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心理學家得出這樣的一個公式:情感表達=7%的語言(只是詞)+38%的聲音(包括音調和其它聲響)+55%的無聲語言。人們在面對面的交談中,大部分的交際信號是無聲的。教師作為人類文化的傳承者,無聲語言在其教學過程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而肢體語言作為無聲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
所謂肢體語言,就是通過面部表情、眼神、體態、手勢等來表達人的感情和態度的無聲語言。肢體語言是為了加強交流的效果,給交流的雙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交流時借助身體形態表意的一種方式。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觀察到,肢體語言在幼兒教師的音樂教學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唱歌、音樂欣賞、音樂伴奏活動、節奏樂、唱游活動等,無一不有著體態語言的輔助。因為它形象生動,易為幼兒接受,因為它變化豐富又不需要什么輔助材料,所以深受幼兒教師的喜愛。那么,它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能培養幼兒感受和表現音樂美的興趣和美感
這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同時,也是音樂教學的基礎。興趣是從事音樂活動的內趨力,有了興趣幼兒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而興趣是在音樂實踐中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在進行新歌教學時,有些內容單純用“說”或“唱”的形式進行教學,幼兒一時難以理解。如果我們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幼兒便能很快掌握。如“喜笑顏開”,將笑容掛在臉上,舒展面容讓幼兒模仿;“朝左朝右”,作出左右的方向;“撳撳小門鈴”,用手按門鈴的姿勢;“握手”,將手伸出與人相握的姿勢等等。
由于采用了肢體語言教學,幼兒形象直觀地理解了詞義,所以能很快學會。即使有時想不起來,但只要用肢體語言提醒,幼兒便能很快唱出來。如《小貓,小貓,你別吵》這首歌曲,是一首敘事體裁的歌曲,通過敘述幼兒同小貓對話的場面,來表達對他人的關心和體諒他人的感情。小班幼兒入園一段時間后,盡管還不能表達出細膩的感情變化和演唱技巧,但通過教師對“睡覺”、“喵喵叫”、“點點頭”、“輕輕走掉了”等詞義的肢體語言表達,能引導幼兒集中注意,作出積極的反映。同時,也能夠幫助幼兒理解這首歌曲的內涵。而幼兒只有理解了,才能夠對音樂活動產生興趣,進而感受它的美。可見,肢體語言對培養幼兒感受和表現音樂美的興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變化多樣,易為幼兒接受
人的身體、頭、四肢都能變化出各種動作,加上豐富的面部表情,表現的內容就更加廣泛了。音樂教材中的角色,總離不開人的各種體態動作,就連各種動植物的出現,也都具有人類的語言和思想。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人的各種體態變化來表現這些內容。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幼兒,從心理發展角度看,他們的認識活動以具體形象性為主,對事物的認識主要依賴于感知,而肢體語言就具備了這些特點。運用肢體語言讓幼兒邊學習、邊動作,可以解除幼兒呆坐聽講的煩惱,同時也可以讓幼兒的注意力更加持久。
三、能提高幼兒對音樂作品的記憶
幼兒園教育綱要規定幼兒要學會一定數量的歌曲,欣賞一定數量的歌曲與器樂曲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為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常運用一些教具。有時教具運用不當,不僅起不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還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肢體語言就不同了,它所表現的內容恰恰就是要讓幼兒學習和理解的內容,它的各種變化可以讓幼兒邊學習邊模仿。這樣一來就大大加快了學習進度,使幼兒很快掌握所學內容。
如:教小班幼兒學唱新歌《下雨的時候》。教師首先采用貼絨教具教學,由于孩子年齡小,而教具又無法作出表現教材內容的各種動作,兩節課下來,幼兒只記住了第一小節。后來,教師采用肢體語言教學,要求幼兒與教師一起做出各種表現教材內容的動作,并一起朗誦歌詞。在復述歌詞時,幼兒總搞不清各種動物的出場順序。于是,教師就讓幼兒熟記各種動物的體態動作:雙手握拳,伸直中指和食指頂在頭上表示“小白兔”;大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其它幾指彎曲成握拳狀放在嘴前表示“小雞”;雙手手指伸直,曲肘放嘴前,手心向內,然后向兩側平拉開表示“小貓”;“看見”,就用一個食指指著眼睛;“前面”,就用食指指著前方; “說”,就讓幼兒指著自己的嘴。這幾個動作再加上面部表情,按故事情節將歌詞教給幼兒,很快幼兒就能分清哪種動物先出場,哪種動物后出場,什么動物說什么話了,也就掌握了這首歌的歌詞。教唱新歌及節奏樂表演等只要教師合理編排好體態動作,幼兒就會學得既快又準確。
肢體語言在音樂教學中如此重要,我們如何合理利用肢體語言上好音樂活動課呢?
