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后,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各國同仁的關注。
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低效或無效教學。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一定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通過有效教學來提高質量,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幼兒可持續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展。那么作為幼兒園老師,我們又怎樣確保活動的有效進行,確保孩子得到進步和發展呢?
一、圍繞活動目標設計與組織有效的活動
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選擇操作材料、設計教學程序、運用教學指導策略等時,一定要根據教材及幼兒的學習特點緊緊圍繞活動的目標進行,并需要思考、明確以下問題:
我確定這一主題的目的是什么?如:是讓幼兒學習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讓幼兒了解科學學習的完整過程?還是讓幼兒通過探索了解某些現象、獲得某方面的知識?還是重在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引發其更強烈的探究欲望?
我所選擇的材料是否是達到完成目標的最佳材料?有沒有更適宜、更簡便的其他材料?
我所設計的教學程序是否體現了循序漸進,是否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每一個環節是不是有必然的聯系?整體時間的安排是否合適?核心環節的感知與質疑、探索與發現等時間是否足夠?有沒有給幼兒相互交流和討論的機會與時間?
我運用的指導策略是否適當、有效?幼兒學習的興趣、積極性是否得以激發?教師的引導、點撥是否恰到好處?能否引發幼兒作深層的思索與探究?是否適時提升幼兒的學習策略與學習經驗,并在同伴中分享與交流?
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從教學的目標與需要出發,從幼兒的需要出發,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因為任何情境都不能游離于教學之外。
二、針對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給予有效的引導
觀察幼兒、研究幼兒才能了解幼兒的真正興趣與需要,把握幼兒的已有經驗與水平。教師在確定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設計教學問題、選擇教學方式等時,既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又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認知特點。平時,對幼兒反饋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如:大班命題意愿畫“海底世界”:(1)丁丁很快就把“海底世界”這幅畫完成了,沒事可干,就東說說、西弄弄,老師發現了,過去一看,丁丁畫的是幾條很簡潔且涂色又不均勻的魚。老師說:“丁丁,再給魚畫上好看的花紋吧。”可是,丁丁像沒聽見似的就是不再作畫。(2)冬冬只畫了些小魚,因較均勻地分布著,主體不突出。老師看見了:“冬冬,把魚媽媽也畫上吧。”冬冬想了想,看了看畫面(沒空間可畫大魚),不知所措。直至活動結束,丁丁和冬冬的畫仍然還是原來的模樣。
在(1)中,假如老師這樣指點:“丁丁,你(丁丁身穿毛衣)衣服上的圖案可真好看呀,讓魚兒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它一定會游得更開心。”利用具體的憑借物,易喚起幼兒再度創造的欲望,避免幼兒一時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參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創作。同時,也可滲透審美教育。
在(2)中,假如老師這樣引導:“冬冬,小魚如果看見魚媽媽來了,它們會怎么做呢?(向魚媽媽游過去,在魚媽媽身邊親親魚媽媽……)那你就讓魚媽媽游到小魚身邊來吧。”并用手示意冬冬可在小魚中間疊畫一條大魚,同時,再引導幼兒怎樣把魚媽媽和小魚區分開(用粗黑線,或用顏色)。由此,畫面自然就豐富了,且幼兒在操作過程也可初略感知運用重疊帶來的美感。這樣,把個性心理感受與技能的傳授結合起來的指導,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響到幼兒內在世界的形成。
可見,有效的引導,必須建立在幼兒的興趣與關注點上,這樣才能使教育與幼兒的興趣點保持一致,將學習活動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讓幼兒全方位地主動參與學習,促進智能有效發展
在教學中,要讓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一個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僅滿足于讓幼兒動口、動手是很不夠的,必須讓幼兒的思維參與其中,讓幼兒或先思考后操作,或邊思考邊操作,或先操作后思考。這樣引導幼兒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才能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促進他們智能的發展。
首先,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教育情境,把要讓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幼兒愿意學的內容,讓學習的內容、情境、方式貼近生活、聯系生活、表現生活。教師要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通過多種手段與方法去追求趣味性、生動性、新奇性、新穎性、形象性和實效性,以“趣”引路,以“情”導航,以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
其次,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幼兒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教學中,教師不要牽著幼兒的鼻子走,不要硬將幼兒的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軌道,而要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見解。在教學過程中,要安排幼兒質疑問題的環節,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幼兒答錯了的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問題允許發問;不同意見允許爭論;教師錯了的允許幼兒指正;甚至必要時允許幼兒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在這種民主的課堂氣氛中,幼兒沒有被同伴恥笑的苦惱,沒有被老師斥責的憂慮,學習活動是充分自由的,幼兒便會全力地投入學習,充分體會學習的樂趣。
學習成功是最足以使幼兒感到滿意、快慰,愿意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因此,教師不僅要在了解每個幼兒的基礎上給其提供成功的機會,創造成功的條件,而且要使每個幼兒都能嘗到成功的滋味,獲得成功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幼兒一些走向學習成功的方法,最終促進幼兒智能的有效發展。
四、通過教材促使幼兒主動獲取知識、獲得有效發展
作為教學必不可少的學習操作材料教學用具(器材),老師在選用它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它所蘊含的對本教學活動的價值,即能有助于幼兒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有利于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為促進幼兒的發展服務,而不能信手拈來,不能讓幼兒動手就了事,它們的呈現與使用都是需要經過思考后才能確定的。其次,選用什么樣的學習操作材料,要與本活動的內容及幼兒的年齡相貼切。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幼兒感覺到問題的存在,并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信息去進行分析、思考,尋找問題的答案,從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學習操作材料的選用,要簡便有效,盡可能就地取材、一物多用,切忌把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寄托在操作材料上,花不必要的精力去“精心”準備既繁瑣又無效的操作材料。最后,教師應本著“一個活動只解決一個問題”來確定學習材料。一個教學活動中要達到多個目標或解決多個問題,在有限的教學教程中是很難真正落實的。所以,以“一個活動只解決一個問題”來確定學習材料,更能讓幼兒對某件事作深層的探究與思考。當然,這對教師選擇、挖掘材料、設計操作程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淺析幼兒園的有效教學】相關文章:
• 淺析幼兒園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