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組織活動時使用的語言,又稱教師語言。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就曾指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對于語言發展迅速的3~6歲幼兒來說,教師的教學語言的作用尤其明顯,它不僅是幼兒學習的榜樣,還影響著其思維等方面的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筆者曾采取問卷調查法與自然觀察法對本園教師的教學語言素養進行調查,并對不同年齡、工齡教師的教學語言素養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存在如下問題:
1 不規范。在觀察中,我們發現教師的語言較隨意,如經常會冒出“把手拿出來”“本來的我”“一只椅子”等語言。有些教師的語言松散、零亂,還常伴有口頭禪,導致教學語言不嚴謹,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在自評中。90%以上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教學語言存在諸多不規范的問題,如用詞隨意、表達不夠準確、描述不夠生動等。
2 繁冗多余。除了不規范,教師的教學語言繁冗多余的現象也較嚴重,主要表現在對完成教學目標沒有任何意義的、重復性語言較多。如一位教師在30分鐘的教學活動中共問了13次“好嗎”“好不好”“明白了沒有”“知道了嗎”等問題,單純重復幼兒的語言達6次之多。
3 缺乏科學性。一些教師受個體經驗、知識等因素的影響,加上駕馭教學語言的能力有限,教學態度不夠嚴謹,致使傳遞的信息缺乏科學性,甚至是錯誤的,如“可樂是水”“打雷后一定會下春雨”等。
二、培養幼兒園教師教學語言素養的途徑
通過分析,我們認為阻礙教師提高教學語言素養的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教師自身不夠重視。有些教師認為教學語言不用事先準備,可以臨場發揮,結果往往因緊張而語無倫次。影響幼兒的理解。有超過80%的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語言素養不高視為不可逾越的障礙,認為教學語言的優勢是天生的。有些教師則采取回避態度,如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彌補自身教學語言素養的不足。第二,針對教師教學語言素養的專項培訓欠缺。一般而言,幼兒園內45歲以下的教師都持有普通話合格證書。往往產生“通過普通話考試就是具備了較高水平的教學語言”的錯誤認識。目前,業內對幼兒園教師教學語言素養缺乏評價標準和培養方法,對教師教學語言的培養目標及途徑不明確。因此,我園實施了系列實踐活動,通過明確、細化教學語言培養的目標,幫助教師懂得語言積累的重要性,拓展教學語言技巧的途徑,促進其專業發展。
1 重視理論學習,明確、細化教師教學語言素養的培養目標
我們將教師教學語言素養的培養目標予以細化(見下表),讓教師對照其中的要求自我診斷并改進。
2 引發思考,激發教師提升教學語言素養的主動性
我們經常會在教研活動時圍繞教師的各種教學語言實錄進行交流、討論,使教師研究性地看待問題,開放地討論問題,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教學語言的優缺點,以便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借鑒。
案例一:“啤酒是水”和“打雷后一定會下春雨”
一位教師正在組織中班幼兒開展關于“水”的活動,教師問:“哪里有水?是什么水?”孩子們紛紛說:“河里有河水。”“海里的水叫海水。”“超市里有礦泉水。”教師接著追問:“除了礦泉水,還有什么水?”孩子們說:“還有可樂、啤酒。”教師用肯定的語言予以小結:“對,還有可樂、啤酒。”于是“啤酒、可樂是水”的概念就這樣在不經意中傳遞給了孩子。還有一位教師在組織有關“春天”的活動時問幼兒:“打雷后就一定會怎樣?”孩子們說:“下雨。”教師十分贊同:“對,打雷后一定會下春雨。”
分析:這是教師教學語言缺乏科學性的表現。“啤酒、可樂是水”“打雷后一定會下春雨”,顯然存在知識性錯誤。啤酒、可樂是飲料,打雷后不一定會下雨,更不一定下春雨。教師在表述時往往受到知識、經驗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所以,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以嚴謹的態度向幼兒傳遞信息。
改進措施: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前要精心組織教學語言,并反復推敲關鍵詞語,使用概念要準確,講述要到位。為此,我園購買了關于日常科學知識的光碟與書籍,組織教師觀看和學習,提升教師教學語言的科學性。
案例二:漂亮的熱帶魚
帶幼兒外出參觀時,兩位教師都很認真地在教幼兒認識熱帶魚,一位教師說:“看,熱帶魚多漂亮呀。”另一位教師則說:“看,那條熱帶魚身上一條黑一條白,黑白相間,多漂亮呀。”
分析:這是關于教師教學語言素養中藝術性的問題。前面一位教師的敘述簡單、平淡,而后面那位教師的表達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師語言表達缺乏藝術性的癥結在于語言積累少,所以,要努力提高語言修養,所謂“慧于心而秀于言”。
