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后自己咬指甲 自贊贊上幼兒園以后,我就每天請她講班里發生的事情。一則是想了解她在幼兒園里的情況,二則也希望鍛煉女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把這看做是母女交流的好機會。可事實上,贊贊上小班的時候,根本不能清楚完整地敘述當天發生的事。往往女兒說的話,我信以為真,雞毛當令箭地去做了,好幾次都南轅北轍,整個兒滿擰。
到了中班,這種情況大為改觀,現在,小贊回家已經能說明白今天要背什么
兒歌,明天要交什么,帶什么蔬菜瓜果去布置班里的自然角,哪天要舉行運動會,什么時候報名,還特別強調要一家三口,一個都不能缺……
我很欣賞贊贊的這種絮絮叨叨。一天下來,兩個人聊聊,這不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嗎?
沒想到,3個月以后,女兒煩了。那一天,我又照慣例問她:上午干什么了,下午干什么了。
"早操、上課、午睡、游戲。"八個字就把我打發了,還伴著一臉的不耐煩。
其實,我也感覺到每天這樣問好像逼供似的,很不舒服。
在這之后的某一天,我看到了《父母必讀》雜志1999年第11期上的一篇文章:孩子,今天你高興嗎?
寫得真棒!原來,我太看重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知識技能,而忽略了對孩子自身最重要的心情、感受的關照。
當天回家,我馬上照葫蘆畫瓢地問:"小贊,你今天高興嗎?"
"高-興!"女兒果然回應得很痛快。接著原原本本地把她為什么高興,高興到什么程度一口氣說出來。
漸漸地,我知道了好多讓贊贊高興的事:輪到她做值日生,給小朋友們發飯發菜發勺子;星期五允許帶自家的玩具交換著玩;教了一首新歌,玩了一個新游戲……
前幾天,贊贊一進門就嚷嚷,她學了一個新本領。"你以后可以不勞累了。"這是她的原話。我心頭一熱,才4歲就這樣懂得體恤媽媽。看來,我可真有奔頭兒。
"媽媽,你以后不用給我剪指甲了。我自己咬。"
天啊!我差點兒沒暈過去。
"誰說可以這樣的?"
"彬彬。我瞧見彬彬一個一個地在啃。"
"彬彬是不對的。啃指甲是不衛生的。你看指甲里黑黑的全是細菌,吃了要得病的……"
幸虧贊贊及時告訴了我她的講衛生的新招數,要不然我還會奇怪她怎么不用剪指甲了呢。
小朋友知道該羞了
我下班一回家,贊贊就怯生生、蔫兮兮地告訴我:她尿床了。
我用手一摸:哎呀,毛衣、棉背心、棉毛衫全濕了,更別提下身。
趕快開空調,拿臉盆,打溫水,給她又洗又換。
贊贊從小到現在,我們對她尿床這類事一直是很寬松的。因為我們深知有些事情只能等。就像去年贊贊剛上幼兒園那陣子,頭上的發卡總是弄丟。問她怎么掉的,掉哪兒了,什么時候沒的,她一概都是"不知道"。各種各樣的發卡、頭花、發帶我不知買了多少。
現在好多了。午睡時,贊贊能自己把發卡取下來放到褲子兜里,醒來請老師再別上或回到家叫媽媽幫忙。
而且,贊贊已經有了很強的歸屬意識和記性。上次去接她,我隨手拿了一件我認為一定是贊贊的外套。這件衣服無論從式樣、顏色還是大小上看,跟女兒的那件都一模一樣。但贊贊就是不承認那是她的。最后,當找到贊贊的那件一對比才知道,贊贊的衣服曾經缺過一粒紐扣,是后來用別的紐扣代替的--就這么微小的差別女兒都能記住。
種種跡象都表明女兒在進步。可今天這是怎么啦?記得書上說:孩子3歲以后就能夠自己控制大小便。贊贊都4歲零3個月了怎么還尿床?
"贊贊,你今天午睡起來的游戲肯定沒玩好。"
不吭聲,朝媽媽看看。
"濕濕的捂在身上不難受嗎?干嗎不告訴韓老師?她會給你換的。"
還是不響。當從我的表情上確認媽媽是溫和的時候,贊贊才回答:"羞的。被小朋友知道該羞了。"
原來是自尊心!
"是不是看到別的小朋友尿床,你覺得這樣很害臊?"
