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班級活動室是幼兒在園活動的基本場所,其面積和空間布局制約著教學形式的選擇。實地測查江蘇南京市6所幼兒園大班活動室的面積及空間布局發現:幼兒園生均活動面積普遍較小,室內活動空間仍有待開發;幼兒園雖然提倡集體教學活動和區域活動并重,但是區域活動的設置有表面化現象;農村幼兒園班級活動室設置并未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
【關鍵詞】生均活動面積;空間布局;教學形式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2)12-0016-05
幼兒園班級活動室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場所。從物理角度來看,它有一定的空間面積;從教育角度來說,它可以承載不同組織方式的教學活動。〔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活動室是幼兒和教師、幼兒與幼兒之間互動最頻繁的地方,因此必須能夠滿足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的需要。目前,我國幼兒園活動室的利用情況如何?其空間布局是否有利于引發和支持幼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教學呢?本研究以南京市6所幼兒園為例(其中包含有城市、縣鎮、農村三個層面的幼兒園),實地測查大班的活動室,從活動室面積、空間布局和教學形式三方面分析活動室的利用情況。
一、活動室面積測查
有關教育理論認為,幼兒園的一切空間都具有教育意義,幼兒園沒有一處是無用的空間。〔2〕幼兒在園的室內活動場地雖然以班級活動室為主,但走廊、拐角等也都應是活動室空間的延伸。可供幼兒活動的空間是除去桌椅、柜子、設備等物品所占面積后的面積。本研究中的“生均活動面積”即指幼兒園班級室內面積減去桌椅、柜子、設備等物品所占面積后的實際面積除以班級幼兒人數所得的面積。
《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1987年)指出,每班活動室、寢室的最小使用面積應達50平方米,全日制幼兒園的活動室與寢室合并設置時,其面積可按兩者之和的80%計算,即80平方米。《城市幼兒園建筑面積定額(試行)》(1988年)指出,幼兒園活動室要“每班一間,使用面積90平方米,供開展室內游戲和各種活動以及幼兒午睡、進餐之用。如寢室與活動室分設,活動室的使用面積不宜小于54平方米”。本研究測查結果見下表,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只有3所幼兒園的活動室面積大于50平方米,分別是城市幼兒園B、縣鎮幼兒園C和D。城市幼兒園B的活動室面積為82.39平方米,高于相關規定28.39平方米。其活動室面積之所以較大,是因為幼兒園最初的設計是寢室、活動室合并設置的,該幼兒園的小中班還是這樣設置的,只有大班幼兒有集中的午睡室。6所幼兒園中,有4所積極開發了活動室以外的場地,包括走廊、陽臺、活動室門口轉角處的空間,其中走廊的使用面積較大。
班級規模主要指班級幼兒人數,班級規模是影響園所教學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班級規模如果過度膨脹,會導致教學空間擁擠,從而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3〕1987年,原國家勞動人事部和國家教委聯合頒發了《全日制、寄宿制幼兒園編制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該《標準》規定,大班班級規模為31~35人。從上表可以看出,有3所幼兒園的大班人數不符合規定,主要是城市公辦園和農村公辦性質幼兒園。
史密斯在有關研究中發現,當空間從75平方英尺(6.97平方米)下降到25平方英尺(2.32平方米)時,幼兒的大肌肉動作減少;當空間從25平方英尺下降到15平方英尺(1.39平方米)時,幼兒的侵略行為和否定反應大大增加。因此,他和有關研究者都認為,每個幼兒占地25平方英尺(扣除家具、設備等所占的面積)是“擁擠”狀態的臨界線。〔4〕本研究在測量活動室面積和開發的活動面積的基礎上,計算了幼兒的生均活動面積。結果顯示,6所幼兒園的生均活動面積均在2.3平方米以下。城市公辦性質幼兒園B的生均活動面積最大,為2.13平方米;縣鎮兩所幼兒園的生均活動面積次之,分別為1.84平方米、1.69平方米;城市公辦園A和農村兩所幼兒園由于可使用面積較小、幼兒人數較多,其生均活動面積僅為0.71~1.13平方米。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數值的測算是以充分利用室內活動空間為前提的,也就是說,如果幼兒園的教學組織形式不能滿足這個前提條件,其生均活動面積將會更小。
二、班級活動空間布局與教學組織形式
本研究通過繪制幼兒園活動室平面圖的方式展示不同幼兒園的活動空間布局情況①,再結合班級一日活動的時間安排來分析其教學組織形式。
