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115-02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習慣,是幼兒園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當今社會,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比較重視孩子的智力的發展和身體健康情況,往往忽略了對幼兒的德育教育,自私、霸道已成為孩子的通病。所以,對幼兒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幼兒園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作為幼兒教師要善于挖掘,有針對性地幼兒進行熏陶和引導。那么,幼兒園如何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呢?
一、利用故事對幼兒進行傳統美德教育
故事是幼兒認知世界的一扇窗口,它豐富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夸張的語句深深地吸引著孩子。講故事是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和訓練的一種非常好的形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一把鑰匙。通過傳統美德的小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對幼兒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故事是孩子們寶貴的精神食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給幼兒講故事,潛移默化的進行美德教育。如:有的孩子“我”字當先,不愿意也不知道去幫助別人,我們可以利用《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故事,來教育孩子做事要想著別人,涉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使孩子們明白幫助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會得到快樂,就會得到同伴和大人們的喜愛,這樣就會成為受人稱贊和受歡迎的人。
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但后天的教育非常重要,如能針對幼兒的某些不良行為自編故事講給他們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孩子經常把饅頭、包子扔掉,經過多次批評仍然改不了,這時教師不妨自編一個故事。如《紙簍里的哭泣》,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紙簍里的饅頭、包子向他的主人哭訴自己的出生是多么的艱難:先由農民伯伯把麥種種在地里,然后施肥除草。麥粒成熟后,經過割麥揚場、去皮,再經電磨磨成粉。最后將面粉加工,制作成饅頭、包子等。它們多么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現在卻只能在垃圾堆里哭泣。通過這個小故事,讓孩子懂得愛惜糧食,并改掉浪費的壞習慣。
二、誦讀德育詩歌
中國有句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的可塑性很大,成人如注意從小培養幼兒文明禮儀,幼兒將終身受益。教師要組織偶爾背誦一些短小精悍,便于記憶,朗朗上口,合轍押韻,寶寶愛聽,也愛學的經典詩歌,如《三字經》《弟子規》等。尤其是《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是孩子們的生活規范,所有的禮儀、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兩句,讓他們背誦,并讓他們落實在生活中。經過對比與實驗,讀誦《三字經》和《弟子規》的孩子有禮貌,懂得尊敬人,而且學習的能力很強,從不用老師擔心,讓人看了就會心生歡喜。所以說,誦讀經典可以啟發理性、開拓見識、陶養性情,對孩子的發展和成長起到很大的作用。
日常教學中我們將禮儀三字歌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從入園時的“早入園/不遲到/見老師/問聲好/小朋友也問/道別父母/勿忘掉”,直至“離園時/互道別/先老師/后同學/見爸媽/問聲好/抱一抱/更乖巧”,不僅孩子們在誦讀、在做,家長們也都是津津樂道。此外,我們還利用圖書教幼兒儀容、出行、社交等禮儀,現在的孩子們個個講文明、懂禮貌。
三、傳唱美德歌曲
音樂能夠培養人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一切美好事物,奮發向上的高尚情操。在
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音樂歌曲中內在的道德教育因素,充分發揮音樂的情感作用,陶冶幼兒的性情,提高審美趣味,使孩子們一個個健康快樂地成長。如:《我的好媽媽》提醒孩子們為辛苦勞動一天的媽媽端上一杯茶,親親她;《勞動最光榮》中為孩子們展示了愛勞動、愛學習的好榜樣;《國旗紅紅的哩》則重在培養孩子們從小熱愛祖國、熱愛國旗的美好情感;在歌舞表演《團結的力量》中,孩子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一次次看似平凡的活動中,幼兒獲得的不僅僅是活動本身的快樂,更是心靈的一次次洗禮。
四、利用游戲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
幼兒年齡小、思想簡單,因此,必須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幼兒生活實際,通過具體事例幫助他們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在炎夏的一天,有幾個孩子拿著杯子圍在桶周圍,有的幼兒搶著倒水,有的卻讓在一邊,而有的盛好水卻不關水籠頭……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自編了表演劇《喝水》,通過小兔、小羊、小貓喝水中發生的事,讓幼兒一一討論誰做對了,誰做錯了,然后根據故事情節,讓幼兒分組活動,擔任角色。把每一個角色所要完成的動作以及要求培養的喝水能力和文明習慣結合起來,從而讓幼兒在興趣盎然的“玩”中懂得了禮貌、謙讓的道理。
五、利用相關節日,啟發誘導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最起碼的準則。為了讓孩子們深切地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養育之恩,教師可借助節日等有利時機,組織幼兒開展關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活動。比如“三八節”“重陽節”,邀請家長來園參加各種親子活動,通過談話、點撥、暗示,誘發良好行為。引導幼兒關心自己的家人,一起和爸爸媽媽做家務等等。如詢問孩子:“明天是重陽節,你應該做些什么?怎樣使爺爺(奶奶)高興呢?”孩子就會認真地說:“我幫爺爺捶捶背”“我送奶奶一件禮物”“我給爺爺、奶奶到杯水”……
六、利用榜樣的作用引導幼兒學習
教師要以身作則,言行舉止時時處處都為孩子樹立榜樣,例如:教師之間要互相尊敬,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老師與老師之間要有禮貌,教師對小朋友要關心愛護,說話態度要和藹等等。要求幼兒尊敬老人,教師首先要帶頭,見到老人要問聲好,熱心幫助老人等等。要求幼兒愛護小朋友,教師就要在平日的言語中,對幼兒注意使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發現小朋友有困難及時給予幫助等等。幼兒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都會學著老師的樣子去做。由于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為主,還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觀念,因此對幼兒實施德育,應該貫穿于幼兒游戲、學習和日常生活的整個過程中。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時刻注意提醒孩子向其他人問好,看到做得好的幼兒,馬上給予表揚。做到時時有德育,處處有德育。
七、實施家園互動活動
加強家園配合,利用接、送時間,和家長進行交流,通過家園聯系欄、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向家長宣傳一些謙虛禮貌和團結友愛方面的教育方法和動人的小故事。激勵家長重視對孩子的美德教育,提高孩子的品德修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勞動習慣,使得孩子在家中和在幼兒園的表現一致。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特征。
對幼兒進行傳統美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以自身的愛去萌發幼兒心中的愛,從日常的行為做起、從最具體的道理講起、從最小的漏洞堵起,讓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責任編輯 劉馨)
【淺談幼兒園如何進行德育】相關文章:
• 華熙國際雙語幼兒園招聘啟事
• 對于幼兒園大班游戲活動的總結
• 淺談幼兒園禮儀教育
• 家園共育 促幼兒園內涵發展
• 幼兒園家園共育的有效實施策略
• 淺議幼兒園球類游戲的組織
• 淺議幼兒園課程設計
• “小先生”制與幼兒園生活教育
• 幼兒園文學教育的缺失及其開展
• 借幼兒園做火節能生意
• 淺談幼兒園創新教育的特點
• 淺析幼兒園區域材料的合理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