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就像是一位不會說話的老師。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深刻理解《幼兒園指導綱要》中幼兒園環境含義。
《綱要》將幼兒園教育置身于終身教育的大范圍中,用大教育觀來界定幼兒園環境的,突出了“創設”和“利用”。要把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結合起來。將幼兒園環境創設,空間的布置、設施設備的提供與材料,特別是幼兒活動材料的提供有機結合起來。將幼兒園園內環境創設與班級環境的創設結合起來。環境創設形式多樣化,重視環境創設中各部分之間的密切關系。
二、環境創設要滿足孩子多方面需要的,能使他們獲得經驗。
《綱要》對環境創設的要求“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重視幼兒生理的健康,設施設備的高矮、活動用具及材料的大小、安全性問題等符合幼兒生理規律適合幼兒使用。教師從孩子的需要進行環境創設,考慮孩子的提議及感受。要符合本園本班的實際情況,滿足幼兒的需要,對幼兒的發展有價值,實用。而不是作擺設做裝飾用。如美術角,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應該是不一樣的,小班應以撕紙、涂鴉的材料為主,而大班以制作、繪畫為主。
三、環境創設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各種活動。
環境創設要符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尊重幼兒在學習特點、發展水平、個性特征方面的差異,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
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孩子的探索活動往往由問題引起,而這些問題常常與環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關。孩子對周圍客觀世界的探索欲望有不少是由于自身的發展需要而自發產生的,這種產生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他們的主體意識,但由于孩子年幼、知識經驗的貧乏,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需要教師為他們提供與探索活動密切相關的環境及操作材料。幼兒自由探索時,教師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及時創設環境、提供相關材料。例如:攀枝花的生長過程――源于孩子的生活――它有哪些變化――相比較――“畫”下來――為科學發現區提供記錄工具(打破區域材料的內容)――觀察記錄的過程中產生的用于攀枝花相關的材料制作畫――提供各種工具及輔助材料――引出攀枝花還可以有很多用途――張貼到墻上交流(成為有意義的墻飾)。
幼兒園園內環境創設的范圍包括了園內幼兒所要到的各個地方,也包括本班幼兒經常活動的場所。做到了由“大墻飾”向“小墻飾”擴展。由活動室擴展延伸到盥洗室和臥室,將創設內容同各室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發揮相應的作用。例如,盥洗室中“節約用水”的標志;臥室中有節奏、單調的仿雨滴聲。由室內向室外擴展延伸,園內的綠化地帶、小溝、水池、土堆、圍墻、欄桿、樓梯等都考慮到了,
環境創設要體現幼兒主體性的發揮,環境創設的目的是引發和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作用,因此幼兒是環境創設中不可缺少的參與者。教師不是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樣布置”上,而是將精力放在“我怎樣啟發、引導支持幼兒參與,幼兒怎樣參與,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樣的條件”上。這種參與,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遵循幼兒年齡特點組織幼兒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準備材料、參與布置、參與操作、參與管理的過程。
注重環境創設的實用性,不盲目追求“精美”的、以裝飾功能為主的環境創設,這樣會降低環境創設的教育性,也減少了幼兒表現自己、樹立自信心的機會,透過表面形式去發現孩子創意的美、感受的美。每個幼兒的“作品”(手工、操作材料等)都有展示的機會。和孩子一起根據作品不同的特點對其進行加工修飾,一起布置環境,讓幼兒體會成功的喜悅。
環境創設的內容隨季節、主題的變化而變化,創設手段及表現形式多樣。提供的操作材料豐富、形式多樣,在游戲及各種活動中極大的激發幼兒的探索意識和行為。
四、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和社區的教育資源,創設幼兒活動環境。
幼兒園環境教育必須以幼兒的真實生活環境為課堂,強調“在環境中的教育”,以啟蒙幼兒的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引導他們自主地欣賞、觀察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環境要素和環境問題,初步理解它們對人類的影響,努力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并最終采取行動,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實現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幼兒園物質活動環境的創設】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語言教學創新
• 幼兒園水墨教學初探
• 幼兒園讀能力培養策略
• 俗話幼兒園課程(二)
• 學前教育專業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優化
• 學前教育專業中開設國畫課程必要性
• 為何孩子在幼兒園不擅長人際交往
• 淺析幼兒園主題性實踐課程實施策略
• 淺談如何優化幼兒園班級管理
• 如何為孩子選擇幼兒園
• 運動幼兒園與運動游戲課程
• 幼兒園管理工作創新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