從圖1、圖2可以看出,幼兒園A、B均將活動室分隔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集體教學區,另一部分為活動區。集體教學作為我國傳統的幼兒園教學組織形式,其活動過程一般是在教師的直接組織和指導下進行的。〔5〕活動區活動,也稱區域活動、區角活動,是指在活動室劃分出一定的區域,通過投放相關活動材料、制定活動規則,讓幼兒與材料、同伴等積極互動,進而獲得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活動和活動區活動各具特點,前者目標明確、控制性強、指導性強,后者更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以促進幼兒的個性化學習為目的。〔6〕這幾所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時間表顯示,上午9:20~9:50、9:55~10:25為集體教學活動時間,下午15:30~16:20為區域活動時間。由此可見,這兩種教學組織形式已經成為幼兒園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
具體分析兩所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時我們發現,兩者在活動方式方面存在差異。幼兒園A允許幼兒在區角內直接開展活動,而且教師將活動區的設置延伸到了走廊。而幼兒園B的活動室雖然也設置了活動區,但區角主要是放置材料架,沒有為幼兒提供活動空間和桌椅,幼兒需要將活動材料拿到活動室中間的桌子上來操作。朱家雄、郭宗莉(1996)曾選取上海市某幼兒園4~6歲的幼兒30名,讓他們在具有不同空間分隔和設備安置條件下的甲、乙兩個活動室內自由活動。乙活動室內分散地放有6張桌子,幼兒圍坐在桌邊開展各種活動;甲活動室用低柜、書架和桌子劃分為若干個活動區。他們發現:處于甲活動室的幼兒,在活動區活動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長,較少向其他活動區轉移,幼兒更多地以2~3人小組的形式開展活動。而乙活動室中的幼兒轉換活動的頻率明顯較高。由于幼兒主要是以圍坐在桌邊的方式開展各項活動的,因此,幼兒更傾向于獨自安靜地操作某一用途單一的材料,幼兒間的互動較少。顯然,幼兒園A的活動室空間布局與該研究所設置的甲活動室相似,更有利于幼兒集中注意力以及開展小組活動。 幼兒園E將室內空間的近1/3用作專門的午睡室,活動室內整齊地擺放著兩排桌椅,所有圖書和玩教具均擺放在壁柜里,壁柜高約2米,高處擺放的物品幼兒難以拿取。由于幼兒園室內使用面積較小(33.78平方米)、班級規模較大(40人),因此活動室顯得很擁擠。雖然幼兒園利用陽臺存放水桶柜和圖書了,但是因為陽臺是一個呈三角形的區域,面積僅有6.72平方米,因此幼兒根本無法利用這個陽臺空間開展區域活動。幼兒園E是鎮中心幼兒園,從一日活動時間安排來看,上午9:00~10:00為集體教學活動時間,10:00~10:55為創造性游戲時間,下午15:15~15:55為區域活動時間。從活動室空間布局來看,幼兒園E的區域活動是圍坐在桌子旁進行的。
幼兒園F的前身是小學,活動室即原來的小學教室。活動室的整體布局也與小學教室相仿,活動室中間擺放著桌椅,四周放置有材料架。活動室的墻壁上雖然貼著“娃娃家”“益智區”等標記,但放置的材料與區角名稱并不相符。幼兒園F作為幼兒園E的分園,作息時間與幼兒園E一致,下午也有40分鐘的區域活動時間。從室內環境布置可以看出,這兩所幼兒園的許多環境布置實際上只是一種裝飾。
三、問題及改進建議
1.幼兒園的生均活動面積普遍較小,室內活動空間仍有待開發
調查顯示,6所幼兒園的生均活動面積均低于“擁擠”狀態的臨界值(2.32平方米),其中農村幼兒園的生均活動面積最小。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一是幼兒園實際建筑面積就不達標,二是幼兒園也沒有充分挖掘可供利用的空間。例如,6所幼兒園中有4所沒有很好地利用活動室外的走廊。開發室外走廊不僅可以增加活動面積,而且可以模糊室內外空間的界限,讓幼兒產生連續性的空間體驗,有利于激發幼兒的創造性。另外,6所幼兒園的午睡室空間都是固定的,幼兒園B、F的午睡室是單獨的,其余4所幼兒園的午睡室是與活動室相連的,如果在幼兒活動期間將床鋪折疊擺放,將可有效拓寬幼兒的活動空間。
2.幼兒園雖然提倡集體教學活動和區域活動并重,但區域活動的設置有表面化現象
從調查的6所幼兒園看,均設置了集體教學區域,椅子擺放呈U型,這表明教師在集體教學過程中仍占主導地位。活動室內增設了各種活動區,其目的是為幼兒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但是觀察發現,這些增設的活動區空間大多是“擠出來”的,反而使活動室空間變得更為狹小。只有幼兒園A的幼兒可以直接到活動區游戲,其余幼兒園中的幼兒均需要將活動區的材料拿到集體活動區域(桌子周圍)來操作,所謂的區角只是一個材料擺放的地方。當區域活動結束時,幼兒就得將材料放回原位。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測算的生均活動面積是以充分利用室內活動空間為前提的,而目前幼兒園普遍采用的集體教學和區域活動教學組織形式并不允許幼兒自主充分利用室內空間,因此幼兒的“擁擠”狀態實際上更為嚴重。教師應進一步充分認識到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活動室的一切布局都應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服務,而不應本末倒置,將幼兒束縛在各種場地之中。
3.農村幼兒園的班級活動室設置未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
