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每到開學季,即將送孩子上托班、上幼兒園的爸爸媽媽們難免都有點焦慮:孩子能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呀?孩子在幼兒園哭了、餓了怎么辦?那么多孩子,老師能照顧得過來嗎?我要怎么和老師溝通?
爸爸媽媽們忐忑不安,老師們其實也壓力山大。在幼兒園任職三年的小朱老師,就有些心里話想和家長們說說。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作為一名老師,我特別想大聲告訴每一位家長: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沒有任何人能替代。班上的孩子誰是由父母帶來的,誰是由老人帶的,我們不用去了解都能分得清清楚楚。
很驚訝嗎?事實就是這樣,孩子像一面鏡子,清清楚楚地反映了他接收的所有信息。孩子是在不斷成長和變化的,有時候老師發現了孩子的細微的變化,很希望能和家長及時分享。可是爺爺奶奶們往往對這些毫不在意,父母又總是錯過了這些溫暖時刻。所以我們真的很希望孩子入園和離園這兩個時刻,父母起碼要參與一次,一是多參與孩子的生活,二是方便跟老師溝通。
孩子入園挑戰,父母要準備好
剛入園的小孩子們經常哭成一片,這讓送孩子上幼兒園的父母們如臨大敵,送孩子上學也變成了一件有壓力的事情。
其實不用太擔心哦,孩子們很快就能順利適應。但孩子之間一定是存在差異的,我們見到過哭一個月甚至更久的。如果你的孩子除了哭鬧沒有別的不適,堅持上學就會逐漸適應。當然,當你的孩子適應起來確實比別的孩子慢一些的話,及時跟老師溝通,可以從回家午睡開始過渡。
放學也是一大“哭點”:新小班的孩子們見到自己的家人可能會哭,會抱著你撒嬌親昵一會兒,這并不表示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不開心哦。父母千萬別心疼地加倍補償或者哄孩子說幼兒園不好,咱們明天不來了。這種無意中認同的“入園委屈感”,會讓孩子更加抗拒上學。
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是多變的,哪怕只有一歲的差距,在孩子之間的差異都非常大。可能的話,父母們請多了解孩子在每個年齡階段會有什么表現或者什么問題。不要過高地要求孩子,要求太高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當然如果你完完全全地散養孩子、沒有要求的話,孩子也很難做一個在集體中受歡迎的人。所以作為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很重要!
做好小細節,讓入園更順暢安全
孩子放學的時候最好能按時來接,讓他一放學就能看到家人,這樣孩子會對上幼兒園更有安全感。
孩子都是直接的思維方式,在他們看來:一放學就是可以回家了。要是眼睜睜看著好朋友們一個個離開,他的失落感會越來越強,第二天就不愿意上幼兒園了;即使不能夠及時來接孩子,也一定要告知老師,讓老師能夠在孩子孤獨等待的時候,及時給他更多地撫慰。
對于媽媽來說,孩子的一舉一動對應的需求自己都非常清楚。比如有個媽媽和我說,只要看到孩子皺著眉頭動來動去就知道她要拉臭臭啦!
但老師往往要同時顧及到一群孩子,沒辦法像媽媽一樣及時體察到每個孩子的需要;而媽媽的反射性照顧,也會忽視培養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
所以,入園前,家長一定告訴孩子怎么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當你發現了孩子要去小便的信?可以這么說:“寶寶,你想去小便嗎,要說出來哦,我要去小便。”清楚直接地表達會讓老師迅速地明白孩子的需求,及時給予孩子幫助。
還有,我希望父母們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安全意識。上幼兒園之前,一定要檢查孩子有沒有口袋或書包里有沒有什么小東西,比如硬幣、糖果、堅果之類,都容易被好奇的孩子塞到口鼻里,有很大的安全隱患;有些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比較弱,容易傷到自己,老師看到也是萬分心疼的。平時在家可以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明白如何保護自己。
家長與老師:更多信任源于更多交流
每一種關系都需要磨合,老師和家長也不例外。當家長們疑惑,我們已經盡力在理解老師了呀?其實老師也頭疼:我們已經全力做到最好了啊!為什么大家都覺得還差點什么?
在我的經驗感受里,有個最重要的小細節就是:猜。
看不到幼兒園發生的事,家長難免根據孩子的情緒表情或只言片語,去猜測白天發生的事;用猜想結果再去問孩子,孩子懵懵懂懂的回答好像又佐證了自己的猜測。尤其是當孩子有一些小磕碰、小爭執時,這樣的情況會更多。
但剛入園的孩子,大部分是不具備清晰表達一件事情的能力的,帶著猜測的詢問可能就存在著一定的誤導。所以如果有什么想知道的事情,一定要及時間一問老師。
及時溝通、相互信任,老師才能和家長一起,更好地解決孩子面臨的問題,處理各種本來可以消弭的矛盾。
【幫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相關文章:
• 幼兒園美術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探討
• 幼兒園生成游戲的思與行
• 農村幼兒園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初探
• 談農村幼兒園種植活動中師幼互動策略
• 淺談幼兒園的語言教育
• 幼兒園戲劇活動研究
• 別太在意孩子幼兒園吃飯情況
• 論幼兒園環境藝術的設計創想
• 德國:素質教育從幼兒園抓起
• 幼兒教育小學化弊端及對策初探
• 動畫片輔助教學與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
• 學前教育創新美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