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鐵板一塊的Kl2領域,3-6歲的幼兒園市場顯得更加松動和自由。市場化的趨勢讓幼兒園管理系統更為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創業者開始進入幼教市場,在幼兒園、家長和孩子之間搭建起橋梁,幫助幼兒園處理好與家長的互動關系。
“云中校車”瞄準幼兒領域的家園互動
云中校車是一款家園共育幼兒的教育軟件,幫助家長和幼兒園記錄孩了上學接送,每日食譜和在園內所參加的各種活動。這些記錄會被實時地同步給家長和園區管理者,他們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園區管理和孩子成長輔導。當下,該軟件已經被近200家幼兒吲所使用,覆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
云中校車主要包含幾個功能:第一是記錄孩了在幼兒園場景中的考勤情況,這個考勤情況將連接收費系統,解決園方和家長之間收費爭議。尤其是在孩子家長比較關注的上下學接送問題上,云中校區提供了接送人員拍照記錄功能,即接送人員離開園區時會被拍照,照片會實時通知給家長,讓家長安心。
第二是健康管理功能,孩子們每日的晨檢信息會被收集,建立起健康檔案,且當孩子生病時,家長可以通過手機端定時提醒幼兒園老師幫助孩子吃藥。
第三是視頻直播公開課,家長打開手機客戶端就可以直接看到孩了在幼兒園里的活動片段,還可以根據這些日常的記錄自制孩了的成長記錄照片集或視頻集,讓家長們不會錯過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進步。除此之外,軟件還為校方提供了與家長更為直接的溝通和交流,讓園方和家長更加親近。
同類應用忽如一夜春風來
而在這之后,多家專注于幼兒園領域家園互動類App“忽如一夜春風來”。除了云中校車外,App store里隨便一搜“家園互動”便可以獲取超過十多款的產品一一幼兒云、娃娃臉、看娃娃、貝聊、天天愛寶貝等等。其中,除了很早就在這個領域深耕的幼兒云外,其他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從今年開始在這個領域開始創業。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今年這么火?
根據網易新聞的報道,目前全國共有18萬余所幼兒園,其中民辦幼兒園占有7成。但事實上,從創業者的眼光來看這個市場似乎更大,他們表示:民辦幼兒園的數量大概有20萬家左右。
而在提到競品之時,創業者最先提到的是校園管理類產品在中國最早的形態:校訊通和家校通。可越來越多的地區在取締這一類產品。以北京為例,在今年6月份的《關于20104年北京市進一步規范教育收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到:不能夠為“校訊通”這樣的軟件入園提供便利。而這類傳統管理平臺軟件的離開,讓原本鐵板一塊的市場出現了松動。
除了市場的開放,站在幼兒園背后數以百萬計的家庭才是這類產品所瞄準的重點。最近這一年,關注于0-6歲的在線教育產品呈現出一個繁榮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將目光集中于圍繞幼兒的相關用戶群體,出現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產品。例如母嬰社區類產品有育兒記錄及個人云存儲平臺的寶寶樹和服務年輕媽媽的辣媽幫,提供教育內容的貝瓦,關注幼兒英語培訓的VIPABC和VIPKID,從幼兒健康切入、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親了應用元子。
幼兒以及站在幼兒背后的家庭成為了越來越多創業者追逐的對象。不難想象,對于圍繞家園互動領域工具的創業者來說,管理工具是一個獲得和積累穩定的3-6歲孩了家長群體的一個好切入口。而當用戶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圍繞學齡前兒童的巨大市場(課后輔導班、電商產品)將會為這些創業者打開。
