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的成長與幼兒園密切相關,那么,幼兒在幼兒園里究竟學了些什么呢?只有書本知識的學習才能稱為學習嗎?幼兒對基本生活技能的認識和學習以及學會與其他小朋友的和諧共處將影響其終身發展。
[關鍵詞] 幼兒;幼兒園;生活技能;共處
[中圖分類號] G619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 1671-1270(2009)1-0132-01
目前在幼兒學習的問題上,社會、家長和幼兒園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也就產生出不同的教育效果評價。究其原因來說,主要是現在社會和家長對幼兒教育認識不夠,他們普遍認為學習就是學得書本上的科學文化知識,而其他的一切活動都不算學習。他們只重視知識的傳承和記憶力的培養,而不重視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對教育效果的評價就有很大的差別。
其實對于幼兒來說,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是他們學習的內容。比如,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更是每一個環節都需從頭學起,一切都是從不會到會。就拿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解便、喝水、洗手來說吧。
1、解便:幼兒從中就能學會怎樣拉下褲子,才能不尿濕褲子,解便入坑內,怎樣從里到外在一層一層地把褲子拉上來扎好。人多時還應稍等片刻……
2、喝水:幼兒從中要學會怎樣辨認自己的杯子,人多時,取放杯子,接水都應排隊等候;先把杯子放在水龍頭下面接好,再開水龍頭,接夠了,關好水龍頭才能把杯子拿開,喝完水應把杯子放回原處。
3、洗手:幼兒能夠從中學會先挽袖子,水不能開的太大(否則水會濺到衣服上),把手打濕后抹上肥皂,手背手心都搓好后再沖洗干凈,(沖洗時手指向下免得水倒流入袖口內),再把手擦干等等。這些生活自理能力的學習是幼兒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同時在這些過程當中,幼兒又學會在幼兒園這個小社會中怎樣與人和諧相處。因為小朋友們在幼兒園這個初級社會化的機構里學習與他人共同生活,同伴之間難免不發生沖突,這些沖突要么由老師干預,要么由小朋友自己解決。而后者正是小朋友們揣摩、學習、調整自我行為,以達到與他人和平共處的過程。雖然說當今時代是一個追求個性和創新的時代,但任何時候總得以尊重他人,不妨礙他人,不侵害他人為前提。這是公民社會人際關系的基點。因此,幼兒在處理與同伴的沖突中就能學會通過主動謙讓,被迫讓步,互利妥協,替代交換等多種方式與同伴和諧相處。這些社會知識,幼兒在家里是學不到的,只有在幼兒園這個集體之中才能學得到。
以上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家長們看來都稱不上是學習,所學會的技能也不是知識。但他們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其思維是具體形象思維,注意以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小腦發育未完成,動作不協調,控制能力差。因此幼兒教師不可能教給他們高深的書本知識,而是只能教給他們周圍生活中一些粗淺的知識和技能,使他們健康發展,即讓幼兒體質強健,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興趣廣泛,思維活躍,有初步的智力活動能力,性格開朗,情緒愉快,能積極友好地與他人交往;誠實勇敢,熱愛勞動,有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些知識技能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 ,而需把它貫穿于幼兒的每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才能完成幼兒教育的任務。
現代教育強調給予孩子知識的主要作用不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承上,更重視孩子在習得這些知識的過程中,興趣、態度、合作、質疑、遷移、創新性等有助于其終身發展的素質的培養,并使參與這一教學過程的所有人員都得到發展。
幼兒教育的任務是繁重的,內容是豐富的,它不僅需要我們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還要求我們合理地安排好幼兒的一日生活,使他們學會周圍生活中粗淺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其體質,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形成活撥開朗的性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與他人友好相處的社會經驗,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簡介】吳代芳,四川省汶川縣幼兒園高級教師。四川 汶川 623000
【幼兒在幼兒園學什么】相關文章:
• 提高農村幼兒園教學管理水平的路徑
• 訪談:幼兒園的親子教育
• 幼兒園骨干教師塑造的培養策略
• 幼兒園德育從尊重開始
• 談幼兒園種植活動與教育價值
• 從幼兒園到初中的生活碎片
• 利用社區資源建設幼兒園園本課程
• 幼兒園開展排球教學的可行性研究
• 幼兒教育持續發展策略
• 淺談幼兒園教育中“批評”的藝術
• 讓寶寶順利進入幼兒園
• 農村學前教育布局調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