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語言”和“會說普通話”一樣,都是幼兒語言學習的目標。如何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學習方言?本文以蘇州方言歌謠的學習為例,從方言課教學語言的使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方法的使用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方言歌謠;教學語言;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5)03―0072―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普通話作為溝通、交流的語言,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使用范圍越來越大,有些地方的孩子甚至不會說方言。作為地域性文化的基本載體和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方言承載了一個族群所有的歷史積淀。為了不讓“一種語言的消失,卻讓我們永久失去一種美麗的文化”,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提倡保護方言,并要從娃娃抓起。教育部剛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把“會說本民族或本地區語言”和“會說普通話”一樣作為幼兒語言學習的目標。如何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學習方言,從而真正達到《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幼兒語言學習目標,成為我們必須思索的問題。
歌謠以其簡短的語句、單純的結構、生動的內容、豐富的想象、明快的節奏、和諧的韻律等特點,成為幼兒喜愛的作品形式,在幼兒園語言教育教學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方言教學中,我們選擇從方言歌謠的學習開始。一方面,歌謠因其明快的節奏,讀來朗朗上口,易于朗讀、記憶和表達情感;另一方面,它可以讓幼兒了解家鄉的方言、感受方言的趣味、懂得方言的美,還能激發幼兒對家鄉的感情,同時也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正如楊曉嵐教授所說:“0-6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敏感期,不同語言的發音部位、方法可讓孩子的發音器官得到良好的鍛煉。兩種語言的轉換,可使孩子大腦的語言轉換機制得到更好的發展。”下面,筆者來談談我們進行方言歌謠教學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方言課該使用何種教學語言
方言課教學應該用普通話還是用方言,是我們課題組教師碰到的第一個攔路虎。眾所周知,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外來人口的進入,普通話使用頻率和范圍越來越大,導致一些小朋友平時基本使用普通話,不太會說方言,蘇州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所以,在剛開始的時候,課題組的教師不知道方言課該用什么教學用語,是全部用方言還是穿插一部分方言,感到非常為難。全部采用方言小朋友聽不懂,不要說外地來的小朋友,就是蘇州本地的小朋友也有聽不懂蘇州話的。從課題組的先期調查《家庭“蘇州話”調查問卷》中,我們得知現在的幼兒無論是在家里、幼兒園中、園外所使用的基本都是普通話。正如魯苓所說:“人們的交流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因而必定要受到語境的制約和影響。”而如果用普通話上方言課,就缺失了一種味道,給人感覺像上外語課。后來經過大家反復討論、論證與專家的點撥、指導,明確了如果小朋友能明白就可以用蘇州話,如果不能明白,或是很重要的教學指令則采用普通話。
二、方言課該選擇怎樣的教學內容
方言歌謠是當地民間文化的一種樣式,來源于民間,取材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真實地記錄了當地人的語言、生活習俗、特有地名、特有事物,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對語言學、民俗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的研究都有參考價值”(周書云、鄭丁足,2002)。正因為其取材較雜,有的歌謠就不適合幼兒的學習。如,“上海來個小癟三,前山不走走后山,跌得屁股粉粉碎”(吳語中“三”“山”是同音)。
此外,不同年齡段選擇的方言歌謠內容也應有所不同。小班的孩子年齡小,應選擇語言淺顯重復、讀來朗朗上口、動作體驗感強的歌謠。中大班在選材上除了要貼近幼兒生活,還要注重歌謠蘊含的意境美、歌謠中滲透的情感美和語詞的審美。
其實,方言歌謠的學習并非只是方言的學習,它同時還承擔著地域文化的傳承。所以,在選擇方言歌謠時除了注意以上兩點外,還要考慮其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比如方言的趣味、方言的美、方言所特有的文化底蘊等。
三、方言課該確立什么教學目標
