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舞蹈課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是學科建設的關鍵。所以,必須用新的視角、新的觀念、新的思維來構建科學的教育教學框架。只有這樣,才能辦好師范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關鍵詞:
學前教育大專;舞蹈教學;教學模式
舞蹈課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技能課之一。通過舞蹈課的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氣質,拓展視野,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拓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舞蹈教學以課堂教學和學生練習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掌握舞蹈知識和技能。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學生的實際,對舞蹈課堂教學進行探討。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舞蹈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給教育教學奠定了寬闊的視野,為學前教育提出了新概念,提供了新空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學前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藝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美育的主要途徑。舞蹈是用肢體語言來傳達美、表現美的一種方式,通過舞蹈訓練能夠提升學生的氣質和修養;同時,優美的音樂、優雅的肢體動作及豐富的情感體驗給人以美的熏陶,培養學生更加高雅的氣質,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活潑、開朗、自信的性格。另外,舞蹈教學也是學生未來從事幼教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從事幼教工作的必備技能之一。
二、學前教育舞蹈課教學模式的探討
所謂模式,是指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參照實施的標準形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建立的比較典型的和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或構建形式。教學模式是教學過程中進行理論深化和擴展的一個新課題,也是教學改革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一)常見的教學模式
第一,“講述式”。它強調教師以講述的方式清晰地展現教材內容,教師高談闊論,學生也許會聆聽、思考,也許會“身在曹營心在漢”。該模式教師參與多,而學生參與少,不適合過多使用。第二“,啟發誘導式”。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討論、探索。這是一種學生在教師誘導下去發現問題并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發展科學態度、認識能力和意志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但是,該模式耗時多、效率低,教師難以控制,也難于廣泛采用。
(二)教學新模式的發展
近年來,廣大教師一次又一次地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這些教學改革,往往不是枝枝節節的修補,也不僅僅是教法的變化,而是從教育思想觀念、體制、內容、方法等各方面進行的綜合性改革,帶有變革教學模式的性質。舞蹈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如下。
1.熱身活動。
筆者倡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主導變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愉悅的氛圍內接觸知識、接受知識,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采用的是以集音樂、舞蹈、體操、美學為一體,以有氧練習為基礎,以健、力、美為特征,達到增進健康、塑造體形和娛樂身心的一項體育項目———健美操。筆者認為,在舞蹈課剛開始時,采用健美操熱身,不僅能達到熱身的效果,還能鍛煉身體的協調性,使學生很快進入到舞蹈的課堂中去,并對其產生興趣。
2.基訓。
基訓可以塑造身體的形態姿勢,使身體各部位具有一定的柔韌性、穩定性、協調性和靈活性,使整個動作更具美感。在教學中,應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與此同時,也要關注個體的差異性。
3.舞蹈欣賞。
欣賞舞蹈,能夠提高人的聽覺和視覺能力,比如,對舞蹈節奏的快慢、音樂的旋律、音樂強弱的感受能力,對舞蹈動作的細膩、奔放、粗獷、剛健婉約、熱烈、柔美的感受能力。舞蹈欣賞能夠使人通過千姿百態的人體動作來認識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與歷史,提高舞蹈欣賞的視覺、聽覺能力。
4.課程教學。
進入學前教育舞蹈專業的第一年,應該把重點放在健身操上。健身操不僅能夠鍛煉身體素質、訓練樂感,最重要的是能夠強化學生的四肢協調能力,為以后的舞蹈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二年應該把重點放在民族舞上,把藏、漢、蒙、維、朝、傣、秧歌、花燈八個舞種分在不同的學期,由淺入深,充分把握舞蹈要點。第三年應該把重點放在現代舞上,現代舞是反映現代生活的舞蹈,它是緊跟時代科學技術、文化發展、哲學理念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的,所以,現代舞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舞蹈課是應用性、實踐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學科,課程內容豐富多彩,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自然條件因材施教。只有這樣,舞蹈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朱曉莉 張俊嶺 單位:泊頭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張俊嶺.淺談五年制學前教育大專聲樂課堂教學模式[J].青年文學家,2009(24):141.
【學前教育舞蹈教學分析】相關文章:
上一篇:學前教育專業音樂綜合素質訓練探究
下一篇:城鎮化進程與學前教育發展探討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