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舞是幼兒園
舞蹈教學中較難組織的一種形式,在集體舞中幼兒要感受理解樂曲,記憶動作,掌握動作的順序、隊形變化、同伴間的合作、空間的合作,展現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等,這些要求對于幼兒和教師來說,具有極大的挑戰性。而集體舞的教育價值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在集體舞中幼兒通過自己的身體動作與環境展開積極的交往和聯系,不僅可以產生與他人的共鳴,而且可以獲得集體的歸屬感。結合具體教學實踐,下面談談我在幼兒集體舞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同中求異
在選擇活動材料時,應既不要新穎過度,超越幼兒的理解能力,而致使幼兒疲勞,也不要因為過于熟悉,缺乏新穎性,致使幼兒對學習內容感到無趣厭倦,要把握熟悉和新穎的適度性,關注幼兒發展的各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最大化地發掘集體舞的價值。在同一個集體舞學習中,應從學習內容、
音樂選擇、動作選擇三個維度考慮,帶有適度的陌生性、新異性和挑戰性,同時還要考慮
音樂、內容、動作三者之間的熟悉和新穎的比例,注意刺激適度。如:在編排大班彝族集體舞“七月火把節”時,由于幼兒對于此音樂旋律比較陌生,我就將動作的熟悉程度提高,選用了幼兒以往學過的
舞蹈動作,隊形變化也引導幼兒遷移已有的經驗。而在中班集體舞“逗牛”中,由于幼兒對于音樂的結構和旋律較為熟悉,我就對音樂教材進行了挖掘和研究,突出了舞蹈中美國西部牛仔文化的動作元素、舞伴交往的禮儀和姿態,加大了舞蹈動作新穎性的比例。
二、難易得當
面向大眾幼兒,簡單易行,是幼兒音樂教育價值的追求目標,我們希望通過集體舞學習使幼兒產生出“我對學習是有自信和興趣的”。因此,我們要研究集體舞學習中怎樣難度的學習內容是符合每一個年齡班幼兒的最優接受水平的。主要從以下維度進行考慮:
1.動作難度設計的適宜性。
在選擇或編排集體舞時,要考慮到舞蹈動作本身和隊形變化的“復雜度”,即難度占整個舞蹈的比例,難度既不能偏高,以致幼兒在整個集體舞學習活動中的節奏感都被教師所控制,喪失參與集體舞本身的愉悅性,也不能過于簡單,以致幼兒覺得沒有挑戰性而深感無趣。在每個集體舞中都應設計或有意識地選擇1―2個具有挑戰性的舞蹈動作或隊形變化的新形式,使幼兒對學習處于一種最優的積極反應之中。
2.動作或隊形等的轉換頻率要適合孩子的水平。
要給幼兒足夠的“反應時”。教師在設計集體舞或教學程序時,要思考:怎么幫助孩子掌握動作、音樂的結構?如何讓幼兒體驗到變化?如果音樂變化時孩子聽不出來時怎么辦?教師提供給幼兒的適度的反應時間是多少?幼兒是否能在此長度時間內完成轉化動作?特別是在需要交換舞伴時提供給幼兒的參照物是什么?這些都應當事先預見到。例如:在“頑皮的小紳士”舞蹈中,當用雙圈對換舞伴并行禮來表現紳士風度時,原先是前半句音樂做交換舞伴動作,后半句音樂做行禮動作,動作的變化頻率和音樂轉化要求對于幼兒來說,即使所有人都集中注意力地盯著教師,在每個地方準確地轉換到位,自始至終都必須卡在音樂的節拍上也是非常困難的。于是我們采取把半句交換動作延長一倍的時間,整個節奏變長了,幼兒的反應困難就減小了,轉換頻率降了,提高了動作的合樂性,也使幼兒處于一種最優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幼兒享受的成分和參與的積極性。
三、霧里看花
在進行集體舞學習時,我們常常希望在第一課時或第一遍學習時孩子就能準確掌握每一個動作、隊形等,故通常在給幼兒聽音樂或看舞蹈表演一遍后,就急于讓幼兒反思,用問題或語言大量持續地刺激幼兒,結果沖淡了集體舞本身對幼兒產生的作用,致使幼兒“飽和效應”的出現。因此,我們要把握清晰與模糊之比,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注意難點分散和要求的分步到位是非常重要的。應研究在教學過程中:什么時候要求幼兒清晰處理?什么時候可以模糊處理?哪些內容是要求清晰的?哪些內容是暫時可以模糊的?這些對于幼兒學習經驗的激活,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1.先模糊后清晰,即先感性后理性。
