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舞蹈風格是區分舞蹈作品和創作者最有效的方式。在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也要充分發揮風格性的特征,將其視為教學中重點,不但能夠使舞蹈作品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特點,還能夠為觀眾呈現多樣化的舞蹈表演方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缺失一定的風格性,所編排出的舞蹈大同小異。基于此,本文對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風格性的缺失進行分析,并對其把握和表現進行探討。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教學;風格性;把握和表現
民族民間舞蹈是以學習中國各種民族風格舞蹈內容為主,具有突出的民俗特征,授課內容包括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以及漢族等,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開設,不但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還能夠了解和傳承中國文化。如若在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缺失風格性,就無法體現民族特色和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也會失去價值和意義。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風格性的把握和表現,將其貫穿教學始終。
一、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風格性缺失的原因
(一)教學理念方面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并未改善現有的教學方式,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沒有將其與實踐技能進行有效結合。即便是將教學重點放在了技術訓練上,教學方式也只是讓學生對自己傳授的動作一遍遍模仿,一遍遍學習,學生只能機械的學習,無法真正領悟到其中的精髓。由于教學理念的落后,使得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缺失風格性。
(二)教學方法方面
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是“講述+示范”,大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先介紹舞蹈的名稱、舞步、音樂等,然后為學生示范,最后讓學生回憶老師示范的動作進行模范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起初能夠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長期處于單一的教學模式下,就會覺得枯燥乏味,失去學習興趣,對舞蹈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更不要說風格性在舞蹈中的體現了。
(三)教學實踐方面
舞蹈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實踐,舞蹈風格也只有借助舞臺才能夠充分體現。但是,在目前的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發現,舞蹈實踐環節存在很大弊端,學校及教師均沒有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沒有帶領學生進行定期的實踐訓練,只是在舞蹈教室中進行反復的訓練,等到學生真正站上舞臺后,就會出現緊張、焦慮的心理,影響正常發揮。
二、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風格性的把握和表現
(一)深入學習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民族民間舞蹈的靈魂,要想將舞蹈的風格性體現的淋漓盡致,就要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民俗文化,掌握其中的內涵、特點等。例如,在學習“木鼓舞”時,教師在教學中不要直奔主題,開展教學活動,而是要帶領學生學習苗族文化,感受舞蹈的特點,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木鼓舞選段,學生通過觀看,能夠了解木鼓舞的動作具有粗獷奔放,灑脫豪邁的特點,所表現的是苗族祖先遷徙途中披荊斬棘,勇住直前的艱難歷程與精神等內容。有了民俗文化的鋪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熟練把握舞蹈的風格性,并將其表現出來。
(二)營造教學情境氛圍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活動的開展與實施應該在特定的情境和氛圍中,不但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在教室內,通過音樂或視頻的播放來營造氛圍,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將風格性進行充分的表現,還可以因地制宜,選擇學校附近真實情景,如鄉村、田野等。例如,在“陜北秧歌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陜北秧歌舞的自身特點,選擇距離學校較近的田野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借助大自然得天獨厚的優勢,將陜北秧歌舞的風格性進行展現。
(三)重視教學實踐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實踐的開展,不但能夠加深舞蹈的風格性,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學校及教師要重視教學實踐,突破舞蹈教室的束縛,帶領學生走向更加廣闊的表演舞臺。例如,在傣族的“孔雀舞”教學中,當學生熟練掌握舞蹈步伐,能夠跟隨音樂完整的呈現出來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踐舞臺,讓他們在舞臺上進行彩排表演,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同時,還能夠完美呈現民族民間舞蹈的魅力和風格。
(四)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作為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授者和引導者,要想突出舞蹈的風格,需要教師從自身出發,運用有效手段提高業務水平與綜合素養。首先,深入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精髓。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有著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的特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前,要熟練掌握舞蹈的風格、曲目等,將同一類型的舞蹈形式進行歸納。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傳授學生舞蹈動作時,要優美、準確地示范,在吸引學生眼球的同時,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為此,教師除了開展日常的教學活動外,還要扎實自己的基本功,給予學生準確無誤的示范。最后,教師要重視舞蹈講解。要想充分體現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性,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高自己對舞蹈知識的認知,為學生做好示范,還要重視舞蹈風格性的講解,避免生搬硬套,而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講解,使講解內容貼切生動,只有這樣,才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有效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學前教育專業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實現了自身的穩定發展,教學理念的創新較以往相比也有了突破性進展,但是風格性的缺失成為舞蹈教學發展的最大弊端,不但無法凸顯民族特色,也無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要想改善上述問題,需要教師立足實際情況,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呂小玲.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風格性的把握和表現[J].當代音樂,2017,06:178-179.
[2]劉柳.淺談中國“學院派”民族民間舞的困境與出路[J].大眾文藝,2014,03:223-225.
[3]付宜玲,熊妍.中國民族民間舞個性化教學[J].大舞臺,2017,06:212-213.
作者:張巖 單位: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教學的風格性】相關文章:
下一篇:學前教育小學化成因及對策解析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