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然博物館”搬進幼兒園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聽、最悲傷的歌︺
作者簡介:華麗(1980-),遼寧沈陽人,漢族,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教育。 摘要: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有很多的事情都包含著科學和教育,兒童在自然中能夠學到很多平時學習不到的東西,但是由于孩子對于自然的親近有著比較少的機會,這就需要幼兒在自然中學會體驗生活,為了更好的讓幼兒在自然中發現科學,體會自然帶來的奧妙,就需要合理創造條件給兒童,讓他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從而引導幼兒可以主動親近自然,這就可以使得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到很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引導兒童可以親自動手操作,養成主動探索的樂趣,在這種情況下,把自然以合適的方式搬進幼兒園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自然;幼兒園;探索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8-0281-01
1.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在西方國家,有很多的教育是立足于真正的自然的探索的,這些教育經過合理的審批,會成立專門的項目組,在這些項目中,每個項目的活動參與者可以在每周得到特定的自然材料包,這些材料基本都是和當地的一些野生動植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的材料。在這些活動中,家長也會有著比較積極的參與度。除了每周固定的活動之外,美國在自然教育項目方面還組織更為緊密的親近自然的活動,包括定期的遠足活動,這些活動有家庭或者幼兒園負責組織,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可以親自到專門的農場,給孩子提供觀察樹木和動物的機會。
但是,在進行自然探索方面,我國和西方的一些國家的差距還是存在的,我國的幼兒對于自然的了解卻并不深入,而且相應的教育也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我國的自然教育的發展水平也相對不高,而且也沒有在家長、幼兒園和相關的教育機構之間形成完整的教育鏈條,相對的教育手段比較單一,是從人類的角度來對幼兒進行自然的教育,即使已經有一些動物園比較突出的開辟專門的地方來飼養一些小動物,培育一些植物,使得孩子對于自然有了一定的感官了解,但是這樣的教育也是存在著管理上的漏洞,不能真正的讓兒童了解和親近自然。很多原本十分有意義的活動成了“走過場”,或成為短期項目不能長期堅持下去。從總體而言,國內博物館開展兒童教育的還很少,且多為臨時設置,缺乏長期規劃;教育手段仍以講解為主;教育內容缺少原創因素,因此我國博物館兒童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還有待時日,有必要主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加快發展步伐。
2.選題的價值和意義
對于自然教育的不足也就使得兒童的成長有著很多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既有生理方面也包含著心理方面,因為對于幼兒來說,自然的教育不僅僅只是對于兒童的自然知識的彌補,更是試圖拉近兒童和自然距離的方式,這樣可以有效的緩解由于對自然的認識不足造成的對自然的陌生和距離感,這樣就可以通過近距離的親近自然,提升兒童的洞察力和注意力,也就可以培養兒童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自然教育是啟迪兒童智慧、培養兒童多種能力的鑰匙。
3.主要內容
自然博物館在幼兒園的設置應該依據幼兒園的特色,應充分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的特征和此階段的幼兒應該學習的自然的知識。主要可以從以下幾種類型的幼兒園的自然博物館來劃分。
第一種自然博物館的類型是靜態的展示型。這種類型的自然博物館主要是以靜態的展示為主,動態的相互之間的互動為次要的輔助方面。其實對于兒童來說,能夠接觸到或者已經了解的自然大多都是屬于靜態方面的,這就包括通常在動物園可以看到的猩猩猴子,在海洋館看到的自由徜徉的海洋生物,還可以是在自然博物館中能夠接觸到的動植物的標本,對于這樣的靜態的了解,兒童能夠做的最好的是看,用眼睛來了解自然,但是不能夠充分運用多種方式來進行體驗學習,這樣使得兒童減少了和自然的互動,不能夠直接的了解自然,兒童的注意力比較不容易集中,學習的效果相對較差,但是這也是在現階段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方式,但是學習效果很差。
第二種自然博物館的類型是動態展示型。這種類型的自然博物館和靜態的展示館來說有著很大的區別,有很大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兒童在與自然的接觸中的互動性不強的問題,這樣的展示使得兒童能夠主動與自然進行親近,加強了對于自然的認知和互動。
4.研究思路
建設自然博物館的項目在一個方面也是充分體現了尊重兒童的認知規律,這也就要求兒童更加注重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注重身體的體驗,這也就需要幼兒園為孩子提供更加能夠親近自然的場所,這也就體現了兒童可以采取互動和多種的可操作性的展示來調動大自然對于兒童的吸引力,從而引發兒童的興趣,這也是今后兒童教育中的自然教育的一個主要的方向問題,同時也是兒童公共自然教育空間展示也就是在幼兒園設計小小的自然博物館的趨勢。
應該培養幼兒仔細觀察的習慣,在小小自然博物館里可以用一些常見的植物來進行這樣的試驗,比如一些綠色的小植物和較快生長變化的種子等,同時也可以在經過相關的檢疫之后飼養一些小動物,這也是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的。在進行植物的養殖過程中,小朋友可以每天觀察并做好記錄,從而可以更加深入的認識這些植物,如果遇到植物的變化,比如枯萎或者其他病變,可以誘使孩子對此展開探索,以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從而更加熟悉各種生物的生長習性,哪些植物是需要經常曬太陽的,哪些植物是不能多澆水的,教師可以在觀察的基礎上輔助孩子們做好記錄,為植物的習性做好標簽來作為提示。這些都是幼兒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獲得的,真正是快樂獲取的過程。
5.研究方法
可以先采取實際的調查問卷進行相關的研究,主要了解兒童對于自然的哪些方面有興趣,了解兒童的興趣才是主要的,并且應該根據兒童的興趣作為出發點來進行研究。采用文獻調查法,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通過開展一系列有目的有意義的教研教改課,經驗交流,專家培訓指導等活動,對研究內容實施研究、探索、分析、綜合,歸納總結。
6.創新之處
從幼兒自身的興趣點為出發點,通過幼兒對于所養殖的植物的特點進行觀察,比如對于向日葵的養殖過程中,老師可以發現孩子對向日葵的注意力集中的地方,從而為孩子們提供更加符合他們需求的相關資料,讓接下來的觀察過程更加的有趣,但同時又能夠給孩子們提供所學的知識。例如:語言活動“葵花籽的由來”、科探活動“炸葵花籽油”、數學活動“葵花的花瓣有幾瓣”、
音樂活動“花兒打擊樂隊”、建構區“我的秘密花園”等。通過在個別學習活動中提供一系列關于葵花的材料,讓材料持續影響孩子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充分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激發觀察的興趣,促進他們主動觀察。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
【把“自然博物館”搬進幼兒園】相關文章:
• 農村小學化幼兒教育思考
• 安慶市城區幼兒園衛生保健現狀分析
• 淺談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的創新
• 幼兒園健康活動中的情感融入
• 幼兒教育中的游戲活動
• 長安區幼兒園家長工作問題分析
• 做好幼兒園家長工作的一些做法
• 學前教育美術技能培訓策略
• 讓民族文化走進幼兒園
• 學前教育專業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優化
• 讓“見習園長”參與幼兒園管理
• 少數民族民間游戲在幼兒園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