"是。"
發現媽媽理解她了,贊贊馬上變得活躍起來:"上次,絲絲小便來不及,就尿出來了。韓老師就幫她脫光,把她放在小床上,等奶奶拿褲子來。"
"所以,這次你不愿意告訴韓老師?"
"嗯。"
"那外公去接你的時候,你怎么還不說?"
"外公會嚷嚷的。"
是啊,外公凡事總愛大著嗓門嚷嚷。這些特點都被贊贊不知不覺掌握了。
"女兒,還記得嗎?小時候你尿床了,媽媽對你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小贊,不要怕。"
"對,媽媽現在還是這句話。小贊,不要怕。以后再尿濕了褲子就去告訴老師。你有備用的衣服放在幼兒園,老師會給你換的。還有,你不愿意被小朋友羞,那你午睡前一定要上廁所。不管有沒有小便都要去蹲一下,好嗎?來,拉鉤。"
"拉鉤。"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贊贊今天在幼兒園跟別人打架了。"
我的車還沒停穩,外婆就迫不及待地訴說。
情況了解下來,很簡單:別人要搬小贊的椅子,女兒不肯。于是各不相讓,你搶我奪,兩敗俱傷。外婆去接贊贊時,兩個孩子都在哭。
"這么點兒小事也值得抹眼淚?贊贊,大方點兒,把椅子給小朋友嘛。"
外婆對我這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不滿意,提出三點意見,讓我明天一定去辦:第一,告訴班主任事情經過。(說不定,韓老師早就知道了。)第二,找那個孩子談話,以后不許再欺負贊贊。(何為欺負?家長摻和進去是不是也有點大欺小的味道?)第三,最好讓那個孩子的家長也了解這件事情。(怎么著,還要引發一場"大戰"嗎?)
我一向主張,孩子的事情應該由他們自己解決,家長最好不要亂摻和。這也是社會交往能力的鍛煉。再說,過不了一會兒,孩子們早就沒事了,而家長們反倒搞得關系緊張。何必呢。
清靜下來,我向贊贊打聽那個孩子是誰。
"就是那個死珠珠。"
"什么死啊,活啊,多難聽!珠珠--好像就是上次在公園里碰到的那個女孩吧?"
我快速找出女兒與珠珠的合影。
小贊看著照片發愣,若有所思。
晚上熄燈后,贊贊突然嘀咕:"頭疼。"
"什么,什么!"我驚跳起來,趕快打開最亮的燈:"哪兒,在哪兒?"天!頭皮都蹭破了。"怎么回事?珠珠打的?"
"珠珠放手的時候,椅子砸在我頭上。"
"沒關系,沒關系,勇敢點兒……"嘴上這么說著,心里卻害怕起來。伸手抓起電話打給先生,他正在另一個城市進修他的急救專業。
老公聽后一再說沒事的,沒那么嚴重。
"要不要明天帶她去做個腦CT?"
"用不著。觀察觀察再說。千萬不要主動提醒她,小孩子心理作用很重的。如果明天她再說頭疼,你馬上打電話給我。"
吃了醫生的定心丸,我沒那么緊張了。但看來明天一定要到幼兒園走一趟了。
韓老師確實知道發生的事。她糾正道:贊贊和珠珠的椅子被旁邊的小朋友拿去做游戲了,所以,當她倆同時看到那板凳時都想要,于是就發生了爭搶。
"原來那椅子本來就不是你的。"我笑贊贊。
"誰是趙錚錚啊?"珠珠的奶奶一邊走進來一邊捋開孩子的頭發給我看。
"啊呀,小贊,你把小朋友的耳朵咬了?!看看,小野人的牙齒印!"
珠珠的奶奶被我夸張的表情逗樂了。韓老師又向老人家解釋了一遍事情經過。沒料到,老奶奶竟通情達理地說:其實,孩子的"冤家"往往就是平時最熟悉的伙伴。因為在家里總是聽珠珠說趙錚錚如何如何。
……
就在這些不大不小、起起伏伏的瑣事中,女兒在長大。
責任編輯/晏 然
【女兒上幼兒園以后……】相關文章:
• 幼兒園寶寶的飲食搭配
• 幼兒教師職業角色及壓力應對探析
• 數學幼教小學化探討
• 幼兒園游戲環境創設與游戲組織研究
• 如何開展農村幼兒園的游戲活動
• 幼兒園小班常規習慣的培養
• 四葉草之家幼兒園
•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有效開展
• 幼兒園是孩子幸福的百草園
• 淺談幼兒園體弱兒干預手段
• 共享幼兒園高效課堂的魅力
• 幼兒園環境景觀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