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小學化”是當前幼兒教育領域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它不僅扼殺幼兒天性,嚴重損害幼兒身心健康,也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對小學教育形成負面影響,如若得不到改善,必將影響我們國家今后發展的主體建設力量。在2012年10月9號教育部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地提出了學齡前階段中,科學的學前教育對人的后記學習和終身發展的重要作用。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如何尊重幼兒的成長規律,讓幼兒園的教育為孩子的一生發展奠定基礎,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小學化”傾向,全面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一、樹立主體化教育理念、尊重兒童的本位發展
教育應該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所以教育的重心就應該從教材或知識轉移到兒童的生活與兒童的世界,強調教育適應兒童成長的自然節奏和速度,尊重兒童的天性、本能、興趣和需要。
1.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各項規章制度。
嚴格建立健全幼兒園的教師崗位責任制、教學教研制度、衛生保健制度、幼兒園安全公約、幼兒日常行為規范、名師工作室制度等等,并張貼上墻,及時詳細填寫規定表冊并存檔。
2.多元化的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體現多元化領域的相互滲透,淡化語文、數學、英語等具體學科,注重綜合性跨領域的課程,以游戲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設計和內容選擇嚴格依據省編教材的要求,滿足兒童的天性的自我表現和潛能表達,盡可能滿足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本能、興趣和需要,強調兒童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尊重兒童的本位發展。
3.科學制定活動組織和作息時間的安排。
嚴格按照《幼兒園教育教學常規(試行)》制定幼兒園教育教學計劃,開展備課、上課、游戲、教研、家長工作等活動;體育游戲及戶外活動時間。
二、促進幼兒多元化發展,尊重兒童的成長
1.獨立,讓幼兒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幼兒園創設多種游戲區域,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體驗活動,培養孩子親近自然的情感,讓孩子學會基本的生活技和基本的知識,同時,利用一切可利用條件,創造外出考察實踐。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是源于幼兒自身的需要,都是幼兒自主的參與,自由選擇,因此,孩子們的進步也是飛快的,學會做自己的主人。
2.獨特,讓兒幼兒享受個性成長的自由。
本著對兒童的充分研究與了解的基礎,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讓兒童在預備好的環境中自由學習,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激發兒童潛能,在寬松、愉快的環境中構建獨立、自信、專注等能力,為將來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給予孩子享受個性成長的自由,通過孩子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自己探索,杜絕“最大效益法則”的防御心態,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敏感期,不為孩子代勞,讓其按照自己的節奏發展。這些與新《綱要》“創設自由寬松的環境,從興趣的需要出發,引導幼兒主動參與,自主選擇”的重要精神相符合。
3.獨創,讓幼兒展現靈動的智慧。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環境,發掘生活中蘊含的教育契機,讓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在同伴交往中感知體驗、分享合作、享受創造的快樂,展現靈動的智慧。如:發現生活中的小創意:幼兒園彩繪區,孩子們拿來了不同形狀的廢舊酒瓶,用想象與色彩的創意搭配,創造出一件件美麗的作品,在孩子們的手里,廢舊紙杯、廢舊繩子、廢舊毛線、甚至是枯樹枝,都能成為一件件工藝品。展現教學活動中的智慧:用具有層次性、漸進性、啟發性、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幼兒主動探究和創造,孩子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跳躍著無窮的智慧,迸發出靈動的思想。
4.獨秀,讓幼兒自信地發現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最大限度地滿足和支持而又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的需求,使幼兒自信地發現自己的能力。如:
繪本教學過程中,他們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獨特的猜想,感知
繪本的故事內容,猜想故事的發展,每一個孩子都成為了故事的作者,當謎底揭開,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們自信地發現自己成長的快樂,滿足于自我價值體現的快樂。
三、強化師資隊伍,完善教育評價機制、做好有效銜接
1.強化教師理論學習,注重教育思想創新。