在制訂方言課教學目標時應考慮到語言學習和文化傳承,而后將之具體化。方言歌謠有的注重幼兒的道德教育,有的注重情感的體驗,有的注重幼兒審美情趣的體驗,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分析歌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整合提煉,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方面綜合考慮制訂教學目標。比如:大班語言活動“姑蘇小吃”(節選)制訂目標時可以結合幼兒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從語言(方言)學習和了解地方文化上考慮,那么目標可以制訂為:1.初步理解
兒歌內容,正確用蘇州話念出
兒歌;2.熱愛家鄉蘇州,初步熟悉蘇州的部分小吃;3.大膽用蘇州話和他人進行交流,對蘇州話感興趣。
四、方言課該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
1.增加方言詞匯的學習
美國國家研究院早期閱讀教育委員會的研究者根據過去20年的研究成果,指出兒童詞匯的豐富性是其閱讀乃至學習能力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蘇州話對話中適當增加方言詞匯,比如,蘇州的園林名稱、各種水果、蔬菜、吃的點心等等。在吃過午飯后散步時可以問小朋友:“你今天吃了什么?”然后將所吃的東西用蘇州話告訴小朋友,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熟悉并記牢蘇州話詞匯和常用語。
2.借助肢體語言輔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謠
所謂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是指通過頭、眼、頸、手、肘、臂、身、胯、足等人體部位的協調活動來傳達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由于肢體語言符合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因而容易激發幼兒的興趣,有助于幼兒“讀懂”歌謠的語言,幫助幼兒輕松學習和掌握歌謠。
3.借鑒
音樂課中的圖譜教學學習歌謠
圖譜是一種凝練、抽象的標記,它是一種處于圖畫和文字之間的、圖文并茂的中間符號,具有形象、會意的特點。在幼兒園的歌謠教學中,因為學前期的幼兒還未掌握文字符號,不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因此圖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幼兒記憶歌詞,了解、掌握歌曲的情感。如歌謠《蘇州園林》中,“蘇州好,蘇州妙,蘇州格園林佼佼歸”可以分別用“左手翹大拇指,右手翹大拇指,兩手臂圈起來”的圖標來表示。“獅子林、拙政園、留園西園虎丘山”則分別用有代表性的園林圖片表示,獅子林是假山圖片,拙政園是石舫圖片,留園是冠云峰圖片,西園是羅漢圖片,虎丘山是虎丘塔的圖片。教師根據歌謠內容將圖譜有序排列,幼兒根據圖譜馬上就能理解歌謠的內容,朗誦歌謠。
4.采用游戲法進行歌謠的學習
游戲是幼兒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幼兒最基本、最喜歡的活動,游戲教學法是幼兒園普通話語言教學的重要方法。同樣,在方言歌謠的教學中,游戲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方法。根據幼兒這一特點,在教學中以游戲的形式激發幼兒學習民間童謠的興趣。如:小班語言活動“大家來碰頭”,教師讓小朋友帶上不同的頭飾,以找朋友的方式讓兩個同類一組,碰到一起,說一句話,比如“羊媽媽碰頭咩咩叫”,在找朋友輕松快樂的游戲氛圍中全部用蘇州話表達。整個活動幼兒興趣盎然,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學有所得,也把幼兒從機械跟讀背誦活動中解放了出來。
[參考文獻]
[1]魯苓.語言言語交往[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4.
[2]周書云,鄭丁足.論民間傳統兒歌的地域特色[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1).
[3]陳亞平.巧用兒歌提高幼兒語言能力[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4]鄭薏苡.民間童謠在當代兒童教育中的傳承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2011(01).
[5]唐天英.福州方言歌謠教學的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09).
【幼兒園方言歌謠教學芻議】相關文章:
• 幼兒園的防病提醒
• 幼兒園課程究竟屬于誰?
• 幼兒園班級管理策略研究
• 淺議幼兒園自制教玩具的作用
• 幼兒園雙語教育芻議
• 幼兒園課堂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
• 地方幼兒園師資建設發展探討
• 幼兒教育快樂學習有效方法
• 淺談幼兒園舞蹈教學生活化
• 游戲在幼兒教育的價值
• 幼兒園閱讀推廣的有效途徑
• 上幼兒園,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