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教育應為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因此,我園圍繞“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突出養成教育,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積累、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潤物細無聲”的環境熏陶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環境創設上,我園圍繞環境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主旨,努力為幼兒營造豐富適宜、優美舒適的教育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
1.室內環境創設。活動室是幼兒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是一種“隱性課程”。它的環境創設主要以幼兒發展需要為目的,我們將養成教育的內容制作成精美的標記圖示融入其中,從而引導幼兒的行為;主題墻更是幼兒與環境互動的結晶,在教師引導孩子們不斷豐富內容的過程中,教育內容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幼兒心里,落實到幼兒的行動中。
2.室外環境創設。在園所環境創設中,我們將各種好行為、好習慣的溫馨提示牌裝飾在樓道、各種設施、花園草坪等處,隨時隨地地提醒、規范著幼兒的行為,促進其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引導和熏陶家長,我們將國內外教育家的名言展示于幼兒園內,如威廉.詹姆士的“播下一個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等等,逐步改變家長重智力、輕能力,重知識、輕習慣的思想,引導家長配合幼兒園,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的良好行為習慣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幼兒園通過健全制度、獎勵激勵等,對教師的師德師風、行為規范進行全面提升,讓教師認識到“幼兒園里無小事,事事是教育;幼兒教師無小節,處處是示范”,從而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教師文明的言行也感染、影響著孩子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全園上下形成了一種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激勵的良好氛圍。
三、完善園本教材,突出養成教育特色
為了使養成教育的效果更明顯,我園考慮到了特色教材的選擇。在廣泛篩選的基礎上確定了《品格教育》、《禮儀教育》和《美德在我心》。這三套教材的社會責任感強,與我園養成教育的理念一致,內容非常適合我們的養成教育課程方案,《禮儀教育》中包括:著裝禮儀、節日禮儀、安全常識、待客做客習慣、公共場所習慣、書寫習慣等;《品格教育》內容有:愛心、尊重、自信、誠實、自律、獨立、勇敢、寬容、勤奮、節儉等;《美德在我心》中:快樂、禮貌、幫助、感恩、責任感等。教材很注重幼兒的直觀感受,也有對家庭的具體要求,很適合家園合作。
四、優化一日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習慣
對于幼兒來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真正有效的養成教育離不開幼兒的一日生活活動,離不開游戲。
1.生活活動。養成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環節,在生活細節中規范幼兒行為、培養良好習慣。比如:入園:“禮儀小標兵”禮貌接待每一名入園幼兒,引導幼兒主動和老師問好、和同伴打招呼、和父母說再見,學習禮貌用語,增強文明意識;自由活動:引導孩子學會互相謙讓、學習與人交往、樂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進餐:姿勢正確,不掉米粒、不剩飯菜,吃完后自覺地將餐具收拾好;午睡:睡前將脫下的衣服疊整齊,并迅速入睡;離園:不追逐、不吵鬧,將自己的東西整理好耐心等父母來接;“值日生”提醒同伴整理衣物、主動照顧自然角、擦桌椅、分發碗筷等;隨時提醒幼兒多喝開水、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帽;教給幼兒正確的洗手方法,知道飯前、便后要洗手;督促幼兒勤洗澡、勤換衣服、勤剪指甲,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等等。
2.區域活動。活動區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的一種情境,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社會性品質的重要途徑。不同的活動區承載著不同的教育目標:分類游戲和排序游戲,培養幼兒收拾整理習慣;棋類、表演游戲等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穿串珠、拼圖、小制作等培養幼兒的注意力和耐心;為培養幼兒探索精神,教師不斷提高結構游戲、科學小實驗的難度和趣味性;在娃娃家、小醫院、小超市、美食街等社會性區域中幼兒學會了有秩序的排隊、等待,學會了交流、謙讓、合作與關心照顧他人;民間游戲不僅讓孩子體驗游戲的快樂和挑戰,還培養了堅持、勇敢、合作、規則意識等。
3.經典誦讀活動。我園利用一日活動的銜接環節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如《三字經》、《弟子規》、唐詩等,讓孩子們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到經典作品的魅力。雖然他們對其內容尚不能完全理解,但他們的行為會受到好的影響。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品格教育主題活動
1.以節日為載體。三月五日“學雷鋒日”,我們開展“學雷鋒,做好孩子”系列活動,引導孩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并愿意給別人幫助。“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重陽節等,通過制作小禮物、“幫他們做一件事”等表達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身邊各行各業勞動人民的愛;“國慶”節圍繞“祖國的生日”開展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了解祖國的發展變化、輝煌成就,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六一”前夕,開展師幼繪畫、手工制作比賽,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提高繪畫和審美能力,評選出的優秀作品用于美化校園,讓幼兒隨時都能看到自己的畫,從而增加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元旦”前夕,舉辦“迎新年幼兒故事演講比賽”或“迎新年幼
兒歌手大賽”(兩種比賽交替舉辦),給每個幼兒上臺表演的機會,在培養幼兒口頭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同時,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
2.以時事為契機。結合時事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幼兒關注身邊發生的事,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如“5.12”汶川大地震時,開展了“我為汶川獻愛心”的活動。幼兒園組織全體師生為災區小朋友捐款捐物,孩子們有的帶來了自己的壓歲錢,有的帶來了自己的新衣服、新書包,在莊嚴的捐款現場他們體會到了獻愛心的光榮和自豪;我們還組織為災區小朋友設計美麗家園的繪畫活動,培養幼兒關愛、幫助他人,合作戰勝困難的優良品質。
六、家園合作,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1.多渠道溝通交流,實現養成教育的家園合力。開學初召開家長會,介紹本學期教育目標、內容,家長需要做些什么;通過家園聯系欄,定期公布月主題、周安排等,方便家長了解、配合;通過班級QQ群發布活動信息、展示幼兒成果、交流育兒心得、提供家教指導等,讓家長能更有針對性地配合幼兒園進行家庭教育,實現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一致。
2.幼兒養成教育向家庭延伸。影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形成的關鍵在家庭。為了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幼兒園把養成教育延伸到家庭。我們通過家長問卷,了解家長在育兒過程中的難點和困惑,舉辦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座,如“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及其教育”等,幫助家長轉變觀念,身體力行為孩子做示范、表率;通過“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孩子監督、幫助家長改掉陋習,共同養成言行舉止文明的良好習慣。我們還積極開展0―3歲早期教育指導活動,把養成教育延伸到3歲以前,延伸到家庭、社區中。
【幼兒園養成教育初探】相關文章:
• 幼兒園班主任工作案例:我是大明星
• 如何開展幼兒園的區域活動
• 淺論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教育活動
• 談幼兒園教學的有效性
• 幼兒園安全教育水平提升措施
• 淺論幼兒園后勤管理
• 鹽城市民辦幼兒園園長素質調查
• 幼兒園語言教育方式與策略
•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應用現狀
• 農村學前教育困境及策略3篇
• 德育教育必須從幼兒園抓起
• 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化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