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幼兒教師的音樂理論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水平,這是對幼兒進行音樂素質教育的基礎。由于幼兒教師的來源和接受專業教育的層次不同,她們的音樂理論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幼兒教師的音樂理論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水平,這是對幼兒進行音樂素質教育的基礎。由于幼兒教師的來源和接受專業教育的層次不同,她們的音樂理論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我們強調對幼兒教師進行音樂理論素質培養,而不是讓幼兒教師達到音樂家的水平。幼兒教師只要能夠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并能夠運用這些理論研究幼兒園的音樂教育就可以了。“音樂教師應該具有較高的音樂理論素養,”這是許多幼兒教育專家的共識。所以,幼兒教師應該加強音樂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理論水準,并在學習音樂理論的過程中還應該學習一些教育科學的理論,使音樂教育能夠在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幼兒教師要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和技巧
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的發聲方法對幼兒的音樂能力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由于幼兒期正處于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期,所以對幼兒進行發聲方法訓練是音樂教育中的重要內容,而幼兒教師只有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才能對幼兒進行發聲方法的正確訓練。由于幼兒期的語言能力和發聲都還比較差,在學習歌唱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發聲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糾正幼兒的發聲錯誤,使其逐步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如果一個合唱的群體發聲基本上都是正確的,那么這個群體的合唱水平就比較高,反之,效果就不佳。所以幼兒園教師必須掌握歌唱發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效地對幼兒進行音樂素質教育。歌唱的發聲機能,主要是由大腦中樞神經直接控制的,同時人心理上的意志和感情也有間接的調解作用,而后者應該是音樂教師必須要掌握的教育技能。歌唱的發聲器官可分為:
呼吸器官(肺、胸、腹);發聲器官(聲帶)咬字、吐字器官(喉、舌、齒、牙、唇);共鳴器官(胸腔、口咽腔、鼻咽腔、頭腔)。呼吸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由大腦直接控制其活動,發音器官和共鳴器官則必須通過意志及感情的調解,間接地控制其活動。歌唱發聲的各器官,即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在對幼兒的訓練過程中,應根據幼兒的具體情況,可隨時調整或側重某一部分發聲器官的訓練,以達到訓練的要求。
【幼兒教師要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相關文章:
• 幼兒音樂綜合藝術教學的實踐探討
• 以音樂的形式開發幼兒的右腦
• 唱歌活動中,幼兒初顯簡單創編能力
• 談綜合欣賞活動與幼兒審美心理建構
• 幼兒教師要掌握音樂理論基礎知識
• 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
• 怎樣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 傾聽音樂,孩子們已做的很好
• 如果世間沒有音樂
• 幼兒園音樂教育現狀分析及建議
• 教會的歌和聽會的歌
• 用音樂教育促進兒童主體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