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再見了,我們的幼兒園》講述了五個幼兒園的小伙伴。為了到醫院去探望病危的洋武,五個孩子一起踏上了冒險的旅行。最感人的一幕是康娜在洋武醫院病房里排演幼兒園畢園式的場景:入場、贈言、畢園歌、畢園生發言,康娜的那段充滿感情的畢業生發言,深深地觸及了人心底最柔軟的情感,小小生命詮釋了對生命的贊許: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幼兒園的生活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在那每天都會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成長影響是久遠的。因此,幼兒教育空間的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
幼兒園的概念(Kindergarten)起源于歐文1816年創辦的幼兒學校。最早出現的幼兒教育機構最初由一些慈善家、工業家舉辦,實質上是慈善性質的社會福利機構,那時的幼兒園叫“性格形成新學園”。正規的幼兒教育直到近兩個世紀才出現,它應19世紀大工業生產需要而誕生。那時的幼兒園活動空間的設計較少考慮幼兒生理及心理發展的需要,幼兒園大多充當產業工人寄托子女的地方,其職責主要是看管和監護。進入20世紀,歐美等一些主要國家開始在幼教建筑中重視采光、游戲場所、空間結構等方面的設計,以及交往空間、多功能廳也逐漸在幼兒園活動空間設計中出現,但與各種相關建筑技術的結合程度還是不夠,因此在滿足幼兒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從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經過多年實踐以及新的幼教模式已逐漸成熟,“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被重新確立,其打破了長期“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為主”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在空間的設計上開始更多考慮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和幼兒園活動空間設計的體系性。而在我國,無論教學理念還是空間設計理念都比歐美國家發展稍稍滯后。著名的建筑設計師黎志濤教授在2008年發表的《探索幼兒園活動單元設計新模式》中大膽指出了我國幼兒園空間傳統活動單元的弊端,以及在戶外活動空間研究方面提倡戶外活動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近年來,受國外以兒童為中心、重視幼兒個體差異和自主探索的開放式幼兒教育理念的影響,國內的幼兒教育一方面引進各種新型幼兒園,如蒙臺梭利幼兒園、華德福幼兒園、瑞吉歐幼兒園等;另一方面在原有幼兒園內開設各種新型幼兒活動單元,如蒙氏班、感統班等,并且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目前,我國的幼兒教育在以“灌輸式”為主流的基礎上,呈現出不斷變革、多元發展的開放式局面,由過去單一的幼兒教育模式演變為多元并存的局面。
幼兒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是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法國電影《蝴蝶》,八歲的小女孩麗莎一連串詼諧機智、妙趣橫生的對白,表現出俏皮可愛的天性。早期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重點研究幼兒思維與言語、發展與關系的問題,他認為幼兒身心發展與周圍文化環境有直接關系。因此,探索以兒童為中心、重視幼兒天性相適應的幼兒園活動空間設計方法,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課題。
【“我們的幼兒園!”】相關文章:
• 幼兒教育中教育游戲的應用
•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探析
• 幼兒園舞蹈教學與全面素質培養
• 淺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 淺議幼兒園合作性游戲案例
• 幼兒教師學前教育教學
• 淺談幼兒園音樂課程游戲化
• 幼兒園節日課程文化之我見
• 飼養區(角)與幼兒園課程
• 幼兒園體驗式美術活動實踐研究
• 籃球在幼兒園不同年齡班的游戲開展
• 淺析幼兒園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