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000湖北省宜昌市基建幼兒園 靳元元 在幼兒時期對他們進行中國戲曲藝術的熏陶,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全面推廣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中國是戲劇大國,地域遼闊,語言豐富,不同的方言孕育出不同的劇種,共計300余種。引入哪些劇種、選擇哪些經典劇目、欣賞哪些名段,作為幼兒園戲曲教材,對此,我們嘗試著進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首先,確立京劇為主要劇種,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積淀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豐厚文化底蘊。另外引入其它一些有代表性的劇種,如黃梅戲、越劇、豫劇等。并結合戲曲的“唱、念、做、打”以及各班教師的特長,分別在小、中、大班開展不同形式的戲曲活動。
戲曲中“唱”是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如何選擇適合幼兒學唱的曲目,我們本著易懂、易學、易唱、易表演的原則,選擇一些短小詞少、節奏明快的聲腔板式,如《小放�!分行」媚锱c牧童的對唱,黃梅戲《打豬草》中男、女生對唱等,突出個性化培養。從喜歡聽戲、看戲和唱戲的興趣培養入手,重在體驗戲曲活動的快樂。如欣賞京劇《紅娘》“棋盤舞”唱段,首先請小朋友兩個一組,一人做擋箭牌、另一人藏其身后,要求想出各種辦法,不能讓旁人看到。孩子們非常認真的進行商討,并利用老師提供的物品進行演示。有用衣服遮、報紙擋的,有用斗笠遮、傘擋……被藏的小朋友也盡可能縮成一團緊跟其后步調一致的躲過大家的視線。老師再請小朋友欣賞戲里演員是怎么做的,孩子們非常專注的觀看錄像,知道了“紅娘”將“張生”藏在棋盤后,并欣賞了戲曲中“矮子步”技巧表演。隨后在模仿中,女孩扮“紅娘”,男孩扮“張生”,興趣非常濃厚。特別在模仿走“矮子步”時,摔坐在地上了,爬起來拍拍屁股再學,表現的非常頑強。幼兒不僅在玩玩、賞賞、學學、做做的過程中,了解了劇目、唱段內容,還在配合表演中,增強了合作意識;在反復學走“矮子步”時,樹立了不怕困難的信心;在想各種辦法時,發展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戲曲中念白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韻白”,一種是 “散白”。由于幼兒年齡小,不論是“韻白”還是“散白”對他們來講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選擇京劇《小放�!贰顿u水》《報燈名》等數板式念白為教材,以其朗朗上口的韻律節奏和短小有趣的內容,讓幼兒在體驗京劇韻味、模仿表演動作的同時,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并針對小、中、大班幼兒認知及動作發展的特點,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進行了分層教學。如針對小班幼兒小肌肉發展訓練創編的手指
舞蹈《小放�!�,讓幼兒邊念數板
兒歌邊做動作:翹起大、小拇指表現“�!�、雙手食指、拇指合在一起做成黃鶯尖尖的“嘴”、特別是念到“把牛兒趕上山”時,幼兒手做“牛兒”順著自己的身體慢慢爬到額頭,再爬到頭頂,形象生動的再現了牛兒爬上山的景象,每當表演到此時,孩子們都非常的興奮,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手指
舞蹈的創編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小手肌肉和手的靈活性,也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正是因為借助形象動作的表演,幫助了幼兒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使其很快掌握了數板
兒歌。中班幼兒在學習這段數板兒歌時,以模仿學習為主,借助道具扇子以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并強調在模仿表演的基礎上降低動作難度,凸顯基本步伐、基本動作的模仿學習。如弓箭步、山膀按掌、圓場轉圈、扭頭亮相等。根據大班幼兒思維及動作發展特點,在學習這段數板兒歌時,強調同伴間的相互配合表演。一個扮“牧童”,一個扮“牛兒”當念到“把牛兒趕上山”時,“牛兒”豎起牛角屈膝彎腰,“牧童”在其身后揮鞭催牛,相互轉圈交換位置再互換角色表演......幼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發展了基本動作,學會了合作、分享。而對京劇《賣水》中“表花”一段念白學習,則選用具有時代氣息的電聲樂配器,賦予古老京劇時尚的元素。在京胡
伴奏下,架子鼓敲打出明快的節奏,更能激發起幼兒大膽表現的欲望,使其很快就掌握了整段念白和表演動作,成為孩子們最喜歡表演的經典保留節目。
戲曲中“做”廣義的理解是表演技巧,一般指舞蹈的形體動作。“打”是戲曲形體動作另一組成部分,由此,我們將戲曲的“做”“打”作為其舞的內容,并結合戲曲的五法【手,眼,身,步,法(章法)】讓幼兒初步了解戲曲表演的特點,模仿戲曲表演動作。例如選用京劇曲牌,結合戲曲、民舞創編的《身韻組合》,和將戲曲道具表演技巧編成的兒歌:《手絹花》、《小鞭當馬騎》等,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將戲曲與民族結合;將程式化、成人化變成趣味化、兒童化。戲曲活動《小鞭當馬騎》在為幼兒提供各色馬鞭的環境中,讓幼兒自由玩馬鞭,鼓勵他們想出不同的玩法。隨后請小朋友扮成馴馬師,每人拿的不同顏色的馬鞭就是不同的“馬”,先給自己的“馬”取一個好聽的名字,結合對馬的認識,再說說應該怎樣愛護馬,此時,老師將戲曲中牽馬動作的學習自然的引入游戲中,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戲曲“騎馬”動作,非常的專注,對馬也傾注了他們的愛……
我們以美術的手工制作為幼兒園戲曲教材“做”的基本形式,并融入部分相關戲曲內容,如認識戲曲臉譜,服飾,帽子,髯口等,在認認、學學、畫畫、做做中,讓幼兒感受其裝飾美、色彩美、造型美。如戲曲活動《五色的胡子》首先,請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各色髯口玩或模仿表演。此時,只提供少量髯口,當大部分幼兒沒有“髯口”時,請小朋友想辦法。有的說輪流玩、有的說玩別的玩具……老師商議提出“自己動手做怎么樣?”這個提議馬上被幼兒采納。老師先請小朋友將平時收集的各色毛線,按自己喜歡的長度折成雙的剪好,再將剪纏好的鐵絲發給他們,學習雙折套穿編織法。每個幼兒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們一根根的折穿,做的非常仔細。當他們戴上親手做的“髯口”表演時,那份成就感、自豪感,大大激發了他們喜歡戲曲、愿意參加戲曲活動的興趣。
總之,幼兒園戲曲教材的選擇必須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綱要》要求,是孩子感興趣和喜歡的,也就是最合適的。而不論組織什么戲曲活動,首先應讓幼兒欣賞,使其從視覺上獲取感性認識,豐富其感性經驗。再結合游戲將模仿學習融入其中,使幼兒在看看、說說、學學、做做中,了解中國戲曲,熱愛中國戲曲,從而更好的促進其全面和諧的發展。
【幼兒園戲曲教材的選擇與運用】相關文章:
• 幼兒園課程的文化觀照
• 淺談城鄉幼兒園戶外活動開展的有效性
• 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在幼兒園的實施探究
• 幼兒園學前教育初探(3篇)
• 幼兒園管理的人文暢想
• 幼兒園客家民間美術教育現狀之調查報告
• 日本幼兒園的男教師
• 難忘的幼兒園生涯
• 淺談如何實施幼兒園禮儀教育
• 幼兒園集體舞教學初探
• 幼兒園韻律活動的組織初探
• 當寶寶帶回了幼兒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