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行孝為先。知孝,方能守禮,明孝,始能成才。這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古來昌行的孝道,在當今社會卻漸漸淡漠。在我教的班級就發生過這樣一幕:一個幼兒的媽媽有一天因事最后一個來接的他,當時,他媽媽急促地跑進教室,抱歉地對孩子說:“媽媽有事來晚了。”可兒子是怎么做的呢?他什么也沒說,拿起書包扔到地上,走到書包前用腳使勁地踢到了媽媽腳下,媽媽沒有生氣,反而更抱歉地說:“兒子對不起,”并彎腰把書包撿了起來,兒子仍不依不饒,被兒子拍打著的媽媽卻好像很自然地接受了這種舉動。目睹這件事,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教給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辛勤養育之恩,終生難以回報,所以說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應盡的本分。可如今家庭大多為獨生子女,三代人的“四二一”倒金字塔結構,孩子處于最底端,承受著幾代長輩順勢傾瀉,享之不盡的服侍和呵護。一些孩子一有想吃的好東西就吵著要父母買,但在吃的時候不會想到要給長輩一起分享。家里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照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過問,有很多孩子心目中沒有他人,不懂得尊重別人,不愿意幫助別人,沒有禮貌,想要的東西必須買,不隨心思就大吵大鬧,甚至在地上打滾。在這種“太無私”的愛中,封閉了幼兒的回報意識,束縛了幼兒的回報手腳,剝奪了幼兒的回報權利,從而使他們習慣地、理所當然地盡情享受愛,而不懂回報愛。這樣的孩子心中只有自己,還能指望他們長大后以祖國利益為重,報效國家嗎?而且時間久了,中國人家庭中最重要的倫理道德“孝”,遲早會漸漸離我們而去。盡孝,絕不單純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是為了鍛煉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要傳承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孝,必須從幼兒時期做起。作為幼教工作者的我們應根據幼兒的特點,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教育其自覺孝敬父母,珍惜父母之愛并付諸行動。
一、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傳統美德“孝”的品質
通過開展主題教學活動,教育孩子全面、客觀地評價父母和自己。教育孩子了解父母的艱辛,理解父母的期望,懂得鍛煉自己的自理能力來減輕父母的負擔,激發孝敬父母的情感,滲透中華傳統美德“孝”的品質。
如語言活動中,我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根據相關故事內容設計了精美的圖片,尋找了相關視頻,幫助幼兒形象生動地理解故事內容,并進行了情境表演的設計,讓幼兒通過生動的表演和對比,讓“孝”的觀念深入人心。如《黃香扇枕溫席》中,通過觀看了精美的圖片,幼兒受到了一定的震撼,覺得小黃香睡在這么冰冷的床上,肯定很冷,他一定很愛自己的父親,才會這樣做。
我們還組織了《我可以為爸爸媽媽做什么》的活動。活動中,孩子們情緒很高,大家都積極表述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要給爸爸捶捶背,因為爸爸是一名司機,開一天車后回到家總是腰酸背疼;有的說要給爸爸媽媽做早飯,不讓他們餓著肚子上班;有的說要用零花錢給媽媽買一頂漂亮的帽子,因為媽媽是從事戶外工作的,不讓媽媽曬黑……孩子們的想法雖然很稚嫩,但卻是那么溫暖,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一顆顆最純真的童心,洋溢著對父母最真摯的愛。最后我們鼓勵孩子們把他們的想法付諸于行動。
在
音樂活動中,我們選擇了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歌曲
舞蹈讓幼兒在演唱和表演中自我感悟。如歌曲《好娃娃》,教師及時提問:“爺爺奶奶年紀這么大行動不方便,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孩子們都非常積極的想辦法,老師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
二、一日活動中隨機幼兒進行“孝”的培養
除了上課活動,幼兒一日活動的許多環節也是對幼兒進行“孝”培養的重要時機。如晨間談話、午間休息、區域活動等都可以對幼兒進行“孝”的教育。我們開展“小小孝星”的評比,我們每天都提問幼兒今天做了哪些孝敬的事,每做一件我們就貼一張“孝星”,這樣在日常生活中讓“孝”成為一種習慣。我們在閱讀區增加了一些傳美書籍的擺放,如《三字經》《弟子規》《愛媽媽的小烏鴉》等,讓幼兒在故事中體會,學習“孝”的行為。
我們還在美工區投放了各種查資料,如彩紙、珠串、手工書等,讓幼兒在享受父母為自己買生日蛋糕隆重過生日的同時,可以為父母長輩也準備一些自己親手準備的生日禮物,來報答父母長輩的愛心。這種方式大受幼兒的歡迎,一些手比較笨拙的幼兒,則選擇為長輩的生日準備了歌曲和簡單的
舞蹈,在潛移默化中,幼兒學會關心自己的長輩了。我們要讓幼兒在這樣一些氛圍中慢慢體會對“孝”字的理解,學著去愛,去孝。
三、利用各種節日,對幼兒進行“孝”的教育
我們充分利用節日,通過開展各項有意義、有情趣的活動,讓幼兒懂得父母養育他們所付出的艱辛,用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比如,知道父母的生日并表示祝賀,知道母親節、父親節,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好吃的東西與父母分享等等。如,2014年的3月8日婦女節,我班舉行了“愛媽媽、夸媽媽”感恩主題活動,5月份母親節和6月份父親節時,我們也分別組織了《我幫媽媽(爸爸)來過節》的活動。
四、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做好“孝”的楷模
有則公益廣告做得好:一位年輕的媽媽親自打水給老母親洗腳,她的兒子也學著媽媽的樣子端了半盆水請媽媽洗腳。廣告詞溫馨提醒:上行下效。確實,要是每所幼兒園、每個家庭均能致力于孝敬教育,那么我們的“幸福父母”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社會就會充滿陽光,越來越好。
因此,作為父母,在言談舉止方面應為孩子做榜樣,如家中有老人的,下班回家后先于老人打招呼再做其他的事,噓寒問暖,在餐桌上為老人夾菜,把老人愛吃的菜放到老人一邊……久而久之,您的言談舉止會深深烙在孩子的心底,他會去模仿、照做,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深處種下“孝敬老人”的種子。
作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應蹲下身來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告訴孩子自己的真實感受,教給孩子怎么去做。當你上了一天的班疲憊的到幼兒園去接她,他讓你抱,你可以說:媽媽今天上班做了很多事,非常辛苦,你可以自己走嗎?你好棒,可以自己背書包嗎?在你整理房間時,他來搗亂,你可以說:媽媽收拾房間很辛苦,你能幫媽媽做點什么那就太好了……這樣讓孩子參與到你的工作中,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在體驗中感受到你的辛苦,他在珍惜勞動成果的同時,會萌發對父母的愛和敬意,會產生回報父母恩的情感,使孩子在實踐中體會到孝敬的含義,強化孝敬父母意識。
總之,幼兒園“敬老”教育的開展,是多渠道、多方面的,不但要持之以恒,更要我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配合和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成感恩父母、回報他人,有抱負、有志向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幼兒園“孝”的教育】相關文章:
• 幼兒園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探析
• 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問題與應對策略
• 幼兒園開展民間游戲活動分析
• 日本:幼兒園不務“正”業
• 幼兒園游戲化教育
• 幼兒園雙語教學的調查與分析
• 淺談幼兒園美德教育
• 關于幼兒園管理工作創新的對策研究
• 宋慶齡幼兒園:孩子們的地球村
• 學前教育專業中專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
• 山東突破公辦幼兒園編制瓶頸
• 淺談幼兒園的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