《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41號)提出,“中小學布局調整后的富余教育資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資源,優先改建成幼兒園”。本次調研的農村幼兒園F的園舍前身是小學校舍,但是改建后的園舍并不符合幼兒園的要求。首先,從幼兒園的園舍用房來看,國家規定每個班級應有一間活動室、一間衛生間和一間衣帽、教具貯藏室,而幼兒園F的每個班級只有一間活動室。其次,活動室是幼兒在園活動的主要場所,地面應該防滑并具有一定的柔軟性,而這6所幼兒園中城市、縣鎮幼兒園多鋪有木地板或塑膠地板,但農村幼兒園活動室的地面鋪的是瓷磚。因此,將小學校舍改建成幼兒園應該注意細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富有教育性的環境。
從本次調研的兩所農村幼兒園活動室布局(見圖3、圖4)可以看出,農村幼兒園仍然以“上課”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雖然活動室的墻面上布置了主題墻和張貼了各種圖片,但是看得出來,幼兒并沒有真正參與。活動室內的游戲材料較單一,而且成品玩具居多,缺少半成品和自制活動材料。運用什么樣的材料,決定了幼兒將進行怎樣的學習。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幼兒園與其多買現成的東西不如多買原料和工具。環境中的一根木棒、一支竹片、一塊木板也是玩具的材料。〔7〕因此,農村幼兒園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引導幼兒開展自主游戲。
參考文獻:
〔1〕龍獻忠.優化教室環境推進素質教育〔J〕.教書育人,2000,(11):7-8.
〔2〕〔4〕朱家雄.在不同社會密度的活動室中活動的幼兒行為的對比研究〔J〕.心理科學,1996,(3):183-185.
〔3〕李方安,張良才.班級規模:一個不容忽視的學習資源〔J〕.教育科學,2001,(3):47-49.
〔5〕馮曉霞.幼兒園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79-81.
〔6〕秦元東.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關系的形態分析與演變趨勢:兼論我國幼兒園課程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8,411/412(7/8):26-29.
〔7〕陳鶴琴.科學化的現代幼兒教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2:245-302.
A Survey on the Utility of Level 3 Activity Room in Kindergartens:Taking 6 Kindergartens in Nanjing of Jiangsu as Examples
Song Yanp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The activity room is a place for children to do activities in the kindergarten. Its area and space layout directly restricts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 investigation of 6 kindergartens in Nanjing shows that activity room per child is generally small; the kindergartens have both collectiv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regional activities, but the latter is superficial; and in the rural areas, no sufficient attention is paid to young children’s ag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activity area per chil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activity room; teaching methods
【幼兒園大班活動室利用情況調查】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管理新策略
• 幼兒園晨間接待規范行為的探討
• 日本幼兒園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研究
• 在幼兒園開展經典誦讀之我見
• 幼兒園班主任管理心得
• 幼兒園廢舊物品利用之我談
• 幼兒園美術活動中創造力的培養
• 淺析幼兒園幼兒的教學方法創新
• 初探幼兒園小班武術教學活動
•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實踐與反思
• 幼兒園健康活動現狀與對策
• 游戲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