,細細讀,不弄臟,不損壞,書寶寶,樂開懷。”幼兒很容易在這首兒歌中增強保護圖書的意識。
3.將禮儀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中。將禮儀培養時刻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中,使幼兒時時刻刻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熏陶,促進孩子禮儀習慣的形成。例如:幼兒在園過程中不免要向其他小朋友借東西,如畫筆、玩具等。教師可要求幼兒在借別人東西時講禮貌,要和別人說“麻煩您”“可以嗎“謝謝”等,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弄壞了要說“對不起”,需要別人幫忙時說“請您幫助我……”。久而久之的操練,這些常用的禮貌用語會在幼兒的生活中扎根開花,為幼兒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道德基礎。
總之,良好的品格及行為習慣能夠影響幼兒的一生,在幼兒期開展禮儀教育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教師要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采取措施,針對幼兒的心理,讓他們樂中有學,玩中有學,在多種有趣的活動中挖掘素材,循循善誘地加以引導,使他們在學習中受啟發、明禮儀,在實踐中見行動。
(責任編輯付淑霞)
【幼兒園開展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相關文章:
• 幼兒園兒童圖畫書的講讀策略
• 試談幼兒園教科研工作管理
• 兒童視角的幼兒園管理微創意
• 農村幼兒園新困惑
• 淺議幼兒園如何防止小學化
• 《指南》背景幼兒園的語言教育
• 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簡要回顧
• 幼兒園管理家長的有效參與
• 淺談幼兒園老師的定位
• 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聲樂課程改革
•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點滴體會
• 在新西蘭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