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教材要透,注重提問的設計 明確教材僅僅起一個橋梁作用,主要是決定于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的方式和方法要為教材的內容服務,要注重對語言理解能力的培養,讓孩子聽懂作品,并善于把握整體信息。提問不能過于模式化,教師的主體地位主要是體現在提問上,你給孩子多大的展示空間,要盡可能地考慮到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因此在提問的設計上能大則大,能變則變。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有問題可以提,這樣不但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還能使教師的教育針對性更強。作為教師要有找到孩子原有“點”的能力,這樣才能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提問要注重個體差異,要符合幼兒現階段的發展水平。注重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使幼兒具有積極參加語言活動的興趣。進一步提升幼兒語言的運用能力。
二、創設情境,構筑語言學習的新舞臺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而創設讓幼兒“有話可說”的教學情境,就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認為掌握幼兒特點,給幼兒提供聽的條件,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對幼兒訓練聽的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聽的習慣,對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內容同樣對待。教室的擺設、教具等都可作為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素材,讓孩子在訓練中提高動手能力,對形成孩子良好的思維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語言情境,孩子們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角色,有了說話的機會和說話的內容,而且,這種形式,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
我帶的是小班,針對小班年齡特點,我經常給予主動與老師交談的孩子以表揚和擁抱。這樣做以后,他們都非常親近老師,都主動地將自己生活中的快樂與不高興都與老師講。孩子們與人交往的意識有了,而且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效果非常好。
三、溝通心靈,撩開語言學習的燦爛天空
有句話說得好,“教育是一顆心撼動另一顆心的事業。”是的,心與心的交流,是教學天國里最美的景致。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離不開循循善誘,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法則,如果只顧“齊步走”、搞“一刀切”,那么就會傷害到許多幼小的心靈,進步快的“吃不飽”,進步慢的則跟不上。尤其對一些“后進”的幼兒來說,由于教師的一時疏忽,教學策略上的“粗枝大葉”,說不定,從此就會了斷了孩子語言學習的興趣與愿望。舉一個例子:當我每次組織孩子聽錄音故事的時候,我經常這樣邊做動作邊說:“插上電源,再按鍵,好聽的故事就出來。”教師的多次重復,孩子們就自然而然會說這句話了,不會再對我說:“老師,這個,這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此外,我還注意用文藝作品來豐富幼兒的詞匯,發展幼兒的語言不能只限于短句練習,學好短句的目的是為今后連貫性的語言打好基礎。還應該用一些文藝作品,如語言形象及藝術性強的
兒歌、詩歌和故事等,為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將難發的音編成
兒歌教給幼兒,并在開放日時進行表演,與家長配合練習。
四、走向生活,尋找語言學習的活水源頭
語言,源于生活,源于實踐。很顯然,語言教學的瞄準點應該是教學實踐。語言是人們開展思維活動、進行交流的工具。人們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積累各種精神財富都主要利用語言來完成。為了引領孩子走向生活,在天廣地闊的生活空間里,尋找學習的活水源頭,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孩子的個性化語言的發展,撩開語言學習的新天空,讓每位孩子頭頂燦爛,心境爽朗地、饒有興趣地去學習語言,熱愛語言。如每周可舉行一次活動,活動形式應豐富多樣,有:新聞角、口述稿、繪畫日記等,人人參與、個個發言。這是孩子們“亮相”的大舞臺,也是語言訓練的極好機會,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把自己在一周的所得,全心全意地捧到同伴和老師的面前,這樣,每一次活動,就顯得特別生動有趣,因為,這一天是孩子捕捉“語言”的好日子。通過交流,既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潛意識地培養了幼兒關心周圍事物變化的習慣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孩子們已不把學習看作負擔,而處于一種主動探求知識的境地。因為,這樣的學習,使他們輕松愉悅,樂趣無窮。
【淺談幼兒園語言教學創新】相關文章:
• 如何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活動
• 學前教育管理策略新思考
• 淺談幼兒園素質教育
• 幼兒園開展游戲活動的研究
• 對幼兒園教育質量觀的認識
• 幼兒園多媒體技術應用(3篇)
• 淺談幼兒園舞蹈教學實踐
• 安徽公辦幼兒園學費封頂
• 吉拉和她的盲童幼兒園
• 談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組織
• 幼兒園足球特色課程實施問題與對策
• 幼兒園學科教學中怎樣滲透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