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利用國家發展學前教育的政策,解決農村幼兒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從幼兒園軟硬件建設、資源的有效利用上進行了調查、探索。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創辦;注意問題
沒有幼教的農村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我們完成了甘肅省“十一五”規劃課題《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現狀調查研究》后,我們又申報承擔了“十二五”《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存在問題研究》的課題。近幾年在國家政策對農村幼教的大力扶持下,各鄉鎮及條件好的村社幼兒園都有了長足發展,但在邊遠交通不便的山區,學前教育還是停滯不前,與小學教育相比有反差,我們課題組在走訪了貧困山區的一些學前班、幼兒園后,感覺要辦好邊遠農村幼兒園,應該注意一下幾個問題:
一、防止一味的照搬照抄化
隨著大辦農村學前教育的興起,在創建幼兒園的過程中,一般都是小城鎮向大城市,邊遠農村向縣市幼兒園取經學習,并一味的照抄照搬,造成了一些不切實際的財力、人力及物力的浪費,因為在廣大的農村,特別是山區,受人居條件、經濟狀況、風俗習慣、幼兒受家庭教育情況都存在差異,更為不利的是人群居住分散,經濟收入層次不齊,近幾年隨著“三農”政策對農村的惠及,農民收入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務工農民受發達地區各種先進理念的影響,農村家長對孩子上幼兒園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孩子就近入園更加渴望,我們在走訪的一些村辦園中,幼兒園修的是“高靚闊花”,但配套建設跟不上,孩子又少,特別是玩具少之又少,幼兒園顯得沒有活力,原因之一:有些農村的幼兒園就是為了爭取項目,因此報的多,修的大,結果與實際不符,校舍閑置,把有限的資金白白浪費了。原因之二:對本村鄰社的幼兒入園人數摸底不清,沒有做細致的入戶調查及分析,在辦園規模上夸大其辭。原因之三:一味向城市幼兒園看齊,不考慮當地的時間情況,樓是修起來了,但各種設施、配套功能不齊全(水、電、暖、下水、各類教育軟件),除了房子其它的教育資源幾乎為空白。原因之四:忽略了本地的教育資源及文化特色,照搬照抄城市園的辦園模式,但又受地域條件、資金、師資的制約,又達不到城市化的效果,只能說事與愿違,是一鍋“夾生飯”了。我們向城市園取經,主要學習他們的辦園理念,在規模辦園及教育資源發面一定要按照本地的特色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建設規劃,幼兒園的規模應向小型精準化考慮(60-80人左右),這樣就不會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
我們常說的筑巢引鳳,雖然巢筑起來了,幼兒園也修起來了,但校園內教育資源甚少,各類教育設施又配備不齊,加之師資力量薄弱,所以這個巢只能是幼兒遮風避雨的房子,因在這個所謂的巢里,缺少育人環境及發展空間、區角建設,本地域的特色文化是少之又少,幼兒的各類作品手工制作展示幾乎為零,管理體系也比較松散,因此導致農村家長還是選擇了城鎮幼兒園,鳳凰飛向了城市,使這些園一時成為了一個個空巢,且有辦不下去的傾向。如何以鄉村的資源優勢為特色,逐步摸索探討適合鄉村幼教發展的形式成為我們要著力思考的問題。當然學習城市的幼教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們必須是有選擇有目的的去學習吸收,嚴防照搬套用,特別是在幼兒園的硬件、軟件的建設上,不能拿城市的標準來衡量,如果是這樣,那永遠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沒有發展,不能自立門戶的淘汰園。
二、在師資力量的配備和上崗培訓上缺乏遠見性
創辦鄉村幼兒園除了校舍和各種設施外,人才是關鍵,近幾年國家和各級政府對學前教育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鄉村學前教育在各地區如雨后春筍正拔地而起,我們在走訪的幾所幼兒園和小學附設學前班的調查中,發現有的幼兒園教師的數量相對配齊,但是質量存在摻水現象,原因之一,近幾年各級政府為解決幼兒師資力量缺乏的問題,制定了特惠政策,向幼教傾斜,招聘安排了一批學前專業教師赴農村任教,但這些教師在進入到“校園”同辦的學校時,被挪用到小學任教去了,而幼兒園是一些“老弱病殘”的教師在看管幼兒,而這樣的幼兒只能是接受小學化教育了。