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學前教育系附屬幼兒園是一所著名的教保機構、研究中心和實驗基地。由該幼兒園幼兒教師研發的“自然生成課程”獨具特色,其“以兒童為中心”的課程理念,以“兒童各方面發展”為重心的課程目標以及突出“兒童是活動的主人”的教學實踐對于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附屬幼兒園;自然生成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82-02
生成課程最初是由美國學者伊麗莎白·瓊斯(Elizabeth Jones)提出的。她認為,課程不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計劃,而是在與兒童互動的過程中,從兒童的要求那里生成的,“就像冰山在大洋中忽隱忽現,隨時可能隱去,隨時有可能閃現。”[1]所以稱為自然生成課程。據此,伊麗莎白·瓊斯與學者約翰·尼莫(John Nimmo)推出了新的課程形式——生成課程。[2]
一、墨爾本大學學前教育系附屬幼兒園概況
墨爾本大學學前教育系附屬幼兒園坐落在維多利亞首府墨爾本市,它既是一所幼兒教育和看護中心,又是一個為幼兒教育改革服務的研究中心和實驗基地。[3]園內兒童多是墨爾本大學教職員工以及學生的子女,也有附近社區的兒童。該幼兒園同時為58名3~5歲兒童提供保育和教育,為18名2~3歲的幼兒組織游戲小組,還為學齡兒童開設各種藝術班。教師將58名3~5歲的孩子分成3個班:兩個4~5歲的年齡班,每班20人,一個3~4歲的年齡班,每班18人。除了使用自己的教室外,三個班還可以輪換使用幼兒園的
舞蹈教室和美術教室。
二、“自然生成課程”的目標
20世紀90年代以來,墨爾本大學學前教育系附屬幼兒園一直實施以兒童為中心的自然生成課程,即課程是由教師、兒童和家長共同建構的,通過自然生成的教學活動,促進幼兒認知、體能、社會性和情感方面的發展。兒童處于課程的中心位置,教師鼓勵兒童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從兒童的言談話語以及所提的問題中發現兒童的興趣所在,根據兒童的興趣和意愿建立課程。課程建立以后,教師和家長為兒童準備教學材料和活動環境,鼓勵和幫助兒童為實現自己想法而努力,并從中獲取知識和才干。自然生成課程模式認為,只有當兒童的興趣成為課程的核心內容,并且教師充分地與兒童進行討論,傾聽兒童的意見,了解他們的興趣和已有生活經驗,并以此作為設計課程的出發點,采用“兒童敏感”和“兒童能做出反應”的教育方法時,課程的實施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依據這樣的教學理念,該幼兒園制定了具體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兒童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正確態度;培養兒童對待學習的積極態度,其中包括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好奇心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培養兒童的獨立性和自我約束的意識;通過數學、科學、
音樂、美術、
舞蹈、戲劇、文學和社會交往方面的學習,發展兒童的認知水平;培養兒童的語言、合作及交往的能力;培養兒童美術表現能力;培養兒童觀察能力;發展兒童的大小肌肉;培養兒童愛護自然界的積極態度;鼓勵所有兒童無論種族、性別、年齡、能力、社會地位和家庭結構等因素都能參加幼兒園的各項活動。為實現以上總目標,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該園強調以下“符號語言”的綜合運用:語言、數學邏輯、
音樂、空間、身體運動、人際交往和自我體察。
三、“自然生成課程”的實施
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相比,“自然生成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承認兒童在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它要求教師安排適當的時間和場所聽取兒童講述自己的想法、意愿和生活經歷,并以此作為設計課程的出發點。這樣課程設計無論從內容、形式還是教學效果都可能是事先無法計劃,甚至無法預料的。現以“古埃及人”主題生成活動[3]為例,來介紹自然生成課程的實施。