一、根據內容,精心設計
不同的肢體語言代表不同的含義,幼兒教師要根據所教授的內容,精心設計所編排的動作,作好一切準備工作。如:小班幼兒的音樂游戲活動《小炮兵》,歌詞內容如下:小炮兵,挺起胸,對準目標,轉著炮筒,朝左,朝右,通通通!通通通!通通!這個活動的目的主要是讓幼兒在已經學會唱這首歌曲的前提下學習2分音符節奏,同時辨別左、右、上、下等方向。準備工作可以這樣安排,讓參加音樂游戲的幼兒分成甲、乙、丙、丁4組,分別圍坐在排成四方形的小椅子上。請每一排第一個幼兒手拿一面紅旗作指揮員。游戲方法中就需要用到我們的肢體語言了,全部幼兒齊唱歌曲,同時甲組的幼兒站起身邊唱歌,邊模仿做打炮的動作(兩臂舉至胸前上方,與眼睛平,雙手五指交叉相握),指揮員在旁邊檢查。當唱到“朝左,朝右”時,小炮兵的兩臂也移向左、右方,一屈一伸作打炮動作。到音樂最后一小節時,小炮兵向前方打炮。音樂結束后,指揮員向小炮兵喊口令:“向左!向右!向前!向上1向下!開炮!”同時揮動手中的紅旗。這時,甲組的小炮兵按口令向不同的方向轉著炮筒,最后,向某個方向開炮。同時,其它三組的幼兒要檢查甲組小炮兵中有誰不按口令把炮筒轉錯了方向,并叫出他們的名字。數一數哪些幼兒不是優秀炮兵員,然后換乙組重新開始游戲,依此反復進行。
二、根據幼兒,設計動作
肢體語言最重要的在于它的準確表意方面。如果我們的幼兒教師在設計動作時,體不表意,很容易讓幼兒誤解。教師所設計的動作不能太難,要根據幼兒的接受程度 “量體裁衣”。如,大班音樂伴奏下的活動《小小理發師》。教師所選的音樂是動物狂歡節,對大班幼兒的要求是能夠在音樂伴奏下,按音樂節奏協調地做動作。這種形式把感受音樂節奏同肢體動作表演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以音樂旋律促進動作發展,以動作促進音樂領會力發展的目的。教師請另一位教師充當顧客角色,自己充當理發師角色,在音樂的伴奏下,按照生活中整個理發的程序從頭至腳再到背,完成了一套理發并按摩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涉及到了頭部、面部、手上、背上等諸多動作,并且各個動作根據音樂的節奏快慢、舒緩有的放矢。既考慮到了大班幼兒的接受程度,又在這些動作的學習中鍛煉了幼兒的動作協調能力及音樂感知能力。幼兒在模仿教師的動作之后,兩兩結合,在“理發師與顧客”這樣的情境中開始了音樂伴奏活動,整個活動結束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利用體態語言進行教學,既省力又省時。人體人人都有,表情動作教師好做,幼兒易記又易學,教學效果又理想,這種既有利于教師,又有利于幼兒的“活”教具,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肢體語言在幼兒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
上一篇:提高小班唱歌教學質量的五大策略
下一篇:小班打擊樂器演奏教學的引導方法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