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泥塑課程教學現狀
以筆者所就職的某師范學院為例,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一般分為兩大類:美術理論課和技能技巧課。美術理論一般包括美術欣賞和美術教育;技能技巧主要是繪畫、手工、圖案等課程。泥塑課并不在美術必修課的范疇內,只是針對高年級美術方向生所開設的課程,或者是選修課程。由于缺乏規范教材及作品展示區提供理論和作品支撐,教師只能依靠常規教學經驗和條件來制定和調整教學計劃。泥塑課相比于其他美術種類,帶有較強的動手性,對教學場所、教學設備要求較高,在學習和創造過程中需要師生全身心的投入,非專業藝術院校往往難以提供符合泥塑課程要所需的教學條件。普通院校將泥塑課安排和其他美術課共用教室,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條件,消退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操作性。教師只能通過課件和一些小作品實施教學,近乎純講授的教學方式使得泥塑課程缺乏生動性,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理解,遠離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承擔課程的美術教師通常都畢業于專業藝術院校或美術專業的師范院校,他們所受教育系純藝術或純技術的美術教育,院校的要求是培養出類拔萃的藝術家,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在繪畫上打基礎,這是由美術專業高等學府的特點所決定的。把這種培養要求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則很不適用。實踐表明,只注重練習素描等美術基礎技能的學生,畢業后對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束手無策,不適應幼兒教學環境。筆者就職的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每周只開設2節,一學期下來只是了解一點繪畫知識,做不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再者,年輕教師并不了解幼兒教育的特點,不能將美術教育和學前教育結合起來。幼師泥塑教學中過度注重技巧學習,忽視了整個理論知識的框架作用,僅把“會畫、會制作”作為培養目標。學生往往在就業后發現所學知識缺乏操作性,和幼兒園的教學要求無法銜接。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女生,多半來自地市鄉鎮或山區,在入校以前從未接受過美術教育,沒有接觸過任何美術形成,基礎薄弱。泥塑課相較于其他美術形式,它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造型能力和創作意識,對學生來說,無疑是一門較難的課程。學生從不會握畫筆,到完成一件泥塑作品,過程是漫長而困難的,這需要老師長期持續性引導。
2.泥塑課程的美育作用
教育事業不僅要注重德育、智育、體育,而且還必須有高水平的美育。美術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眾多美育學者中,被稱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一生都在推行美育思想和新美術教育,將涉及“美術”、“美育”的核心美學問題歸納為培養新人格。在其《創辦國立藝術大學之提案》中提出:“美育為近代教育的骨干,美育之實施,直以藝術為教育,培養美的創造與鑒賞,而普及于社會。”泥土是大地母親的肌膚,在古老的華夏傳說中,女蝸就是用粘土捏出人類。可以說,信手涂鴉和以泥塑形是人類最早的、自發性的美術創作活動。泥塑屬于雕塑藝術范疇,作為三維造型藝術,有其獨特的藝術語言,作品具有一定空間體量,可視可觸,比二維繪畫更具真實性,更生動活潑,更貼近欣賞者。學生根據自己對對象的感受,將它們通過雙手的觸摸,組合成一個完整形象,從而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呈現為可視可觸摸的立體形象,完成泥塑制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信心得到建立,也借此發掘其創造潛能,體會到藝術創造的意義和樂趣。通過泥塑教學,將實踐教學和理論知識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欣賞評價優秀作品,培養美育思想,提高其提高美術鑒賞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同時泥塑教學還可以結合本土民間藝術,將當地的傳統文化引入到課堂中來,使學生們對泥塑有更直觀的理解,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幼兒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對周圍充滿幻想,身邊的一草一木都是幼兒創作的主要來源。在幼兒園中開設泥塑課,以動手創作來加強幼兒對世界的認識,情感的認知,表達他們的愿望和樂趣,充分挖掘他們的協調能力和創造力。同時泥塑創作活動中,幼兒可站、可坐、可手動,自由操作,不拘泥于桌椅板凳,這樣能釋放幼兒的天性,滿足好動的需要。另外泥塑可塑性強,任意制作都會得到一個形態,使每一個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建立自信心。
3.學前教育專業泥塑教學方式的改進途徑