1.活動主題的生成。比利是墨爾本大學學前教育系附屬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在他四歲生日那天,祖父送給他一本有關古埃及的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比利。第二天,比利把這本書帶到幼兒園,想讓老師和小朋友們看。剛開始,四五個小朋友和比利擠在一起翻看,他們對書中的內容很感興趣。而教師并沒有打算選取古代埃及人作為教學內容,因為她自己對這部分內容的了解并不多。但是當她看到孩子們如此感興趣時,她還是問道“你們愿意知道的更多一些嗎?我愿意幫助你們。”于是,一個新的課程開始了,越來越多的小朋友被吸引到有關“古埃及人”的學習中來。……此后,這個課程在這個班延續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從這則案例可以看出,教師并沒有預先設計“古埃及人”這一課程主題,促進教師其開展這一主題活動的是兒童的“興趣點”,即班上這位小朋友隨身帶到幼兒園的一本圖畫書。
2.活動目標的生成。在學習中,教師帶領孩子們用沙土建造各種各樣的金字塔,學習物體的不同形狀,有的孩子甚至可以在紙上畫出有立體感的金字塔。她們尤其感興趣的是圖片上的木乃伊以及他們的頭飾,于是教師又教他們畫頭飾,并按自己的意愿涂上不同的顏色。最后,教師組織孩子們用大型積木和紙箱建造金字塔中的密室和通道。孩子們從“長長的通道”鉆進“密室”,又穿過“層層密室”,再從通道的另一端爬出來……孩子們快樂極了!隨著活動主題的轉變,教師自然地將活動的目標轉到,使兒童了解古埃及人的歷史和文化上來,具體目標是:通過教師教兒童畫“木乃伊的頭飾”并涂上不同的顏色,兒童學會了觀察,獲得了有關繪畫的技能技巧。通過建造“金字塔”、鉆爬“密室和通道”,鍛煉了兒童的體能和身體協調性,同時培養了兒童的探險精神;教師帶領兒童聽古埃及風格的音樂,邀請兒童憑自己的想象跳“古埃及舞”,則意在陶冶兒童的藝術情操。
3.活動材料的生成。但是,我們也看到,當幾乎全班的小朋友都圍繞古埃及人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時,也有個別小朋友在玩其他游戲。比如其中一個孩子借用投影儀往墻上打手影——當教師看到他對這種游戲感興趣時,就特意準備了投影儀并在教室為他安排了一塊場地。案例同時包含活動材料的生成,例如,當教師觀察到有個別兒童在探究打“手影”時,便又臨時找到幼兒發展的另一個“生長點”,即探究影子的形成,于是特意為他準備了投影儀,并安排了活動場地。“圖畫書”和“投影儀”等活動材料都是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而臨時生成的,老師的鼓勵和支持使幼兒的生成活動進一步朝著縱深的方向發展。
自然生成課程強調教師與幼兒共同開發課程,教師是幼兒進行積極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墨爾本大學學前教育系附屬幼兒園,教師們能夠耐心傾聽兒童的想法和要求,滿足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并提供支持性、建設性的環境和條件,有效地推動了活動的開展。自然生成課程的意義在于使兒童對學習更感興趣、更加積極主動,使教師、兒童、家長的關系更為平等、和諧,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方法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墨爾本大學學前教育系附屬幼兒園園長簡·蒂恩斯(Jane·Dien Si)坦言:“這種教學像一次令人激動的旅行,使兒童和教師都能享受到齊心合力、互相幫助和取得最終勝利的快樂和滿足。”
參考文獻:
[1]姜勇.“生成課程”模式初探——兼論幼兒教師在“生成課程”中的角色[J].教育導刊,2002,(8-9).
[2][美]伊麗莎白·瓊斯,約翰·尼莫.生成課程[M].周欣,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李大維.以孩子為中心——一所澳大利亞幼兒園的教育活動[J].教育導刊,1997,(6).
【澳大利亞幼兒園“自然生成課程”管窺】相關文章:
• 傳統棉紡工藝與幼兒園特色教育
• 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 試析幼兒園中幼兒告狀現象
• 我見到的美國幼兒園
• 農村幼兒園數學教學要加強趣味性
• 幼兒園服務質量評價初探
• 以人為本的幼兒園教師管理
• 提高幼兒園孩子健康教育質量經驗談
• 淺談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
• 幼兒園閱讀文化建設初探
• 幼兒園音樂教育化思考
• 淺談幼兒園游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