原因之二,在分配的這些教師當中,高分低能、高文憑低水平的現象也比較嚴重,有些教師雖然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但是在進入班級以后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既不會彈、也不會唱,更不會跳,幼教術語也不到位,以致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出現了孩子不配合或夾生飯的現象,致使幼兒教學任務完不成、目標達不到。原因之三,對這些教師的精準培訓沒有制定相關的措施計劃,而是讓他們倉促上陣,導致辦園質量下滑。原因之四,在學前班或“校”“園”同辦的學校,領導重小學、輕幼教的觀念比較嚴重,而幼兒園成了退水坑,可想而知在現代信息家喻戶曉的今天,家長能選擇這樣的幼兒園嗎?無怪乎有的農村幼兒園、學前班越辦幼兒越少,直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了。
三、對本地的文化資源、材料資源挖掘不夠
農村地大物博,各種資源非常豐富,有些幼兒園卻一味片面的向大城市教育看齊甚至花大價錢購置教輔資料及教具玩具,照搬一些城市所開展的教育區角,忽略了自己所處的文化地域的各類資源,對具有民族氣息、帶有鄉土風味的文化是看不見、且置之不理,在我們調查的幼兒園中,他們都地處渭河源頭地帶,又身在中國藥都之鄉的中心位置,可以說古老的渭河文化就在他們的腳下,他們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千千萬萬,例如大禹治水就是從導渭開始,掀開古代勞動人民變水患為水利的歷史篇章,至今為人們稱頌紀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古老的渭河煥發了青春,處在渭河上游的第一橋――霸凌橋,隴西威遠樓、保昌樓、仁壽山、中醫名人館、文峰塔古樸典雅煥發了生機傳承著古絲路文化、李氏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的歷史血脈。石門水庫,現代化的渭北灌區,加速著渭河沿岸新型農業的發展,渭水文化風情旅游線――西部影視城、古萊屋游樂城、李家龍宮、雙龍口生態園、渭河農家樂等一批涉及經濟、文化、旅游為一體的項目工程在渭水源頭沿岸拔地而起,發揮著經濟和人文效益,為當地的文化發展、社會進步注入了活力,沿岸肥沃的土地除了傳統農業外,更是適宜栽種藥質藥性極佳各類中藥材,使隴西成為聞名海內外的中國藥都和全國最大的中藥材交易集散地。可以說故鄉的中藥材為千家萬戶乃至四海的朋友送去了安康吉祥,我們經常能聽到遠在他鄉的親朋好友甚至海外的親朋好友來電話說,給我郵寄捎帶一捆隴西的黨參等中藥材吧,這在藥都是常有的事,如果我們對這些文化事例加以收集整理,把他編成鄉土教材,讓其在幼兒的一日教育活動中占有一席之地,對孩子來說是終生受益的。將來在這些孩子中,有的可能成為演繹渭河的文化作家,有些會成為經營中藥材的能人、企業家或醫學家,但在調查走訪的幼兒園中看不到一丁點兒這樣的文化影子,看不到用在農村隨處可見的麥稈、玉米桿和樹枝柳條制作的各類作品,看到的卻是學習城市幼兒園收集的紙杯、塑料瓶、易拉罐制作的手工作品,再有如對中藥材的栽種、培植、炮制等區角,在教室校園看不到展示等。總之,農村就是一本活教材,博大精深,特別是處在渭河上游的隴西更是一本內涵豐富絢麗多彩的教科??。
辦好農村學前教育,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次機遇,也是一次深入探討、研究的大課題,因為在西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他曾經創造過輝煌,他孕育過中華民族的形成和文明,也見證了民族的興衰、苦難及發展歷程。歷史證明,教育發達,民族就進步、強大,教育越發達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經濟實力就越強大,隨著西部的崛起和開放,我們有責任辦好西部農村學前教育,也有信心讓他成為民族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更有能力把她辦的讓人民滿意放心。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2014年度課題《農村學前教育發展存在問題研究》(立項號:GS〔2014〕GHB0175)研究成果之一。
【創辦農村幼兒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相關文章:
• 幼兒教育游戲有效應用
• 讓幼兒園教師一天只有21小時
• 幼兒園教育環境的創設心得
• 師資隊伍建設鑄就民辦幼兒園發展
• 幼兒園大班快樂口風琴教學初探
• 上幼兒園后,兒子大便失禁,怎么辦
• 新形勢下幼兒園藝術教育分析
• 優化幼兒園內部管理 努力提高教師幸福感
• 淺談幼兒園數學課堂教學
• 幼兒園和諧教育體系解構研究
• 幼兒園用地面積莫貪大等
• 學前教育中武術課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