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幼兒園教育性質的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我國幼兒教育事業十分重視。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規:《教育法》、《城市幼兒園工作條例》、《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等均對幼兒教育的性質作出較為明確的定位。如《城市幼兒園工作條例!試行草案"》這樣描述幼兒教育“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基礎。”《綱要》則吸收我國近幾年幼教改革理論與實踐成果,并借鑒國際幼兒教育先進經驗,對我國幼兒教育性質作出了更加明確的定位:“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
1.1第一次將幼兒園教育納入我國基礎教育的范疇,這是對幼兒教育地位認識上的重大突破。
過去雖然也認為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幼兒教育是否屬于基礎教育,人們的認識并不一致。因認識上的偏差,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重視中小學基礎教育,而把幼兒教育作為一項福利事業來看待,其重視程度遠遠不及中小學。《綱要》將幼兒教育納入基礎教育的范疇,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一部分人士對幼兒教育存在的認識上的誤區,必將對我國今后幼兒教育在新世紀的大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1.2將幼兒教育與終身教育聯系起來,并把它作為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提升了幼兒教育在人的一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終身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先鋒主導理念,這種理論最早由法國著名學者保羅•朗格提出,其基本觀點是:人的生命是一個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從人的生命誕生到人的生命結束,教育學習是促進人發展完善的必需手段,只要生命不結束,人的學習活動就不會中斷。這種觀點是針對當今信息時代要求提出的,是對過去單純學校教育觀念的一次徹底革命。目前,終身教育理論已為我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接受,逐漸成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基本理念。《綱要》將幼兒教育與終身教育聯系起來,并把它作為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實質上是把幼兒教育看成是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強化了人們對“創新必須從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認識,同時也增強了廣大幼教工作者實施幼兒素質教育的責任心與使命感。
2對教育者角色、地位的重新認識
《綱要》從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高度,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規劃、設計了尊重保護幼兒個性,倡導幼兒自主和諧、全面發展的理想藍圖。作為這一藍圖主要實施者的教育者,其自身的角色、地位、作用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
2.1教育者不僅包括幼兒工作者,還包括家長。因為“家庭是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參與者”,幼兒園只有與家庭密切合作,與家長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責任,才能更好地落實幼兒素質教育。
2.2教師不再是幼兒教育的權威和包辦代替者,而“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2.3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以平等、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關注幼兒的個性差異和特殊需要,為幼兒發展創設溫馨、優越的物質心理環境,這不僅是幼兒教師師德修養的根本要求,也是幼兒健康、自主、和諧成長與發展的必需條件。
3創新思維的訓練
首先要突破“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局面。這種教學方法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揮。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教學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做到以下兩點。
3.1營造民主、進取、開放的教學環境
我們力求把教師變成推動學生獨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變成煥發學生興趣的工具,把課堂變成學生開發自我創新潛能的天地。我們鼓勵學生敢于打破原有的知識經驗和結構,另辟蹊徑,獨樹一幟。例如,采用“個性化報告法”,引導學生對有關理論問題進行開拓性地自學和報告交流,即把多種版本的教材進行對照,并查閱期刊和網絡上的最新信息,最后進行綜合性思考,集各家之言,立一己之說。報告時可采用“圖解法”“繪畫法”等個性化的報告方法。而在下園見習、實習中,我們要求學生課課都與指導老師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與反思,從而靈迸發感,激揚思維。
3.2滲透創新思維的基本技法訓練
創新思維主要是追求思維方向的求異性、思維結構的靈活性、思維表達的新穎性、思維過程的飛躍性。我們特別注意在活動案例的教學環節向學生滲透以下創新思維的基本技法。
1)逆向思維法。
