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具有自我中心意識較強、思維具體形象、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學習經驗少的年齡特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依賴于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反復自由探索和親身體驗。只有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 幼兒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并自我建構以獲得發展。本文從幼兒的數學教學入手,試圖在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游戲化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和探索,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數學、感知數學、體驗數學。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感知;體驗;運用
大家知道,幼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因而,充分挖掘幼兒在園的每一個生活環節中的數學教學資源,便成了"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首要考慮。
幼兒對數學的學習依賴于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反復自由探索和親身體驗,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幼兒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并自我建構以獲得發展。當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逐漸學習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數學就自然地產生了。同時這種以科學、客觀為基礎的思維方法,也就自然的建立起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依據這一理念,我們在生活中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無疑是一條快速、有效的教學途徑。在生活中尋找數學,逐步形成數學感和數學意識;在生活中感知數學,感知數學的作用和趣味性;在生活中體驗數學,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和體驗到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樂趣。
一、引導幼兒從生活中尋找數學,激發興趣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這豐富多彩中更是隱藏著大量的教育信息。幼兒每時每刻都在和數學打交道,我們身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o我們諸多的數學信息,例如,孩子們發現車輪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回家的途中能發現的各種數信息,幼兒園里的各種數學信息(幾扇窗戶,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幾個小朋友)。還可獲得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及其上下、前后、左右等形體及空間方位的認識,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有關時間與事件順序的關系(如幾點起床、吃飯、上幼兒園、放學、睡覺等)以及做操時如何按高矮排隊等。這些數學信息或分散或隱蔽,但都切切實實存在于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我們引導孩子去關注、去體驗。生活中的體驗過程,也是從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喚起孩子們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的過程。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發展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身邊的各種各樣的數學。因此,我們應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及有趣的數學現象入手,將其融入幼兒探究周圍現象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去感知有關量與計量、數與數量的關系,領會有關物體的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探索有關事件的發展與時間的關系,并引導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體驗數學的重要與樂趣。
二、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幼兒在生活中感知數學
(一)教學內容貼近幼兒生活
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幼兒接受新知識形成能力的知識準備,只有生活經驗豐富,體驗正確才能找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點。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把生動的生活實例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恰當的結合。如在講授新課內容是時,教師借用有關生活實例,為幼兒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意境,提出有關的問題,以引起幼兒的好奇與思考,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這樣做幼兒不但能輕松、愉快的掌握教學內容,而且能把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二)課堂中引導幼兒觀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在教學中讓幼兒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即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幼兒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比如在認識了許多圖形后,就可以讓幼兒在教室中找一找會發現哪些圖形,認識了圓形后可以讓幼兒想一想你在哪見過圓形,幼兒就會告訴你輪胎等這些都是讓幼兒去觀察生活中的數學,讓幼兒感覺到數學無處不在,我們可以隨時的發現它。幼兒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幼兒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并不斷地體驗成功。
體驗和感悟是人的指揮和品格發展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通過感悟和體驗,外界的東西再好,對主體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華盛頓大學有一條標語“聽過的容易記憶,看過的容易記住,做過的容易學會”,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三者統一的思想不謀而合,生動地說明了體驗和感悟的重要性。因此,在學習數學時,只有緊密聯系生活,讓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動著的環境中操作練習,才能促使孩子運用已有經驗,探索數學知識,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
三、在教學環境中應提供豐富多樣的生活操作材料,運用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活動區是幼兒觀察、操作、探究學習與運用數學知識的最好場所,也是培養幼兒會聽、會看、會想、會做、會用、會收等數學活動必備的智力技能的最好教育活動,因此我非常重視數學區的材料投放。我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投放一些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有意義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意愿,自由選擇活動的材料、自己來確定活動的內容和方法,觀察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觀來感知與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如在認識硬幣的活動中,可以創設情景提供硬幣和實物,開小商店讓幼兒當顧客,當售貨員,通過不同程度的認識硬幣。培養了幼兒的實踐能力。活動與生活的實際運用相結合,讓孩子在實踐交往中獲取直接經驗,自己感悟數學知識。幼兒各自體驗著不同的購物經驗與樂趣,這樣的活動比在課堂的講解更讓孩子們樂學和感興趣。
總之,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不是泛泛而談的空話,而是實實在在有利于我們教育教學開展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給孩子一個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們應該給孩子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給孩子一對靈巧的小手,給孩子一顆積極探索的心靈。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創設、發現和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情景,利用這些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開展活動,使幼兒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關聯,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能學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生活問題,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思維的發展。帶領幼兒走進社會,引導他們運用數學這個生活工具觀察、了解社會。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可以說是書本的,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這就要求教育必須與廣闊的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
【幼兒園生活中的數學教育】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淺析幼兒園的有效教學
• 澳大利亞幼兒園“自然生成課程”管窺
• 微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 繪本教學中幼兒教師論文
• 幼兒園親子活動新形式:我們一起“早鍛煉”
• 關于幼兒園文化建設的研究
• 幼兒園專業化的教師倫理重構
• 推動幼兒園發展的中軸線
• 幼兒園親子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指導
• 淺談幼兒園如何實施精細化管理
• 淺談幼兒園的人際交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