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就是好奇、好問,他們經常問各種問題,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都感興趣,幼兒對科學的愛好與探求往往是從興趣開始的,因此,設置一個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滿足幼兒興趣愛好和學習需要,促進幼兒成長和發展的科學區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當我們在設置區域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研究幼兒、研究領域核心。《指南》中指出了3-4歲年齡段的孩子在科學領域方面可能、期望達到的目標,也指出了科學領域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這就啟發我們在設置科學區時要結合、關注孩子的年齡段,把握好科學游戲的難度以及深度,注重科學游戲的操作性、探索性。
材料投放方面存在的問題
1.材料投放盲目性:沒有考慮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
2.材料投放無序性:材料與學習活動缺乏有機的聯系,缺乏系統與必要的序列。材料更換無序,往往要檢查了才想到增添一些新材料,否則就是天天老面孔,孩子覺得越來越沒興趣。
3.材料投放無情趣:材料游戲趣味性差,幼兒機械化操作,無法獲得愉快的體驗。
這些都大大削弱了科學區活動對幼兒發展的應有價值。如何使材料發揮其教育功能和教育價值,成為不說話的老師,引導幼兒自主探索,怎樣投放科學區材料,投放怎樣的操作材料才適宜,顯得尤為重要。
本學期,我們繼續聚焦科探區材料,支架教師專業成長。圍繞科探區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動,旨在整合主題與幼兒科學啟蒙內容,積極創設能讓幼兒產生探索行為的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提供豐富、適宜、操作性強、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相互作用,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深入,獲取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材料投放中應遵循的原則
1.注重與主題內容的緊密性。
在主題活動下開展科學區活動,是幼兒對主題經驗的拓展和延伸。幼兒在相關經驗的支持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如在生成主題活動《“榴”連忘返》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水果、工具,鼓勵幼兒嘗試自制水果顏料,孩子們在豐富、有趣的科學材料中,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多與主題相關的經驗,同時也獲得了初步的科學啟蒙教育。
2.注重材料投放的操作性。
幼兒的興趣主要來自于材料,幼兒的發展更依賴于對材料的操作。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激發幼兒興趣、獲得操作經驗。科學區是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去學習,獲得相關經驗。例如“有趣的磁鐵",往往是教師準備一些小磁鐵、鐵架子、回形針等,但一味擺放出這些材料,失去了其真正的意義。幼兒不知道操作后的變化,那孩子們就不會有興趣去探索。一方面,教師可以幫助固定磁鐵制作釣魚竿,將鐵制品制作成各種海洋生物,引起幼兒的興趣;也可以通過活動前的語言激發引導,幼兒在感受到一些方法、體驗到自己成功之后,對游戲中有趣的變化、對材料的操作興趣就會大大增加。
3.注重材料投放的多樣性。
材料多變,能促進幼兒從變中去探索。例如,在集體科學活動“小球站穩了”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不少材料,幼兒利用這些材料讓滾動的小球站穩。活動后孩子們意猶未盡,還沉浸在這一內容中。于是教師拓展了材料的內容,除了提供的紙、盒、積木、扭扭棒之外,還提供了橡皮泥、雙面膠、尺子等。因為有了相關的操作經驗,他們會主動地運用多種材料發現更多讓小球站穩的方法,幼兒們在一次次的探索過程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可見提供豐富多樣可以激發幼兒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可以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因此,多樣性的材料對幼兒的探索活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4.注重材料投放的開放性。
幼兒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著各種各樣的物品,教師要引導幼兒做有心人,隨時隨地收集身邊易得的,衛生、安全的廢舊物品,設置班級“資源庫”,引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根據需要自由選取材料,使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如“沉與浮”的操作材料中,其中需要多種重的或輕的物品,我們引導幼兒去“資源庫”中找一找,選擇合適的材料,發現其在水中的不同變化,并進行簡單的記錄。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兒的探索活動進一步深入了。允許幼兒自選材料實驗,也就是允許幼兒嘗試失敗。正是因為是幼兒自已選擇的物品,發現物品在水中的不同變化,這樣的實驗現象讓會幼兒記憶深刻。
5.巧用科學記錄表
