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陳鶴琴老先生說過:幼兒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兒園哪一單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為了使教育更好地發揮其價值和效率,幼兒教師有必要、有責任去引領家長了解教育、參與教育,首先教師要轉變家長教育觀念,讓家長參與幼兒教育。其次要掌握有效溝通技巧,建立與家長之間的信任感。還要運用多種渠道,讓家長了解配合教師促進幼兒發展的方法。最后要提供一定的空間,讓家長體驗家園共育取得的成果。
【關鍵詞】家長工作 溝通 合作 策略
在幼兒園教育中,家長的參與有利于提高幼兒園保教工作的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的發展,提高教師與不同家長溝通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家園共育的實施。家長工作開展得好,能使幼兒園的各項保教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是幼兒成長發展的第一環境,也是對幼兒成長影響最直接最密切的一個環境。有的家長認為,教育是幼兒園的事,自己只管孩子吃、穿、住;也有家長認為,自己文化素質不高,不懂教育;還有家長認為家長參與教育是幼兒園無能的表現。然而我們知道,在幼兒時期,孩子年齡小,對家長依賴性大,依戀情感深,家庭的影響作用大。因此,幼兒教育應該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起來,共同合作,促進幼兒健康諧發展。
作為一名有十幾年教齡的老師,我深切地感受到家長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開展家長工作是幼兒教師不可回避的一項重要而繁雜的工作。最近,越來越多的教師反映,現在的家長工作太難開展了、xxx家長又來“找事”、xxx家長從來都不準備老師讓帶的東西·····這樣的抱怨聲已是常事,教師常常感到自己付出了得不到回報,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工作的幸福感,而這個喜悅之情、工作的幸福感,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家長身上得到的。那么,如何才能讓教師擺脫這種惡性循環,有效開展家長工作?我有以下觀點:
一、轉變家長教育觀念,讓家長參與幼兒教育。
陳鶴琴老先生說過:幼兒教育不是家庭或幼兒園哪一單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首先,我認為要讓家長認識到家園配合的重要性。很多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孩子的教育就歸老師管;也有家長認為,自己不懂教育,就別參與幼兒園的教育里;還有家長認為,我懂一點教育,我的教育方式更好,不認同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對此,教師有必要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是孩子發展的第一環境,也是影響孩子成長最直接、最密切的一個環境,而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切言行舉止對孩子的發展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現在許多家長的工作很忙,接孩子、送孩子多半是由婆婆、爺爺、保姆等來接,無原則的隔代親型他們每天的時間較充分,教師如果很好的利用這種類型的家長,把他們作為我們教育資源的利用,那么家長工作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有些家長還會跟老師說:“我們孩子現在還小,如果犯了錯誤,請老師不要批評他,那樣他會沒自信心的。”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及時進行談心交流,同時把幼兒園的一些情況和處理方式告訴家長,讓他們明白老師的用心良苦。通過我們的溝通,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達到了同步。
二、掌握有效溝通技巧,建立信任感。
相互信任、尊重和支持是教師有效開展家長工作的前提。如果缺乏家長的信任,教師的工作寸步難行。曾經有位教師遭遇過這樣一件事情:新學期開學不久,小班一個新生回到家說老師“打”他,家長認為孩子不會撒謊,老師一定是“打”孩子了,盡管教師再三解釋沒有“打”孩子,該家長還是堅持要求調監控錄像。結果,監控錄像并沒有顯示所謂的教師“打”孩子。事后,家長又再三道歉,解釋擔心孩子受委屈。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里“受委屈”,那與教師之間一丁點的信任都沒有建立。信任要靠溝通來建立。家長工作說簡單也簡單。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系點在于孩子,家長擔心的更多的是:老師會不會喜歡我的孩子,孩子有沒有聽話、有沒有惹老師生氣、今天吃得好嗎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如果教師先讓家長感受到自己對孩子的關心、愛護之情,那么家長的心對教師是敞開的。反之,就不存在信任感。曾經有個同事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班里有個孩子胳膊受傷了,需要在家休養一個月。一個月之后,家長到幼兒園來要求退學。原因是孩子在家休養的一個月里,老師沒有打過一個電話表示關心、問候。這位家長認為,孩子來不來園老師都不關心,那么也沒必要去這所幼兒園了。
