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師生關系現狀
1.師生關系出現明顯的“虛化”現象。
當前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由于在時間和空間上師生交流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容易出現師生關系表面化甚至虛化的情況,這種巨大的時空距離感往往會導致師生關系心理距離的疏遠。師生關系的淡漠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理解和體驗障礙,且不容易達成共識,課堂常常變成以知識為本位,師生彼此之間缺乏平等對話與相互理解。
2.面授教學時間短,師生溝通方式單一。
函授課堂中,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學習者都是成年在職的教師,他們在教學實踐的一線,積累了較多的教學及管理的困惑。在學歷提升的函授教育中,他們會希望教學在教學中幫助他們解決實踐中的困難,或者期待在教師的授課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啟示。而現實函授教育中,因為一門課程面授往往只有2-3天的集中授課實踐,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課程內容講授后,基本上不會有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加之,教師在授課前往往不會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不了解學前教育的教學實際。不少課程的面授只是基于普通高等教育中同樣課程的內容移植,偏離了函授教育學生的需求。
3.師生互動行為較少,學生參與互動積極性不高。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往是教學過程實質的基礎,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在教學交流中并不是用一種觀點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對方,師生之間應該是共享的關系。但當前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師生互動行為較少,很多時候只是教師單方面的傳授自己已有經驗和知識,這種情況也導致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不高,師生之間很難收獲感情方面的關系,比較生硬。
4.教師在函授教學中存在話語霸權行為。
函授教育的當前主要教學目標為學歷教育,需要在短時間內對大量的內容加以教授,因此在教學模式函授教育往往會對講授法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加以采用。教師在對教學模式進行選擇時,“如何教”成為其首要考慮問題,對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則出現一定程度的忽視傾向。這種模式下的函授教學中,教師就成為課堂的主體,無意識中便會呈現出教師“話語霸權主義”的傾向,使函授課堂教學情境淪為“獨白式”,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也很難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二、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建議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大背景下,函授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生關系的良好與否對函授教育的效能有重要影響,針對當前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師生關系現狀,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構建其函授教學新型師生關系。
1.對教師角色和師生責任進行重新定位。
人們對教師角色的認識普遍停留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整個課堂都由教師來主導,教師也被人們看作師生關系構建中的主要責任人。但從當前的社會發展需要來看,教師的傳統教育角色已經落后于時代需求,教師更應該是學生的促學者、導學者、學者和學友。因此,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應對教師角色和師生責任進行重新定位。在新時期的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將自己的作用從主導逐漸轉變為指導,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轉變師生責任觀念,函授教學中師生關系的構建并非教師一人的責任而應是師生共同的責任,當然教師仍然應該在師生關系構建中發揮主動作用,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將師生關系引向平等的方向。
2.對基于網絡的多樣化交流、溝通方式加以構建。
眾所周知師生關系的融洽在教學和育人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函授教育與一般的教育方式并不相同,其分散性學習的特點導致其師生關系與一般的師生相比容易出現表面化和功利化情況,為了改善這種師生關系,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應基于計算機網絡,構建多樣化的交流和溝通方式。網絡環境下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職業道德自覺性,在提高自我道德素質、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水平的基礎上敬業愛生,促進自身教書育人責任感的增強。其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的函授生也應樹立努力學習的態度和勤學好問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習與交流的主動性。在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溝通可以借助多種方式進行,除電子郵件、個人網頁、博客外,還可以對公共網絡交流平臺、網絡聊天、網絡搜索與瀏覽等方式加以借用。這些多樣化的網絡交流方式不僅具有即時或延時的交流優勢,同時使得學前教育函授教學中師生共處時間和空間上的缺陷得以彌補,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掙脫了實時交往時身份、背景、環境等實體因素的制約,提高了師生交流的效率,對防止函授教育中師生關系虛化及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有重要作用。
3.在學習模式上將課內互動和課外交流有效結合起來。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才是中心學習者,教師則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但這種指導并非是主導,學習者才是教學活動的主動建構者。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學習者可以在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協助及對學習資料的利用中,通過主動建構的方式促進個體發展。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應將“互動學習”作為基點,對開放的符合函授教育特點的教學體系加以建立,同時對師生之間課內外的互動與溝通進行強調。在函授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與自己展開交流;在函授課堂外師生則應做好課前和課后兩方面的互動內容。課前互動主要以教師和學生課前的交流和準備情況為基礎,教師可以提前將課堂上要進行討論的主題布置給學生,并給予學生指導性意見促進任務的細化,以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外了解加強師生之間在課堂上的討論。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探究知識能力的提升,同時還應為師生之間互動交流提供條件和深厚基礎。課后互動則主要包括教師對學生課后學習存在問題的交流和答疑,這種延伸課堂不僅與函授教育學習特點相符,還能促進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改善。
4.將教學模式從講解式轉變為對話式開放動態模式。
講解式教學模式是傳統課堂典型模式,教師通過機械式的講解引導學生對講解的內容加以記憶,這種方式實質就是變異的強制性灌輸,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成為課堂話語的獨裁者,而學生只是一個接收者,師生之間沒有對等的交流。對話式教學模式則是指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彼此之間的交流,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動態的,學生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課堂的參與者。對比兩種模式,對話式開放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師生關系的構建,這種以愛和信任及平等為基礎的師生交流,才是真正的教育過程,因此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應盡快將教學模式從講解式轉變為對話式開放動態模式。
三、結語
總之,和諧的師生關系應是平等的、相互理解的,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函授教學必須立足其現狀,對新型師生關系進行構建,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其函授教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宋學軍 單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師范院校函授教育中學前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上一篇:鋼琴集體課模式下學前教育論文
下一篇:簡筆畫學前教育論文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