改進措施:首先,鼓勵閱讀。我們經常組織“好書推薦”“朗誦會”等活動,鼓勵教師在閱讀時將好詞好句記錄下來,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專家引領。針對教師在教學語言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邀請園內有語言特長的教師或園外專家進行分析和診斷,找出問題的原因,制定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并對實施結果進行評估。再次,小組討論。鼓勵教師以互助組的形式,共同提高教學語言素養。
3 加強訓練,幫助教師掌握各種技能技巧
教師的語言訓練一般要經過“刻意雕琢期”和“回歸自然期”這兩個階段。在“刻意雕琢期”,教師要完成從不注意教學語言技巧到重視教學語言技巧的轉變;而“回歸自然期”,教師要完成從刻意運用語言技巧到淡化雕琢痕跡的轉變,這兩個階段都是不可缺少的。筆者認為,“刻意雕琢期”需要借助外力,而“回歸自然期”則主要依賴于教師的自我修煉。
綜合性的訓練
人人開口。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卡內基創辦的口才訓練班有一個規定,在每一堂課里,每個人至少要有一次在全班同學面前站起來講一段話的機會。我們借用這個方法,要求專題人人說,公開活動人人開,采用“一個也不少”的方法促使教師不斷地將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在實戰中成長。
分層要求。我們要求進園1~3年的教師掌握“十個游戲”“十個歌舞”“十首
兒歌”“十個故事”,同時降低創造性方面的要求,鼓勵教師模仿甚至照搬經典活動,從中體味經典活動高質量的教學語言特點,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提升教學語言素養。對3年以上教齡的教師在語言的藝術性、創造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時反應。在教研活動中,我們不斷提供教學中的問題情景,讓教師作出即時反應,從中獲得應答經驗與技巧。 問題情景一:獵人就是日本鬼子
教師在講述故事《獵人》,當小班幼兒說“獵人就是日本鬼子”時,教師該如何應答?在教研活動現場,教師們起初有些發愣,接著有教師說“就說不一樣的”“笑一笑就過去了”“我班孩子是不會這樣問的”,等等。通過討論,最后大家都認可以下回應方式:“說得對,獵人和日本鬼子都是拿槍的,但是獵人是打動物的。日本鬼子可是打人的。”這樣的應答順應了小班幼兒思維單一性的特點,既肯定了幼兒的想法。又給了恰當的引導。
問題情景二:烏龜能搬走蘋果嗎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出示了兩張圖。針對這兩張圖(如圖),你會怎么提問?
在教研活動現場,大部分教師是這樣提問的:“你認為烏龜能搬走蛋糕嗎,為什么?”在充分交流后,我們提供了優秀教師的提問方式。“哪一幅圖告訴我們蘋果比蛋糕重?”“第二幅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追問:“為什么烏龜能搬走蘋果,就能搬走蛋糕呢?”最后,孩子們是這樣回答的:“既然烏龜能搬走蘋果,就一定能搬走比蘋果輕的蛋糕。”通過比較分析,教師們意識到富有層次性的提問就是幫助幼兒思考的臺階,這是需要在活動前予以充分分析與設計的。欣賞優秀教師的提問方式,使教師體會到教學語言水平不僅影響幼兒語言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自身的專業發展。
針對性的訓練
控制時間。為了提高教學語言的規范性,我們要求教師在控制教學時間上下功夫,如大班30分鐘,中班25分鐘,小班20分鐘;其次,在期末專題小結等各類會議上要求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清楚表述。最初有的教師無法準確把握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他們基本能在規定時間完成教學活動。
開展趣味游戲。我們常組織教師開展趣味游戲,讓教師在游戲中感悟,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語言的條理性、藝術性等。如在“特征描述”游戲中,教師根據現場某人的特征進行描述,場面十分有趣,在笑聲中感受“誰的描述最有序到位”“誰的語言最精練”。又如在“同句不同音”游戲中,教師用不同的語音、語速來表現同一句話,重點掌握發音、運氣、停頓處理、重音強調、節奏控制等技能技巧。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教師教學語言素養的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除了集體訓練。我們還要求教師利用一切機會進行自我訓練,這主要依賴于教師的自我努力。課堂就是教師教學語言藝術的實驗室,只要做有心人,教師所組織的每個活動。甚至所說的每句話都能成為提高教學語言素養的機會。
【培養幼兒園教師的教學語言素養】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策略
• 幼兒園角色游戲的探索與實踐
• 幼兒教師自身素質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 如何培養幼兒園的語言表達你能力
• 對幼兒園教育質量的再思考
• 幼兒園男教師俱樂部:實踐與啟示
• 幼兒園數學學習
• 幼兒園食堂衛生現狀調查
• 幼兒園開展游戲活動探析
• 幼兒園大班戶外活動游戲策略
• 充分利用區角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
• 學前教育應對市場化的策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