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畫也稱中國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它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土壤之中,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演變,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和民族特征。國畫以其獨特的線條變化、豐富多彩的墨色韻味和變幻的水墨滲化等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國畫在表現內容和藝術創作手法上,體現了創作者對自然、社會等方面的認知。
【關鍵詞】學前教育;國畫課程;必要性
一、學前教育專業開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國畫并沒有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各個學校都是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國畫教學的。但是筆者認為,國畫是中國的藝術瑰寶,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徑,應該成為每個幼師學生的必修課。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因為在學前教育專業中開設國畫課程,幼師學生可以學習國畫的基本繪畫技巧,提高鑒賞水平,并逐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為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打下堅實基礎。學前教育專業中的國畫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非常重要。學生通過賞析、繪制國畫作品,不僅可以學到繪畫技巧,還能了解中國歷史,感受歷史變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同時,體會作者情懷,感悟道德真理。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出能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來進行美術活動的師資力量。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只有自身具備了對國畫的欣賞能力和相關的操作技能,提高感受美、欣賞美的水平,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總之,國畫教學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重要途徑,也是豐富我國文化教育內涵的重要內容。其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作為未來的幼兒教師,其對幼兒的教育引導作用非常明顯。國畫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藝術瑰寶,必須要不斷傳承下去。所以,國畫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繪畫能力和藝術水平,更是借助幼師向新一代傳遞我國的優秀文化。國畫常常是在意不在形,勝在似與不似之間,是個人情感的抒發,內容大多數是經過概括、提煉的形象。構圖不受時空限制和焦點透視的束縛,再加上毛筆和宣紙等材料的特殊性,水與墨隨機融合滲透。這些都與幼兒的思維特征和作畫特點相吻合。作畫時自由變化的游戲性與幼兒自由自在的天性相符合,對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中國畫的教學活動,既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又是陶冶幼兒情操,提高幼兒審美素質,健全幼兒人格的有效手段。無論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還是幼兒,通過接觸和學習國畫,均可以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意蘊和人文內涵,形成積極的審美取向,培養民族自豪感。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作為中國畫藝術的傳承者,必然要提高其在中國畫方面的能力,使其在傳承優秀文化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對于間接提升幼兒的中國畫藝術欣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進行國畫課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特點
國畫獨有的韻味和強烈的內涵表現,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因此欣賞和學習國畫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但是目前中職學生多是中考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文化課基礎較弱,甚至大多數學生都沒有上過美術課,不具備應有的美術常識,所以在學習具有人文內涵的國畫時就比較困難。另外,中國畫作為藝術水準極高的繪畫種類,無論在用墨、著色、線條勾勒等方面非常講究。相對于簡筆畫、素描等其他美術課程而言,國畫顯得初入門檻較高,讓很多初學者望而生畏,學習困難。
三、解決方法
1.嘗試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來輔助學前教育專業的國畫教學
充分利用課前、課中、課后的時間,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興趣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就需要教師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課中做好解惑答疑的角色。讓學生在課前學知識,課中解決疑惑、鍛煉技能,課后拓展知識面,鞏固知識技能,個性化發展。課前,教師在信息化平臺上傳微課等學習素材,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了解知識、教師了解學生,為本次課做好充足準備。如讓學生觀看微課,了解本次課知識要點,對于不理解看不懂的內容,反饋到預習報告中;并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國畫的認知程度,教師根據學生預習報告和調查問卷,調整知識重點與難點,以便更有針對性的講解知識,解疑答惑。課中,教師詳解知識要點,并利用視頻、圖片等素材以及頭腦風暴、知識搶答等手段提升學生的認知及審美水平。同時,教師上傳操作視頻至信息平臺,供學生隨時、多次學習觀看,參透其中要領,掌握基本技能。在學生練習操作時,教師要巡回指導,有針對性地引導每個學生,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臨摹是學習中國畫的初級階段,學生通過臨摹優秀作品學習用色、用墨、設色及構圖的各種技法與表現方法,在此基礎上逐漸地學習對物寫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應該局限于一味尊崇古人技法,要順應時代,可以嘗試用新鮮的材料和工具來創造肌理。既要促進文化傳承,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又要和現代社會的審美及需求相結合。石濤在《苦瓜和尚畫語錄》中說:“筆墨當隨時代”。“臨”重在一個意,否則刻板的臨摹既沒有國畫的韻味,也沒有了學生自身的靈性。課后,為學生上傳相關拓展資料,延伸學生的學習范圍,豐富認知,提升審美水平和操作技能。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避免技法取向的單一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創意表現。用多樣化的評價標準,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操作視頻和作品上傳至平臺,采取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評價,既評價過程又評價結果,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國畫大部分教學還是以臨摹經典作品為主,基本是教師示范后讓學生臨摹,但是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教育并非專業美術教育,不能“過于重視技法”,忽視了中職學生基礎水平和審美特點。要鼓勵學生體驗生活,每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都是創作者通過對自己生活的觀察、理解、感悟、提煉而創造出來的。所以,課后為學生安排拓展任務———實地寫生,師造化。寫生的過程是一個認識與研究表現對象的過程。選擇自己身邊的題材,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自己的視角描述自然界的美。再高深的筆墨技巧如果失去了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都顯得蒼白無力,更不會有撼動人心的感染力。
2.與文學、歷史等課程相結合來提升學生對國畫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國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一些文人志士的畫作更是寄托了很多文化以及愛國情懷。恰巧,中職課程中開設有中國文學和歷史等課程,國畫課可以同這些課程內容結合到一起來學習,如結合歷史大環境去欣賞閻立本的《步輦圖》,此作真實記錄了1300多年前漢、藏民族之間親善交往的重要歷史事件;再如,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該畫真實地描繪了五代十國中的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并縱情于聲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畫了韓熙載的復雜心境。結合歷史去賞析,更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作品的歷史及藝術價值。學生在欣賞國畫作品時,教師可以細心挑選與其意境相契合的文學作品,利用文字營造的意境,體會畫作的深刻寓意及藝術魅力;也可讓學生根據所學過的感受深刻的作品,嘗試去創作國畫作品。如關山月、傅抱石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表現的是《沁園春•雪》的詞意,筆墨淋漓、氣勢磅礴,描繪的是神州大地“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美麗景色;或者根據畫面營造的意境,去搜尋或者獨立創作相契合的文學作品。學前教育專業是為幼兒教育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保障我國幼兒教育事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國畫作為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啟蒙幼兒藝術能力的重要課程,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劉會營.學前教育專業中國畫課程內容設置探索[J].青年文學家,2012,(35):34.
[2]邱化賓,林家望.關于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中國畫教學的思考[J].兒童發展研究,2014,(04).
作者:薛娟 單位:聊城幼兒師范學校
【學前教育專業中開設國畫課程必要性】相關文章:
上一篇:國外學前教育特點與經驗啟示
下一篇:學前教育專業朗讀訓練課程目標構建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