(1)強化美術教育與學前教育銜接,培養幼師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部分幼師學校任采用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注重美術技法學習,理論知識覆蓋面窄,忽視了與幼兒教育的聯系。美術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方式,作為將來直接面對學齡前幼兒的教師,其美術教育任務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引導他們通過了解世界,認識和表達情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所以,在幼師美術教育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跨學科的探索學習與研究,培養具有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幼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從學生知識結構出發,符合她們的心理特征,能產生學習興趣;又要從當地資源實際出發,使教學密切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進行,加強教學研究與產業的結合,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增強學生畢業后工作的適應能力。
(2)改變教學方式,注重課堂體驗。
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交流,共同探討的互動過程,而不是“聽教師講、跟老師學”,美術教育不是刻板的重復記憶過程,更非僅靠“聽”和“講”就能體會。很多教師缺乏相應的幼兒園美術教學調研經驗,甚至不知道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形式、特點。而大部分幼兒園則一味迎合家長需要,過分重視字與數的學習,將美術教育擺在輔助地位,忽視藝術教育對幼兒心理、生理生長發育的影響作用。這就要求幼師抽空到幼兒園去實習調研,向幼兒園教師學習,了解幼兒園泥塑教學需要什么,幼兒喜歡什么、怎樣開展教學、怎樣引導幼兒參與到泥塑活動中來,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幼兒園泥塑教學中。如在學生畢業前的實習階段,學院的常規培養方式是先進行理論學習,后到幼兒園實踐。學生在課堂上枯燥乏味,許多理論方法死記硬背下來,到幼兒園一實踐才發現,平時課堂中學的所用無幾,許多知識又要重新學一遍。在這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產生困惑,對自己的專業能力產生懷疑;幼兒園方也容易留下學生沒有實踐能力,專業學習過于死板的印象。因此,我要求學生在整個泥塑課的學習過程中,應該利用去幼兒園隨堂聽課學習的時間,把在幼兒園的上課過程,幼兒的活動表現,較詳細的記錄下來,包括他們的美術作品。然后再回到幼師泥塑課堂中,相互交流聽課感受、討論問題,分析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及幼兒在玩泥巴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體驗。在教師這樣的引導下,學生主動思考,不但發展了學生,引起了她們對泥塑的興趣,同時教師本身也得到了提高。再比如學校沒有燒制陶器的窯,有學生就想到利用家中的微波爐進行燒制;沒有彩釉,學生就在晾干的泥塑作品上涂白乳膠,再刷指甲油或丙烯顏料。雖然這些方法制作的作品不一定成功,燒制的泥塑在堅硬程度和吸水性方面有待提高,但他們在嘗試的過程中進行了探索、思考,體會到了創造和創新的快樂。
(3)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深入研究教材,提升教學質量。
對美術鑒賞、幼兒美術教育活動設計、手工課、圖案和繪畫方面教學內容要合理運用教材、縝密思考。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形成的。美術鑒賞要與繪畫、圖案、手工緊密結合,各類別之間互相聯系、互相配合。從美術學科的綜合角度看待鑒賞課,要體現時代性,要考慮學生接受的心理和教育方法;從學生的素養角度看待鑒賞課,使學生知道美,會審美。把美術鑒賞方法融于美術的形式之美、美術的情感表達、美術與生活的聯系、中外美術發展的系統知識中,通過一系列的觀察、感悟、分析、比較,通過即時鑒賞、專題鑒賞、為便于理解和認識知識技能的三者并從,使學生能夠做出判斷,使鑒賞落到實處。在知識和心智同時增長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鑒賞能力。
4結語
筆者曾經在任教班級做過調查,發現學生們對泥塑的興趣還是非常濃厚的,和素描、色彩等繪畫相比,更喜歡這種原生態的,動手制作的課程。也許最終作品的效果不是那么完美,存在許多瑕疵,但是在創作過程中她們認真好學的態度,對作品如孩子般的用心呵護使我感動。作為美術老師,在培養她們繪畫技巧的同時,更需要的是引導她們通過美術課堂,感受美的教育,體會生活中的美,并將這些傳遞給幼兒。
作者:姚翊姁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長沙師范學院
【專業泥塑教學方式下學前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上一篇:高職學前教育英語學習研究
下一篇:教師準入制度背景下學前教育論文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