剛開始學習時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充分感知和體會活動的快樂,積累體驗。因此,在開始時,即使幼兒沒有一下子全部記住舞蹈動作也沒有關系,教師應給幼兒大量的機會重復同樣的舞蹈動作。同時,在鼓勵幼兒對音樂準確有創造力的反應的同時,允許容納較為粗糙的初始反應,以防出現肌肉和大腦都存在生理和心理極限。
2.先做后說。
“你跳跳看”“你試試”等動作參與對于幼兒的學習活動來說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動作參與在前,使得幼兒在動作參與后才能產生感性認識和發現困難的所在,另一方面音樂舞蹈對人的作用體驗重于理解。因此,語言的講解和強化應該在幼兒的動作參與之后。這一原則尤其適合小班的孩子。
3.先清晰核心環節與暫時模糊非重點內容。
對于一個新的學習內容,如果內容過多,細節要求過細,就會造成幼兒對整個學習活動產生疲勞。因此,教師要有取舍,在第一課時可以采取將核心環節清晰化,非重點內容暫時性模糊的策略,使幼兒處于一種最優的積極學習狀態。這樣就能避免一節課強調的內容過多、過細,以致沖淡音樂的享受和游戲的娛樂,利于幼兒掌握重點動作和內容,最重要的是能激活幼兒已有的學習經驗,使其處于一種最優的積極學習狀態。
四、穩中求變
對于幼兒的教學一定要有重復,必要的重復能給人帶來一種穩定感,有利于幼兒學習與減緩心理的緊張度。因為過長的音樂、過快的速度、過于密集的節奏都不合幼兒的心理節奏。幼兒是通過和大家一起重復動作而獲得安心感的,幼兒也只有在集體和社會中獲得心理的安定感,才能很好地與他人交流。此外,除了重復可以給幼兒帶來生理和心理的快感外,在完全是機械重復的連續音樂或動作后,幼兒也容易產生疲勞,而突然打破原有的穩定重復,能更好地喚醒幼兒的心靈,使躍動感復蘇。唐突的變化會帶給幼兒愉快的刺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變化率與重復率的比例,處理好穩定與變化關系,把握適合度。
1.從教學程序上講,教師要知道如何才能主動調控幼兒活動學習的穩定性水平,并掌握一般性的集體舞的教學規律:“坐著做上肢動作最穩定,坐著做下肢運動次之;坐著比站著穩定,站著比移動穩定;在規定空間狀態下移動,比在自由空間狀態下移動穩定;個人獨立空間狀態下移動,比合作交往空間狀態下移動穩定。”
2.從動作和隊形編排上講,要考慮到轉換的頻率和長度,動作與動作、姿態、隊形變化銜接的規律性、組合的方法。
3.從音樂的選擇和剪輯上講,要考慮音樂的重復性和變化的長度和頻率。變換的長度適合各個年齡班幼兒能夠轉換到位的就是恰當的。
4.從創造性內容的合理設置來講,要有重點地進行一個環節的創造。一個活動中每個環節都進行創造會造成幼兒學習過程的混亂,使幼兒感覺到一切都在變化中,也使得舞蹈沒有統一感、秩序感和審美感。所以,教師在創編舞蹈和選擇教材時,應注意到既有固定的動作和隊形部分,又有可以發揮創造的部分;既有相對穩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動作,又能有即興發揮,隨情節變化而創造的空間,使表演具有新意。如“逗牛”舞,我設計了一個重點創造環節――在圓心中牛仔做各種嬉皮搞笑動作,讓每個扮演牛仔的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身體動作、體態等來創造性地自由表現。
總之,我們應激活每位幼兒原有的認知的、情感的、審美的結構,讓他們主動地運用原有的結構去同化或順應新知識,由開始被動地介入轉為更為主動地學習,從而使每位幼兒樂于參與音樂的活動,樂于聆聽、觀看他人的音樂表演,樂于聞樂起舞,樂于和他人一起共享舞蹈時光。音樂的行為在于“樂”,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當給幼兒帶來愉快,讓每位幼兒親近集體舞,使藝術教育浸潤到思維、態度、行為,以及成長中的每個環節之中。
【幼兒園集體舞教學初探】相關文章:
• 幼兒園集體舞教學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