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的常規教育包括智力啟發,思維、行為模式培養,道德以及個人品質塑造等多個方面,因此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等全方面的培養,從而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園 常規教育 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64
幼兒階段的孩子身心都處于啟蒙時期,因此幼兒園常規教育通常包含生活和學習兩個方面,即以孩子在幼兒園一天的生活和學習為例,幼兒園常規教育一般包括一天生活制度的安排,以及幼兒各項行為能力以及思維模式的啟發和培養,讓幼兒在思維模式形成之初就開始建立社會性思維,從而為將來一步步接觸社會、融入群體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做到智力啟發、心理培養以及身體塑造三管齊下,從而為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人才做好根源上的準備。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現階段的幼兒園教育還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班級常規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行為方面的教育,而缺少思維意識的培養;習慣于批評、斥責而忽略鼓勵和溝通等等,這些都容易導致幼兒思維以及行為方面出現偏差,因此在本文中,我將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來談談如何在幼兒園常規教學過程中做好幼兒思維、行為等方面的塑造工作。
一、教師加強自我修養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不論是社會人還是幼兒園教師本身對于幼兒教師的職業重要性認識都存在偏差。確實幼兒園階段由于孩子們的身心發育非常不成熟,所以相對于知識傳輸來說,更傾向于思維的培育和行為模式的養成。但在社會大眾的認知中一般教師的作用就是理論知識的傳輸,所以大部分社會人甚至是幼兒園教師自己都容易陷入“幼兒教育很簡單”的認知誤區,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教學方法的探究,進而導致教學模式墨守成規,教學效果慘不忍睹。所以要想做好幼兒常規教學,教師要從自身入手,不斷提高自己,這樣才能為幼兒思維和智力方面的培養做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從道德培育方面來說,幼兒園教師不論是在思維還是日常行為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并且不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日常生活中都要做到一以貫之。因為人的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的產物,這些在言行間也會不知不覺的散發出來,而幼兒園時期相對于小學、初中等具備一定社會意識和思維的學生來說,幼兒在智力和思維方面等同于一張白紙,并且因為沒有既有經驗的限制,反而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和認知吸收能力要更強,所以教師的行為直接決定了學生思維這張紙上的色彩和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必須具備過硬的素養和積極向上的思維,這樣才能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要求,從而在和孩子們的交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的思維和行為。
其次,從智力激發和知識傳輸方面來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雖然幼兒園時期不需要孩子們學習太多的專業性知識,但對于常識性的知識內容有較高的要求,因為這關系到孩子們未來進入系統性教育階段時知識的學習能力基礎牢固與否。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兩方面的努力:第一要不斷研究提高知識的傳輸效率的方法和途徑,尤其是實現讓學生在日常玩樂中進行知識潛移默化的吸收;第二是要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自我知識素養的提高,從而在日常教學、游戲甚至是師生交流過程中通過言語、動作將部分內容在不知不覺中灌輸給幼兒,從而幫助幼兒建立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為進入小學階段打好基礎。
二、行為教育和意識培養兩手抓
學校建立的作用就是為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培養人才,而何為人才,俗話說“先成人,后成才”,只有先具備健全的人格、完善的思維體系,才能在后期知識灌輸過程中做到學以致用,造福社會,而幼兒園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達到讓幼兒“先成人”。上文中提到幼兒時期的孩子的思維和行為都處于懵懂時期,任何行為、思維方式都未建立,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行為教育和意識培養兩手抓,讓幼兒成長為人格和道德素養合格的人,然后為以后小學到大學乃至進入社會后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打好基礎。
首先,在意識培養方面,教師要做到溝通交流為主。對于幼兒來說愛玩、淘氣是天性,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為了規范幼兒,會習慣于采用命令的方式來規范幼兒的行為,例如對于班級制定的規范和紀律僅僅是采取告知的方式傳達給孩子們,而不是將其中緣由解釋給孩子們聽,這就容易導致孩子們意識上的不知其所以然,思維上分不清允許和不允許之間的界限,進而在行為上出現很多教師所說的“頑劣”現象。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給孩子們制定的規矩,更要讓孩子們從思維上理解紀律、形成規則意識,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從思維根本上具備明白是非的能力,了解可為與不可為的界限所在,從而更好地指導自身行為。
其次,在行為教育方面,教師要做好榜樣的力量。一方面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例子直接進行講解,通過課堂小情境的演繹以及行為示范,以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直觀的了解行為方面的部分對錯是非;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教師在日常教?W中的一言一行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上文中提到幼兒階段的孩子具備很強的模仿能力,而幼兒主要模仿對象就是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規范自身的行為,從而給幼兒樹立良好的行為標桿。
三、鼓勵誘導作為主要教學手段
對于幼兒來說,由于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并且心智發展不足,日常行為容易受到直覺的支配,這就導致幼兒不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更容易犯錯,但此時期的孩子幾乎不具備抗壓、抗打擊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采取鼓勵和誘導為主的教學模式。
首先,在日常思維塑造和行為指引過程中要及時給予幼兒鼓勵,因為幼兒教育階段的孩子對教師依賴性大,也就更加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教師的鼓勵也就成為幼兒學習和進步的最大動力,所以我們要關注幼兒行為方面表現出的點滴進步,并給予及時的表揚,從而激發幼兒不斷努力、上進的動力。
其次,幼兒階段的孩子在思維行為方面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對于教師來說,在教育過程中不能依靠斥責和批評,而是要通過誘導的方式進行糾正,尤其是要以平等的姿態進行問題的剖析、正確行為的示范等,這樣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傷害幼兒脆弱的自尊心和剛剛開始建立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還能避免激發幼兒的叛逆心理,造成更嚴重的錯誤。
總之,以上我站在教師的立場上對于幼兒園常規教學形成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其他教師的日常教學有所啟發。
【關于幼兒園常規教育研究】相關文章:
• 幼兒園民族文化教育實踐
• 未來幼兒教師發展策略
• 幼兒園美術活動的語言指導
• 幼兒教育無償化原因及對我國的啟示
• 電子白板“幼兒園教學信息化”的鑰匙
• 淺談農村幼兒園藝術教育
• 居住區幼兒園建筑設計探討
• 幼兒園養成教育初探
• 幼兒園大班教學游戲的研究
• 學前教育專業開設手風琴課程思考
• 幼兒園節日課程文化之我見
• 德國兒童在幼兒園學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