雖然創業者都看好潛伏于幼兒園背后的家長市場,但是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管理工具,這條道路仍然在探索。市場上服務于家長和幼兒園的互動類App,在產品設計上主要分為家長端和教師端,兩個入口分別有不一樣的功能,其中家長端定位的是一個更加垂直于幼兒園的“微信朋友圈”,圍繞著幼兒園和孩子的親人建立社區平臺;而教師端定位則是一個方便幼兒園老師進行教學管理的產品,讓幼兒園的辦公更加移動化。那么,另外一個問題來了:同質化的產品,如何打造你的亮點?也許答案很清晰,就是:make a difference。
找到自己的產品特色
從目前對于家園共育領域的產品觀察來看,發現自己的不同之處,對于他們來說并不容易。可以發現他們之間的細微區別,但是不同的產品在很多功能上都有著重復。
且各個產品之間的差異幾乎非常細微。例如幼兒云和貝聊都推出了園長端的功能,將幼兒園的移動辦公化做得更為徹底。以貝聊為例,園長端可以定義關鍵字,如“推”、“打”等,讓園長迅速了解校園動向。而對于家長端的“曬娃”需求,娃娃臉推出了“娃娃秀”功能,讓家長可以在不同的圈了里“曬娃”,與孩了的親人,幼兒園同班孩子的家長,甚至于在整個幼兒園范圍內“曬曬”自家的萌娃。而幾乎所有的產品都在試圖推進智能打卡和在線監控功能,借此幫助幼兒園劃清責任關系。
說實話找到差異很難,但是找到相同處實在太容易了:目前所有的服務都是免費,幼兒園和家長都可以在應用商店中免費下載和使用;支持老師多角度上傳照片;強烈需要通過代理商來推廣商品。
而對于有錢線下推廣的產品來說,首先生產廠家必須弄清楚誰才是必須重點攻克的用戶。當下,這列產品App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太過強調家長端的需求,而忽略在家園共育的環節里,老師才是平臺運轉的核心。這一部分是源于創業者本身更有可能是一個家長,而不是一個幼兒園的管理者或是老師。他們從家長的角度強調了教師端的產品功能。
例如從家長希望更多地了解孩了在幼兒園的學習情況需求出發,不同的App采用了不同的解決方案。貝聊和看娃娃都支持一次性上傳50張照片;幼兒云在手機平臺上直接對接幼兒園監控。但這些真的是家長們關心的重點嗎?發這么多照片,是否意味著老師上課不關心孩子呢?對接幼兒園監控,又有多少家長真的打開了App呢?
同時,過多地從家長端的需求出發會加重幼兒園的負擔,不僅老師不愿采納,園長更會將其拒絕門外,更妄論還必須通過園長來推廣產品。一個好的家園共育類App首先不能夠增加教師端的負擔,它必須自然地內嵌到產品中,在已有環節中解放教師。例如繁瑣的點名,以及麻煩的退費制度(大部分民辦幼兒園是按天收費的)。
第二,管理工具性質太過突出,忘記教育產品的屬性。無論怎樣,家園共育類的App仍是一個教育類的產品,它必須按照教育應該有的愿景來設計產品。你收集了用戶再多的信息,如果并不是真正與教育相關的數據,你基于它所做的推送就沒有真正達到你所要追求的痛點。
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端對于孩子在家的表現反饋數據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目前市場上并沒有一個App能夠去引導家長關注與幼兒園的數據互相溝通和反饋,去建立一個正向循環式的信息互換。家長更多的是信息的接收方,在他們的端口更多的是娛樂性質的產品功能,例如曬娃、點贊等等。
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說,家園互動領域還是一片藍海。目前,市場上運作最好的家園互動類產品貝聊、幼兒云也不過是占領了2000家左右的幼兒園。而所有App的市場占有量還不到總體幼兒園數量的5%。希望創業者們加入這場全國范圍內的“占領幼兒園”race,創造和見證這個泡沫的誕生和消亡。
【幼兒園管理平臺App全國Race】相關文章:
• 關注幼兒園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
• 幼兒園保育之我見
• 農村小學化幼兒教育思考
• 幼兒教育小學化問題與對策
• 幼兒園與小學數學課程銜接
• 關于幼兒園繪畫教學的探討
• 幼兒園執行《幼兒園教育綱要》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 幼兒園青年教師的辨證管理策略
• 鄉鎮幼兒園開展戶外活動的幾點體會
• 如何看待幼兒園“禁書令”?
• 幼兒園的夏季管理
• 多元智能創意課程引領下幼兒園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