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幼兒園反思教學體現出幼兒教師對幼兒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對本職工作精益求精的認真態度,在促成幼兒教師的經驗積累和提升,加速教師的專業化進程,推動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關鍵詞:幼兒教師 反思 專業提升
西方教育界有一句口號:讓教師成為反思的實踐者。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比較重視課前的教學設計,而忽視課后的教學反思。尤其是目前的幼兒教師,任務較為繁重,缺乏應有的熱情,工作常常是盲目被動,疲于應付,一天下來,工作質量高低與否,是否達到教學要求,有沒有促進幼兒發展等一系列涉及反思的問題,根本無暇顧及。
一、反思的概念與界定
反思意即對自己經歷過的思想、心理感受以及行為的體驗和思考。教學反思, “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省、教學體驗、教學監控等方式,辯證地否定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學經驗、教學行為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加工過程”。【1】
所謂幼兒園教學反思就是通過對過去教學事件的回顧及思考,吸取其中的經驗及教訓,改進教育教學行為,最終達成促進幼兒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因此判斷教學反思是否有效,就要看它吸收了哪些經驗,吸取了什么教訓,有哪些感悟,是否改進了教育教學行為,是否促進了幼兒語言、動作、社會性、認知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二、反思的意義與價值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只有通過教學反思,通過對教學反思的再認識,才能從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并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才能使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斷得到提高,逐漸由經驗型教師轉化成學者型、專家型教師。對于幼兒教師而言,反思體現出幼兒教師對幼兒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對本職工作精益求精的認真態度,標志著幼兒教師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監控與管理能力。具體而言,反思有如下意義與價值:
1.促成教師的經驗積累和提升。
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在實踐中自覺調整和改進教學行為,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教師較好較快的成長。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意識性不夠,系統性不強,它可能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并容易導致教師產生封閉的心態,必然會阻礙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對已發生的教學行為加以回憶和思考,提煉出教學行為背后的有價值的教學理念,積累反思內容,提煉教學規律,不斷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使教師的有效經驗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進而轉化成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底蘊和實力。
2.加速教師的專業化進程。
在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中,教師的教學觀念與能力是其成長的前提和基礎,而反思是其成長的助推器。教學的設計、實踐和反思,不僅是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凝練教學特色和風格的有效工具,更是加速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方式。教學反思促使教師從關注教案轉向關注學案,從注重知識技能轉向注重實踐能力,最終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促進其專業成長。
3.推動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教學心理品質,它體現著教師對于教學理念與教學技能的理解和運用,反映著教師一貫的教學觀點、教學作風,以及對于教學語言、教學方法、教學風度、教學機智等方面把握的穩定特性。教師從初涉教壇,到逐漸成熟,再到最后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是一個艱苦漫長的教學實踐過程。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屬于典型的個人知識,而教師“個人知識”的形成主要靠對經驗的反思,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理解一般的教育規律,逐漸形成自己對教育教學規律的理解和把握,進而形成自己的“個人知識”。 教師自覺不斷的教學反思具有別人不可替代的個性化特征,可以更好地凝練并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學特色和風格。
三、反思的誤區
據了解,不少教師在教學反思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著一些問題,甚至走進了誤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蜻蜓點水。
這類教師在教學反思中,對出現的教育現象或問題有一定的觀察與認識,也能做出一定的描述,但至于事件或現象的根本原因卻不去深究,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或者膚淺地尋找一些客觀的原因,當然也不去尋找有效的解決之道。這類教師在實際操作中,淺嘗輒止,缺乏推敲,缺乏相應的理論依據,為反思而反思,雖有反思的意識卻無反思的能力。
2.自我封閉。
許多人認為,教學反思只是一種個人行為,因此,持這種觀點的教師基本不愿與其他教師或者同行分享自己的反思成果。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反思內容會遭到其他教師的議論與恥笑;另一方面他們始終認為反思只是自我對教學的心得感悟,不用也不必與其他人分享。其實,當個人對某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通過對話交流、思想碰撞就有可能豁然開朗、茅塞頓開。從這方面而言,幼兒園有責任為教師創建反思共同體,激發教師反思的內在動機,提高其反思能力,以便更好地引領與促進幼兒主動地探索和學習。
3.虎頭蛇尾。
反思中的“虎頭蛇尾”意即只有反思沒有執行。反思過后,我們收獲了什么?有怎樣的提高?這是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反思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只有三分鐘的熱度,反思與行動應該形影相隨、知行合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四、反思的途徑與方法
1.內省式反思
即通過自我反省的方式來進行反思,可借助于反思日記、心得感悟、反思教學錄像等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寫教學日記、心得體會的撰寫真實地記錄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困惑與感受,包括教學技巧的運用和效果,對問題的認識和評價等。錄像反思法就是通過回放錄像再現教學場景,讓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這種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觀者清”的效果。通過觀看錄像,比較真實的教學過程與預設教學過程的異同,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堂決策、師幼互動、教學材料選擇和教學時間分配等,根據評價內容反觀原先的教學設計,撰寫反思性總結。
2.學習式反思
即通過理論學習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真諦,樹立全新教育理念,對自己已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進行反思。與理論對照,教師自覺地審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即主動有意識地去反思內隱的應用理論與外顯的倡導理論之間的差距,從而矯正自身的理念與行為并使之符合理論要求。
3.交流式反思
即通過與其他老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監控能力。交流式反思法通常由一名執教老師圍繞研討專題上課,其余老師帶著問題聽課。課后,再由執教老師與其他聽課老師展開對話交流,質疑答辯,產生思維碰撞。最后,執教老師根據討論結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學設計方案,并寫出反思性總結。
4.研究式反思
即通過行動研究法來進行反思。所謂行動研究,即教師自己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所設置的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論和所遇到的現實問題,并以研究者的姿態去不斷地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探究和解決教育問題。研究的一般過程是:回顧(發現、明確本班、本園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假設(設計一種或幾種解決問題的辦法、途徑)→驗證(將所設計的解決方案付諸實施,實際嘗試解決問題)→總結(分析、驗證結果,發現新問題或提出新假設等)。在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整體水平將不斷得到提高。
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2】教師學會了反思,就會站在新的高度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增長教學智慧,提升教學能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曰),同理,教而不思則罔,思而不教則殆!教而思之,思而行之,師之根本。
參考文獻:
1.韓孟華,王春清《教學反思的意義、內容、方法與途徑》,《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4期
2.葉瀾《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而不思則罔,思而不教則殆——淺談幼兒園反思教學】相關文章:
下一篇:有效開展幼兒園家長工作的策略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