即從與材料內容或題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傳統看法,提出與之相對或相反的觀點。[4]運用逆向思維做教學設計,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葉子能進行光合作用,為植物輸送養分”是一般常識,而針對沙漠中植物退化的葉子,則可以做出“葉子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消極作用”的科學活動設計,使人耳目一新。
2)多向思維法。
即從材料或題目的內容多方面去闡述,注意從事物的正面、反面、側面等諸多角度進行綜合考察,從而做出別出心裁的設計。
3)外向思維法。
即從自己思考的領域推向別的領域,再從別的領域得到有益的啟示,獲得信息再反饋回來解決本領域的問題。譬如在上文學作品欣賞課時,讓幼兒借助繪畫展示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用唱歌和舞蹈表現作品中的人物等。另外,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側向思維、超前思維等,都有可能點燃創新的火花。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培養大學生將各種思維形式有機地融合為立體動態思維結構,最大限度地擴展具有張力的思維空間,重視“最佳思維”設計,力爭用教師的誘導性信息激活各層次學生的創新思維。
4對幼兒的創新教育
創新是教育發展的動力。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部分,幼兒教育同樣面臨教育創新的問題。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教學過程中,為提高未來幼師的創新設計能力,我們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4.1恰當參與法在學生們做書面“活動設計”和試講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地參與進去,及時提醒他們思考如下問題:
1)可否增添。
在“活動材料的準備”環節,學生們自己準備的教具在經過點撥、巧妙增添之后,往往可以變得更加合理,更有新意。
2)可否縮減。
由于對幼兒的實際情況了解不多,學生有時把活動過程設計得過于繁雜,孩子們根本接受不了,這時候需要提醒他們適當地進行刪減;或者,學生往往把活動材料準備得很多,這時也需要提示他們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3)可否替換。
比如提醒學生:材料是否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幼兒的活動形式是否可以變換?
4)可否顛倒。
比如讓學生思考:是否可以進行角色顛倒,讓幼兒做小老師?活動過程能否倒過來進行,那將會是什么樣的局面?
5)可否結合。
試講結束后,要求講同一主題的幾個同學在一起進行討論,把他們各自設計的活動環節進行合理的嫁接,總結出幾種更為完善的設計思路;在做某一領域的活動設計時,要求學生們借鑒其他領域的知識,靠巧妙結合與綜合思考而出新、出奇。老師恰當的參與,能為學生們進行創新設計提供必要的“支架”,也能有效地激發其創新熱情,增強其創新設計能力。
4.2過程補全法
即教師給出一些不完善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在內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讓學生根據有關理論,自己去推測可能的更好做法。如大班教育活動“小學生的一天”的粗略設計為:某幼兒園通過開展“我要上學了”“我的小書包”“珍惜時間”“五分鐘能做的事情”等活動,了解“小學生的一天”,激發大班幼兒對未來學習生活的憧憬,為上學做好思想和心理能力的準備。針對這個不完整的設計,我們組織生們討論:你對大班入小學的教育還有哪些新的想法?還可開展哪些活動?然后讓學生們廣開思路、自行設計新的創意。
4.3激勵“變化”法
“變化”指教師要善于提供新的刺激,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其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巧妙交替,從而使幼兒園教學充滿生機。在《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教學過程中,我們多次安排實踐環節,讓學生做書面的各類活動設計并實際演練,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激發其想像,培養其創新設計能力。一是教態的變化。即教師講話的聲音、使用的手勢和身體動作的變化[2]。教學語言的變化體現在語調、音量、節奏、速度、停頓等方面;表情與手勢可表達出對幼兒的期待、激勵、探詢、疑惑等情感;教學中身體位置的變化則能縮短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使幼兒感到心理上與教師的接近。二是教學媒體的變化。視覺媒體包括圖片、投影、錄像、實物等形式,教學中其形式的變化可減輕幼兒的疲勞;聽覺媒體與視覺媒體有效結合,可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加強觸覺、嗅覺活動和幼兒的動手操作,能有效保持幼兒的注意,促進其全面掌握知識。三是師幼互動方式的變化。在幼兒園教學中,師幼互動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支持性互動,這是一種支持幼兒主動活動,消除幼兒活動障礙為宗旨的互動方式。有撫慰式、贊賞式、激趣式、照顧式、調解式等多種形式。二是合作性互動,指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幼兒活動。有參與式、協商式、討論式等多種形式。三是引導性互動,指教師對幼兒的活動行為趨向與方式加以指導以使之有效的互動方式。有提醒式、建議式、提問式、啟發式等多種形式[3]。我們要求學生把這幾種互動形式適當地變換、有機地結合,以激發幼兒參與教學的興趣。這也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素質。
【教育觀念下幼兒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上一篇: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
下一篇:幼兒教育中的游戲活動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