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幼兒園》 導演: 張以慶 類型:紀錄片 上映日期: 2004年 片長: 70 分鐘 圣埃克蘇佩里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但可惜的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記得這一點。”
相較于劇情片的戲劇性和造夢感而言,幾乎與“生活流”劃上等號的紀錄電影似乎常常遭到人們的誤解——“枯燥”、“壓抑”、“說教”,簡直是紀錄片難以逃脫的窠臼。而在我眼中,張以慶導演的這部《幼兒園》卻大大掙脫了刻板的藩籬,讓所有觀影者在品味其獨特視角的同時,也能在內心深處喚起久未謀面的純真。
伴著一陣嘹亮的啼哭,幼兒園的大幕終于緩緩拉開。正如一開始預想的那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眼淚和鼻涕齊飛的稚童的臉。也許是孩子們毫無掩飾的天性釋放太過可愛,又或許是作為觀眾的我們離真情流露早已漸行漸遠,總而言之,這一段段高分貝的嚎啕大哭卻著實逗得大家樂不可支。孩子們打鬧、爭搶玩具、午睡、期待父母的身影,所有的一樁樁稀松平常的事件在鏡頭的捕捉下變得格外生動而又充滿趣味,令人無時無刻都驚嘆于孩子們自然表露出的率真和與生俱來的創造力。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畫面里的主角們卻似乎換了一副新的模樣。當孩子們坐在黑板前,與黑洞洞的攝像機拉鋸一方。他們或正襟危坐或隨意頑皮,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人在提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未經世事的他們像老者一樣思考,并出乎意料般地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在這些被技術處理成褐色的鏡頭中,有一個叫熊經緯的心算班優等生出現多次。他并不畏懼于直視鏡頭,反而樂于表現自己看似早熟的一面。當聽到畫外那個嚴肅的提問聲之后,他時而皺眉思考,時而快人快語,回答正確時的興奮,琢磨不出答案時的失落,甚至包括擔心自己回答錯誤時的一絲絲恐懼,種種細節變化都被鏡頭一一記錄在案。在這樣的段落中,我似乎瞬間便懂了導演的用意:“幼兒園”這簡單的三個字,絕對遠非我們記憶里的那般純粹美好,幼兒園其實就是一個濃縮的社會,兒童的言行舉止也正是成人價值觀的諸多影射。
從最初的狀態發軔,我們開始了人生的修行。來到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為絢麗繽紛的色彩所吸引,于是我們開始渴望老師手中的大紅花、作業簿上的五角星、整潔衣領上系著的紅領巾、還有別在肩頭醒目的三道杠,我們像一個個無畏的勇士,削尖腦袋等待著社會的檢閱,為的只是終有一天我們也能擁有檢閱別人的權力。此去經年之后,若是回想起遙遠歲月的細枝末節,我們會給其冠以美好、無忌、純真等標簽,而實際上,這不過是我們一廂情愿的心理慰藉罷了。在《幼兒園》里,孩子們確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聰穎還要老練,他們能出乎意料地對世界局勢侃侃而談,對社會不良風氣加以仿效,在相互攀比中嘗到甜頭,繼而沾沾自喜,這些,顯然已顛覆了常年以來我們對孩子概念化的理解。
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大著肚子的班主任袁老師。最后出現的布滿笑臉的畢業照,是孩子們對于幼兒園最后的記憶。字幕漸顯:“大班畢業后的第二周,袁老師產下一個孩子,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于是我明白,這里故事還將周而復始繼續上演。
一張嶄新的白紙誕生,意味著將有斑斕的色彩暈染其中,但令人惋惜的是,如今的這個社會,最擅長的便是批量生產,白紙送入打印機,在綿長的吞吐中鑿刻出字跡工整、內容現實的文章。這便是曾經的我們,也將是我們的孩子——被刻意修飾后的花朵。
這則關于Never Land的辯證題最終還是沒法定論。而我知道,我如是連篇累牘的贅述也純粹是一種主觀意義上的忖度。
小王子在路上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這些大人,肯定是十分古怪的。”
【《幼兒園》:尋找夢幻島】相關文章:
• 幼兒園開展小班區域游戲研究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方法的有效運用
• 學前教育專業論文(5篇)
• 淺談幼兒園主題墻飾的創設
• 幼兒園戶外操類活動分析
• 幼兒園課程領導力在實踐中生成
• 幼兒園開展排球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 淺談幼兒園中的舞蹈游戲
•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反思與批判
• 幼兒園藝術領域舞蹈教學初探
• 淺析幼兒園教學方法
• 淺談幼兒園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