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綱要》,將教師的教育思想與時俱進,適應幼兒園素質教育的需要。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及培養,促進教師內涵的發展,使教師的專業水平進一步提高,鼓勵教師多做教育反思,多積累保教經驗,尤其針對“小學化”傾向這一現象,審視自己的教學,發現問題及時研究,不斷調整計劃,改進教育行為,最終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
2.加強園本培訓,不斷提升師資隊伍水平。
建立園本教研制度,開展有效的園本教研活動,鼓勵教師立足教育實踐,積累豐富幼兒教育經驗和教育方法;采取學前教育培訓、請進來、送出去、通過送課下鄉、觀摩教學、四個一優秀教師及專業特色教師開展教研、聽課、評課、示范課、同課異構等活動,采取“幫扶互助”、“師徒結對”等方式,推動幼兒園師資水平均衡發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從客觀上使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得到解決。
3.評價角度創新,給老師一個新的成長空間。
及時調整傳統的教育評價方式,融合“發展性評價”,對教師和幼兒隨時隨地評價,隨時隨地調整,拓展“動態評價”的方式。管理者評價教師,通過“開放和限制”、“反思性學習”、“價值第一,條件第二,策略第三”的評價眼光調整教師的教育行為、衡量教師的教育行為價值、促使教師形成開放的教育態度。
教師評價幼兒,則采用“幼兒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的多種主體評價方式予以實現。同時,在評價過程中注重幼兒行為表象的描述、情況分析與策略調整,形成開放性的動態評價,以促進幼兒的發展和教師評價水平的有效性提高。
4.重視幼小銜接,合力達成雙向銜接。
孩子上了小學是否能適應小學生活是廣大家長最關注的問題,因此,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就讓家長放心,更不會給社會上的一些“預習班”填補了這項空白。同時,也要和社區小學有效溝通,達成能有效銜接的教學進度,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孩子們上小學后,基礎良莠不齊的現狀。 變“幼兒參觀小學”為“幼兒園與小學互動交流”,是我們嘗試幼兒園于小學雙向銜接的一種新的方法。帶著孩子們走進小學的閱覽室、科學室、
音樂教室感受小學的校園文化。同時,讓小學老師走進幼兒園,和孩子們一起玩游戲,感受幼兒園課堂教學的靈動和有趣,也能讓小學老師們在教學方法上和幼兒園有效銜接。
四、家園合力,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幼兒園“小學化”傾向是由兩個原因造成,一方面是家長對學期教育的錯誤認識,另一方面是社會風氣和幼兒園之間的無序競爭,一些私人幼兒園和社會上的學前班的開設,往往讓幼兒園的要求往往存在誤區,這是因為家長不了解幼兒教育的規律,而且急功近利的心理嚴重。因此,改變家長的教育理念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具體措施如下:
1.成立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參與到幼兒的教育管理中來。
成立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讓家長理解幼兒園的辦園目標和辦園宗旨和各年齡班的教育目標,并在日常教學中,及時將家長的信息反饋到幼兒園來,以更好地監督“小學化”現象的發生。
2.定期召開專家講座,根據家庭教育中顯著的問題解決家長的教育困惑。
有針對性地把教育的理念慢慢滲入家長心中,從而讓家長充分認識幼兒教育的宗旨、意義、形式和目的,并了解更多的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形成更加融洽的親子關系,使家園教育更加一致。
3.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走進幼兒園的一日生活。
組織各種形式的家長開放日活動,如“半日觀摩”、“親子游戲”、“課間操比賽”、“小主持人大賽”、“創意大賽”、“親子共讀”等多種活動,以便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成長情況,以及幼兒園的教學規律和模式,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來,感受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4.通過現代信息手段,搭建家園共育平臺。
幼兒園有自己的門戶網,在門戶網中設立班級直通車欄目,各班級還有自己獨立的qq群,讓家長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幼兒在園情況,并在門戶網和qq群的共享中下載學習相關的教育理念,交流教育心得,觀看專家視頻講座,大大提升了家長的教育觀念。
“小學化”傾向的有效改善不僅僅依靠我們的管理者、教育者、老師、家長的努力,更需要我們社會的教育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每一個孩子都像一朵獨特的花朵,從發芽到漸漸地發育成花骨朵,再等時機成熟開成鮮艷的花,都需要一個慢慢成長的過程,這正是所謂的個體發展。讓我們尊重孩子們的成長,給予他們一份更多的等待和愛的陽光,在純潔的殿堂中,讓花兒成長的更加健康,開的更加艷麗。
【淺議幼兒園如何防止小學化】相關文章:
• 進一步規范民辦幼兒園辦學行為
• 淺談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問題
• 幼兒園問題全解答
• 地方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活動
• 鄉村幼兒教師五項基本功培訓初探
• 淺談如何優化幼兒園班級管理
• 本土資源讓農村幼兒園大放異彩
• 優化幼兒園歌曲教學的策略
• 幼兒園文化構建的思考
• 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集體課教學探究
• 幼兒園季節教育的探索
• 幼兒園男教師生存狀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