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實施融入一日生活,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珍視生活的獨特價值,讓教育自然地融入生活中。巧妙地把教育內容隱含在環境中、生活中,讓幼兒通過與環境、與人、與物的互動中感知、模仿、體驗、實踐,自然而然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讓幼兒在生活化的課程中體驗生活、學會生活、熱愛生活,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生活化的課程;融入環境;浸潤生活;主動探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全部的課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的確,生活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我們把《指南》的實施融入一日生活,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珍視生活的獨特價值,讓教育自然地融入生活中。巧妙地把教育內容隱含在環境中、生活中,讓幼兒通過與環境、與人、與物的互動中感知、模仿、體驗、實踐,自然而然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一、融入環境、潛移默化
幼兒期,生活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幼兒的學習在其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睡、玩、交往、探究的活動中發生著、進行著。一日生活各環節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與發展契機和教育價值,但這個教育契機和價值是不可能自然實現的,需要教師敏銳地發現,合理地利用。充分挖掘一日生活中各環節的教育價值,創設一個能夠激勵幼兒主動投入、積極互動的教育環境,讓環境會說話,把《指南》的目標或意圖蘊藏在環境之中,讓幼兒通過與環境,與人與物互動,模仿、體驗、探究,自然而然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如:小班用直觀形象的照片配上簡單的文字把入離園、餐點、洗手、盥洗、穿脫衣服鞋襪等生活環節的要求或流程物化在環境之中,按照就近設置、有序展示的方式讓小班的幼兒自然而然地習得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中班自主討論設計的值日生、飲水等可操作的互動式墻面,隱想性的環境設置不僅可以提醒幼兒自由飲水,還可以讓幼兒學習統計與比較,讓幼兒學會自我管理;大班自行設計的出勤登記、圖書管理、區域活動規則圖,起到警示、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作用,如:在出勤登記墻面,幼兒可自行簽到,并從簽到中得知自己是第幾個入園,值日生可以統計實到幾人、遲到幾人,男生來了幾人,女生來了幾人,簽到墻的創設,不僅讓幼兒學習統計、觀察、比較等能力,學會自我管理,也學會關心同伴。家長們感慨地說,自從簽到墻的實施,孩子們改變了以往拖拖拉拉的壞習慣,每天都能動作迅速地吃飯、穿衣,早早地要趕緊上幼兒園。幼兒園環境中無處不在的文明禮儀
兒歌和圖片,浸潤式的教育方式和環境讓幼兒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覺養成好習慣,習得禮儀知識。互動式的環境、浸潤式的教育,讓我們的教育猶如“潤物細無聲,船過水無痕”。
二、浸潤生活、實踐體驗
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生活即教育”,同時,《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生活中進行”。我們根據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在“生活坊”、班級生活區、動手區,開展撥花生膜、模具烤餅干、做饅頭、包子、披薩、壽司、蛋糕、水餃、湯圓、水果拼盤、包潤餅等貼進幼兒生活的炊事課程。在民俗體驗“包潤餅”活動中,全園幼兒總動員、齊上陣,大班幼?合綽懿貳⒋曷懿罰?中班幼兒洗豆干、切豆干,小班寶貝們也不示弱,撕荷蘭豆、洗荷蘭豆;師生們齊參與,一會兒工夫就完成了“潤餅菜”餡料的一切準備工作。午餐時間到了,當一盤盤香氣四溢的餡料端上桌上時,孩子們都自豪地說:“這是我摘的荷蘭豆,那是我釵的蘿卜”……在制作品嘗泉州美食“潤餅菜”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又親身感受到泉州美食文化的獨特魅力。每月舉辦的幼兒集體慶生特色活動,也與生活化課程相融入,孩子們為自己和同伴的生日共同討論方案、布置場地、制作手工禮品、洗水果、做策劃慶生,成為生活活動的策劃者、參與者,當幼兒看著親手制作的披薩、壽司、水餃、湯圓、水果拼盤……滿滿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言溢于表。在活動中共同分享快樂,提高了生活技能,也懂得與幼兒園里的廚師、保安、阿姨們分享生日制作的食品與快樂。兩周一次的“勞動時光”,幼兒自己討論勞動的區域、工具和分工,并做好計劃,勞動中,幼兒卷起袖子、拿起工具,有的擦桌子、有的掃地、有的洗地板……,幼兒就是班級的小主人,家長們都驚訝于幼兒的表現,紛紛表示該活動不僅提高幼兒自我服務和服務班集體的意識、能力,也讓幼兒在真實的體驗中,獲得生活實踐體驗。家長們高興地稱贊說:“孩子們再也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在家會主動幫忙大人掃地擦桌拖地板,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增強了”。
三、主動探究、習得經驗
《指南》指出: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對幼兒而言,只有通過自主探究、親身操作獲得的經驗才是印象深刻的,而一日生活更是為幼兒提供了諸多探索的情景。如:小班把分類和配對等數學內容自然地融入玩具的收拾、圖書的擺放;中班結合生活需要借助生活用品的取放,引導幼兒學習用數詞描述事物的排列順序,如通過每天口杯取放的環節,讓幼兒探索序數的應用,孩子們每天取放口杯時都會說:我的杯子在第二層的第三格;大班則巧用點名、天氣預報、值日生、心情表等日常活動讓幼兒學習用簡單的記錄和統計表示數量關系,如:“我的一天”心情表中設置起床、點心等10個環節的時間管理細化表,讓幼兒了解從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一天不同時間段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提供圖片,讓幼兒說說圖上的事情適合一天當中什么時候去完成,并將時間畫在硬紙片時鐘上,培養幼兒正確時間觀,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并學會合理安排一起生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班的圖書漂流活動,孩子們自主管理、自主借閱,孩子們輪流擔任圖書管理員、把同伴帶來的圖書分類、貼標簽、上架,每天的借閱時光是孩子們最開心時刻,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書、自己借書、自己登記,整個過程井然有序,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生活實踐能力。一系列利用生活實際情景的活動,將原本枯燥的數學內容生活化、游戲化,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和實際操作自然獲得。
總之,生活化的課程讓幼兒在生活中探究、發現、學習,在生活的實際情景中,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關愛他人、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體會生活的意義和樂趣,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為幼兒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園生活化課程的實踐與探索】相關文章:
•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
• 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應從幼兒園抓起
• 學前教育小學化成因及改善方法
• 對幼兒園實施快樂教育的思考
• 孩兒猝死,幼兒園擔責嗎?
• 淺談幼兒園新課程教學設計
•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重要性探討
• 幼兒園繪畫活動教學方法初探
• 遼寧省農村幼兒園課程改革芻議
• 幼兒園小班區域創設的幾點體會
• 農村幼兒園教師的美術鑒賞力調查
• 農村幼兒園課程相關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