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得到了充分創新與發展,社會對幼師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幼師的正確發聲對幼兒音樂能力的開發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成為教學核心。本文對學前教育教學中流行唱法的應用展開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流行唱法;學前教育;應用研究
一、流行唱法與學前聲樂教學
眾所周知,歌唱對幼兒的成長大有幫助,一方面可使幼兒肺活量得到有效擴展,提高幼兒的呼吸能力;另一方面可起到預防口吃,發展智力、聽覺的作用。從唱法上分析,聲樂可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關于美聲唱法可追溯到起源地—意大利,自“”后方才正式傳入我國,對我國聲樂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培養聲樂人才的有效方法。美聲唱法具有“通、實、圓、亮、純、松、活、柔”的特點,在美聲唱法中,應確保聲音的持久性強、具有穿透力,這是美聲唱法的關鍵特征,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應保持身體放松,促進共鳴腔體的形成。從廣義上來說,民族唱法包括曲藝、戲曲、原生態歌曲等,我國民歌在傳統聲樂基礎上借鑒了西方國家的發聲方法,提高了歌曲演唱的科學性。與美聲唱法對比,民族唱法具有“甜、亮、脆、圓”等特點,要求演唱者聲音穿透力強,歌唱上講究“以聲傳情、以情帶聲、聲情并茂”。關于流行唱法的研究可追溯到西方國家,我國流行音樂則是源于20世紀30年代,由于歌曲內容通俗易懂、表演形式豐富等特點,因此受眾相對較廣,其群眾基礎十分牢固。在三種唱法中,流行唱法入門容易,具有普遍性、大眾性,在風格方面無固定模式,強調演唱者利用隨意自然的方式來表演,盡管有些人未經過科學訓練也可演唱,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曲目。經筆者研究,部分院校在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中會利用美聲及民族唱法對學生進行訓練,然而,由于大部分學生未接受過此類訓練,導致學習熱情不高,不利于聲樂教學的有效開展。基于這種情況下,在學前聲樂教學中應用流行唱法可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積極性的提升,實現教學目標。綜上筆者對流行唱法與學前教育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就目前來看,我國幼兒園在唱歌教學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幼兒對歌曲演唱興趣不大,缺乏樂感,幼兒缺乏對音樂的正確審美理念;另一方面,幼兒教師在唱歌教學中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效果無法提高。通過對幼師教學現狀的分析發現,許多幼師利用“白聲”演唱兒童歌曲,無法達到高音域,此外,部分教師無法對歌曲細節正確處理。
二、流行唱法在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為了在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中更好地運用流行唱法,還應對學生進行氣息與松弛訓練、加強混聲與強音訓練、實施聲音轉換及控制訓練、科學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積極融入流行音樂。筆者將從以下方面進行闡述。
(一)進行氣息與松弛訓練
歌唱作為一門發聲藝術活動,要想唱好一首歌對氣息控制十分重要,這也是聲樂演唱的基礎。由于流行唱法簡單易掌握受到許多學生的青睞,對聲音的個性與自然予以強調,一般來說,流行唱法中氣息較弱、較淺,為了提高學生的氣息控制能力,應對氣息訓練加以強化,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應保持放松狀態,使其感受到橫膈膜下沉以及肋骨擴張。在發聲練習中,學生應沿著吸氣、發聲、收聲、換聲順序開展,在這一基礎上對學生肺活量進行鍛煉,如吹泡泡,從而促進學生氣息控制能力的提升。
(二)加強混聲與強音訓練
通過混聲訓練可將真假聲混合到一起開展訓練,在聲樂教學中利用混聲訓練可使訓練對象的緊張心理得到緩解。基于民族與美聲唱法實施混聲訓練,對訓練對象要求較高,學生必須放松下巴、打開牙關、閉合聲帶;流行唱法則不同,學生不需要將軟腭抬起,也無需太多運用共鳴腔體,據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混聲訓練時可采用結合開閉口音的方法來進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歌唱習慣。此外,教師還可利用頓音、跳音進行強音訓練,以此促進學生歌唱能力的提升。
(三)實施聲音轉換及控制訓練
在流行唱法中,真假聲轉換是一個最常運用的發聲方法,從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來看,學生缺乏扎實的聲樂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展相關訓練,流行唱法中真假聲轉換難度較低,轉換方式十分自由,通過換聲練習可使訓練難度大大降低。在聲樂演唱中,良好的聲音控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流行唱法中通過氣息與聲音的控制訓練與音量、音色的結合對比,可提高學生聲樂演唱水平。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各種唱法進行了解,掌握它們的不同特點和技巧,從而達到不同程度的融合,熟練運用,使得聲樂教學不斷升華。
(四)科學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從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來看,還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目標不明確、教材內容單一、創新性缺乏等問題,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便會影響到聲樂教學課程質量。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應對課程設置不斷優化、教學素材加以豐富,創新教學模式。學前教育專業實施的目的在于輸送幼教人才,這也是與其他專業院校聲樂教學的不同點。因此,在人才培養中,應以實用性、針對性為目標,在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程設置上應根據幼兒特點,以培養兒童藝術興趣為核心,對課程設置的啟蒙性、實用性、基礎性、教育性等特點進行考慮,使課程優勢得以發揮。學前教育專業作為一門培養幼教師資專業,幼兒作為主要的工作對象,在實際教學中應對教學內容加以優化,并將兒童歌曲增設其中,根據幼兒愛好及特點選擇感興趣、朗朗上口、傳唱度高的歌曲。
(五)積極融入流行音樂
聲樂課是學前教育專業不可或缺的課程之一,其對學生的發展以及今后從事幼教工作均產生深遠的影響,通過對現階段學前教育聲樂教學現狀的分析,大部分院校教師采用美術唱法與民族唱法來訓練學生,從短期來看可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并駕馭更多高難度歌曲,然而對學生今后的工作會產生弊端。實踐證明,我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步入社會后從事幼教工作,普遍發現大部分兒童歌曲音域均為c1~d2,若采用美聲唱法演繹會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使小朋友無法接受。因此,將流行唱法融入聲樂教學中可起到一定作用,與美聲、民族唱法相比較,流行唱法口語化程度高、咬字自然、音量小,能將歌曲感情傳達出來,同時對演唱者聲音要求不高,學生在歌曲演唱中也更加輕松愉悅。鑒于此,教師可在民族美聲唱法教學基礎上納入流行唱法,根據教材實際內容有效結合,通過這一方法有利于學生聲樂水平的提升,促進聲樂人才培養效率的提高。綜上可知,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對學前教育專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應對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引起重視,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聲樂技能水平。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應將表演唱與聲樂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確保幼兒教育工作中聲樂技巧得到靈活應用。此外,還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優化,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為我國聲樂事業的發展貢獻一臂之力。
三、結束語
綜上,筆者對流行唱法在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中的實際應用進行了闡述,總的來說,將流行唱法運用到聲樂教學中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聲樂演唱技能,推動學前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敏.試論民族、美聲、流行唱法在歌唱中融合的運用[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7.
[2]胡寶石.論流行唱法與美聲唱法在嗓音與風格方面的異同[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05):129-130.
[3]楊曉晴.流行唱法在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上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5(01):168-169.
作者:陳雅楠 單位:周口師范學院
【流行唱法在學前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下一篇: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應用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