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幼兒園
音樂教育生活化的內涵解析,提出了本研究對于
音樂教育生活化內涵的理解,提出了幼兒園音樂教育生活化的價值所在。通過揭示幼兒園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幼兒園音樂生活化具體實施策略與實施途徑。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教育;生活化
很多教師都提到了教師的音樂素養問題,在她們看來,教師的音樂素養不足也是音樂教育生活化沒有得到良好實施的一個突出原因。教師是音樂教學活動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對音樂的態度以及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會影響幼兒對于音樂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音樂教育生活化的實施對教師的音樂素養要求更高,它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音樂資源儲備、靈活掌握各種音樂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音樂理論修養和良好的音樂素質,才能在音樂教育生活化中更好地將音樂與生活相互融合,實施音樂教育生活化。但是,在目前的幼兒園中,幼兒教師音樂素養方面是參差不齊的。
音樂教育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無論是歌唱活動、律動活動、音樂欣賞活動、打擊樂活動抑或是音樂游戲,都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音樂知識儲備,才能在音樂實踐中游刃有余。教師也只有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完成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標,培養幼兒的音樂能力。但是,幼兒教師大多是幼師畢業,對于相關的音樂專業知識只是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也沒有接觸大量的幼兒音樂作品和其他優秀的音樂作品,很難能夠靈活地根據具體生活情境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所以,在實施音樂教學時就會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音樂不僅是表演的藝術,也是情感的藝術,借聲傳情是音樂藝術的特殊手段。每個音樂元素、每條旋律、每個音樂作品都在訴說著不同的音樂情感,人們也是通過不同的音樂元素、不同的旋律以及不同的音樂作品來感受不同的音樂情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想象,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幼兒園音樂教育不僅要幼兒掌握基本的音樂技能,還要激發幼兒的積極情感、陶冶情操。但是在目前的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教師往往忽略這一點,只是追求對音樂知識技能技巧的學習結果,忽視了對幼兒情感的培養。
幼兒園一日生活涵蓋了幼兒的吃、喝、拉、撒、睡等環節,這些環節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維持幼兒生命健康成長的重要方面。幼兒園工作是保教相結合的,這就使得教師進行這些生活環節時更多地關注了這些環節本身,而忽視了如何有效地促進這些生活環節的開展這一層面。當然,也就缺少了進行音樂教育生活化的意識。
生活化的幼兒園音樂教育一定是動態的、過程性的;一定是生態的、有機聯系的;一定是互動的、平等對話的;一定是全面的、和諧的;一定是來源于幼兒生活、與幼兒生命成長緊密相連的,一定是站在幼兒立場上、由幼兒親自參與的,因為只有真正關注生活世界的音樂教育才是為了完整的、真實的人的教育。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要學習與生活有關的音樂,就要引導幼兒注意收集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聲音,所以我們要注意培養幼兒仔細“傾聽”音樂的能力。這種“傾聽”,是一種有意識的、注意“聽”,它不僅需要注意的參加,有時還需要感情的參與。
例如在下雨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雨”這個主題開展一系列音樂活動。如進行歌唱活動《大雨和小雨》,教師可以先帶領幼兒觀賞真實的下雨情景,讓幼兒感受大雨和小雨聲響的不同。然后再進行歌曲的教學時,幼兒就能更好地領悟歌曲中所唱的“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瀝瀝”的形象。同時教師也可以進行打擊樂演奏活動的教學,引導幼兒先仔細傾聽雨水落下的聲音,感受大雨和小雨之間節奏與聲勢的不同,之后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所聽到的強弱、快慢以及節奏的變化,并嘗試用不同樂器來表現這種變化,比如雨點急促時的搖奏、雨勢放緩時的擊奏。還可以進行音樂欣賞活動,如欣賞肖邦的輕音樂《雨滴》,感受雨滴的聲勢變化;如果下雨時伴隨著電閃雷鳴,還可以讓幼兒欣賞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電閃雷鳴波爾卡》,通過教師的引導將音樂作品中的旋律與生活中的電閃雷鳴節奏相結合,以現實的生活情境來理解音樂的情緒。把幼兒的周圍生活作為音樂素材的教育活動可以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激活幼兒的音樂想象力和音樂創造力,讓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不再成為使教師感到無從下手、捉襟見肘的一個教學部分,而是可以讓幼兒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體驗到生活的美好情趣。
關注幼兒自己喜歡的音樂,才是關注音樂教育生活化最重要的一點,因為這些音樂都是從幼兒本能需要的立場出發,是一種天然的、游戲式的、從幼兒的生活里截取的、符合幼兒自身年齡特征的、生活化氣息濃厚的音樂。在這樣的音樂里,幼兒可以沒有壓力地學習、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可以根據自己的愿望隨意地創造。這些才是生活化的音樂,也是最適宜幼兒生命成長與發展的音樂。
在幼兒園專門的音樂教育活動中,還可以讓幼兒欣賞不同民族的器樂曲,這些器樂曲都是由不同的民族樂器演奏的,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比如葫蘆絲演奏的傣族歌曲《月光下的鳳尾竹》、嗩吶吹奏的《百鳥朝鳳》、琵琶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等,讓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認識不同的民族樂器、了解不同樂器的音響效果與簡單的演奏技巧。同樣的方式,可以在幼兒律動、打擊樂演奏活動甚至音樂游戲中滲透這樣的民族民間文化,使得幼兒的音樂活動豐富多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地方本土文化,當然也包括特色的音樂文化。我們在給幼兒傳播民族民間音樂的同時還要顧及到自己所在地的本土音樂,它們與幼兒的成長是息息相關的,是真正來自于幼兒生活并能很好地被幼兒所接受的。拿地方本土音樂來說,有江蘇民歌《茉莉花》、河南民歌《編花籃》、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嶺南童謠《落雨大(粵語)》、云南民歌《猜調》、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等。這些本土音樂吸收了本土文化的精髓,有著本土的地方語言特色,同時融合了幼兒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地方文化元素,是幼兒園進行音樂教育活動的優良資源。
【幼兒園音樂教育生活化淺析】相關文章:
• 沙畫藝術走進幼兒園
• 幼兒園國際象棋特色與品牌
• 幼兒園信息技術教學活動策略
•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有效合作
• 淺談幼兒園家長工作新策略
• 幼兒園早期閱讀應關注的問題
• 幼兒園泥工教學的策略
• 幼兒園建筑設計淺析
• 淺談幼兒園家園關系建設的有效途徑
• 幼兒園教研問題及發展策略
• 幼兒園游戲中教師指導的個案研究
• 幼兒園民族音樂欣賞活動的多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