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接待相處,是教師和家長相互認識、彼此了解的一個好機會。教師可以利用以下兩點與家長進行溝通:(1)利用入園、離園環節,教師通過與家長的短暫溝通與交流,了解不同家庭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針對不同的家長,教師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交流、溝通形式,充分使家長了解教師工作的責任心,體會到教師工作的辛苦和用心。(2)利用多種手段,讓家長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幼兒、園所活動。如:開家長會、半日開放、園所網站、微信、QQ、電話、微博等方式。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幼兒教師,就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角色意識,即明確自己在家長溝通工作中承擔的任務,那就是建構心靈橋梁,讓家園關系更好溝通。面對每天幼兒園發生的一切事情,教師要勇于面對,有信心和勇氣,去解決,不要瞻前顧后,只要自己做的事情是公正、平等、對得起孩子,用自己的真誠去換取家長的信任,任何事情家長都會理解的。
三、運用多種渠道,讓家長了解配合教師促進幼兒發展的方法。
作為幼兒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家長了解掌握科學育兒知識,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能力。教師需要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書籍,對家長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科學育兒方法。新學期開學幾個星期下來,我都在關注著本班新轉來的孩子—豆豆,孩子的情緒一直都很焦慮,總怕自己做錯什么,做什么事都膽怯地問“是不是這樣的?”“對不對?”等類似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在離園環節,和豆豆媽媽進行了溝通。媽媽的話語里不斷透露出對孩子的責備和埋怨。如:當豆豆回到家,媽媽發現孩子身上的衣服臟了,馬上責備說:“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臟了,你哪樣事情也干不了。”豆豆不小心把水灑出來了,媽媽帶著責備的語氣說:“哎呀,你怎么把水灑出來,走開走開。”從頭到尾都是責備,就沒有聽到媽媽表揚孩子。
面對期望過高,生成錯誤教育觀念的家長。這一類型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期望很高。期望過高型的家長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行為習慣,我們就要經常通電話,定期向家長匯報孩子的情況和表現。家長們總讓孩子學英語、學舞蹈、學繪畫,參加各種特長的興趣班等等,家長們這種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這種期望過高,想法心急的家長,會生成錯誤的教育觀念,就會誤導孩子,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時,教師應多聽聽家長的心聲,跟家長多交流,并向家長介紹幼兒園的教學目標和思想理念。
我向豆豆媽媽反映了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并且結合《指南》分析了孩子個性形成的可能原因: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一旦達不到標準,就帶著情緒責備孩子,慢慢地,孩子認為自己做什么事都是錯的,不敢大膽地去做,去表達,變得不自信、內向、敏感。這是一個能反思的媽媽,當我們的談話結束時,她發自內心地說:“孩子的個性與我自己有很大關系,的確對孩子的責備太多了,我一定要改過來。”這樣一溝通,切實的解決了家長在育兒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同時,又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信任感就此慢慢建立。
除此之外,立足于孩子本身的發展,教師需要家長配合完成一些工作。教師在于家長溝通的時候就需要講清這樣做的目的、需要家長具體配合的事情,完成的方法和時間,并且在家長完成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幫助。
四、提供一定的空間,讓家長體驗家園共育取得的成果。
幼兒園的一些主題性活動,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利用環境資源、網站資源進行一定的展示,如:墻飾、黑板、走廊、微博、園所網站等,展示活動的歷程、家長配合的成果,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的完整性、系統性,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展示,也讓家長之間相互學習,同時也為了更好地開展下一步家長工作。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環境,也就出現了不同的教育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與家長本來就應該是一種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實踐還表明,現在有不少幼兒家長不僅有較高的文化層次和閱歷,而且具有較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
我們在研究中認識到了家庭環境對幼兒發展影響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園共育的必要性。不能僅僅將家長看成是完成幼兒園教育計劃的配合者,不能僅僅將家長工作的目的看成是教育家長,而要將家長視為合作伙伴和幼兒園教育的重要人力資源。因此,家長和教師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信任、共同提高,這是實現家園共育的基礎�?傊�,做好家長工作是一門藝術,每個老師必須學好這門藝術。
[1] 《3-6歲幼兒發展指南》2012年9月廣東教育出版社
[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01
【有效開展幼兒園家長工作的策略】相關文章: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