巧妙利用科學記錄表,在科學區投放有關探索、操作內容的科學記錄表。科學記錄表的格式盡量不要按照教師的想法設計的太“死”,教師不要過度的高控,盡量給孩子發揮的空間,而且小班孩子也不一定能看懂和理解教師設計的科學記錄表,所以,科學記錄表只需要有個大的框架,里面的內容讓孩子自己記錄,用他們自己喜歡的、看得懂的方式進行記錄,這樣的科學記錄表才是真正的幼兒自己的科學記錄表,才是真正給孩子自己看的、討論的、交流的、學習的科學記錄表,科學記錄表的巧妙使用不僅能夠有助于孩子后續的學習,也有助于促進孩子的探究欲望和操作興趣。
教師指導過程中遵循原則
1.觀察了解。
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游戲,準確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如:給幼兒提供的與主體相適宜游戲材料是否合適?幼兒在游戲中的行為是否獲得發展?主題經驗有了哪些豐富?新投放的游戲材料幼兒是否有興趣?......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梳理、分析。
2.開放式指導。
針對科學區活動不同環節,不同性質的學習內容及幼兒的不同行為表現,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兒的原則,盡可能讓幼兒獨立主動開展游戲;多觀察,少干預;多放手,少包辦;多鼓勵,少指責。當幼兒需要幫助時,教師作為游戲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與幼兒共同游戲,采用建議、協商的口吻給予啟發、點撥,依靠幼兒的積極活動幫助幼兒學習。但教師指導的語言應是開放式的,如“你是怎樣想的?”“你發現了什么?”“請用它來試試,看看會怎樣?”等。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評價,留給幼兒探索的空間;發散幼兒的思維、引起幼兒的聯想,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自己去發現、總結;耐心傾聽幼兒的發現,并用欣賞的口吻夸獎孩子,以激發幼兒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幼兒學習的自主性發揮。
3.積極評價
小班幼兒往往通過別人的眼睛來認識自己。在科學區活動中,我們總是積極采用縱向評價使幼兒每次活動后都有一種成功感。自發交流是游戲同伴間對自己游戲的交流,是教師與幼兒共同參與的交流,通過自發交流,讓幼兒共同分享游戲的體驗,探討游戲中的問題,提高游戲水平。區域評價交流時我們多用談話的方式,集思廣益地解決問題或推薦有創意的方法;還經常采用設懸念的方式,作為活動的延伸,為下一次活動做鋪墊,激發幼兒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如在“會轉的小花”游戲材料中,幼兒在邊玩的過程中感知,當他們得到一些操作經驗后,我們就讓幼兒互相交流觀察心得和發現,“你是怎么讓小花轉起來的,有什么好的方法要向大家介紹嗎?”“你是怎么讓小花轉的快一些呢?”再說說“是怎么發現小花轉的不一樣的?”等,使幼兒了解別人游戲經驗,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激發了幼兒主動去嘗試。最后以“下次你會怎么玩”等提問激發幼兒參與下次游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材料投放研究取得的結果
我們小班組結合幼兒的關鍵經驗、材料結構、實施過程和幼兒可能出現的行為開展了三個階段的活動。第一階段結合幼兒興趣和問題設計并開展了“種子分類”、“顏色變變變”、“泡泡”、“瓶子”、“沉浮”等一系列小班科學活動,并在區域活動中投放相應的操作材料供孩子操作。第二階段,跟隨孩子們的興趣,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設計了“火龍果取籽”、“制作水果顏料”、“自制泡泡器”等科學小實驗,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第三階段,我們和孩子一起討論,提出問題,再次發現幼兒興趣點,設計了“生活中的靜電”、“天平”、“彩色泡泡龍”等游戲。取得了以下研究的效果:
1.主題活動下科學區材料投放完善了幼兒認知體系。
在主題活動下設計投放科學區材料,能激發幼兒科學興趣、培養幼兒科學品質的材料日標。我們在設計材料時站在幼兒的角度,深人了解孩子的需要,先動手玩玩、試試,找出主題、中心,確定關鍵經驗。這樣認真地分析主題內容,并有序、深入拓展內容,才能使科學區材料更加具有層次性,科學區材料投放的過程讓老師全面熟悉主題的內容,使主題開展的線索更加清晰、適宜。孩子們在有趣、有序的材料激勵下,更加愿意參與到主題活動中,凸顯了幼兒參與的主動性。
2.提升教師在科學區活動中對幼兒的觀察指導能力。
在幼兒的科學區活動中,教師從前期的準備、過程中的觀察、到后期的反思,都全身心地投人。特別是活動中對幼兒的觀察及對幼兒游戲的指導,教師們邊實踐邊總結,為激發幼兒游戲興趣、獲得游戲方法、增進相互之間的交流努力嘗試,并不斷總結經驗。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觀察指導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幼兒的游戲操作水平、對科學區參與積極性、與同伴的交往能力有了較大的發展。
3.教師在科學區材料的設計和投放能力的不斷完善。
通過上學期和本學期一學年科學區的實踐,我們教師在幼兒游戲中的觀察指導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每一個材料從初步設想到生成,形成較完整的材料,都要經過教師反復的商議、討論、修改,然后使材料逐步趨于完善。在教師們的共同參與、商討、悉心研究下,一個個科學區材料就這樣鮮明地表現了出來。有的材料設計是大家意想不到的,教師在不斷地觀察、反思、調整、揣摩、思索中創新,教師們的觀察指導能力、教科研能力在實踐鍛煉中得到提高。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現在老師們在投放科學區材料時,明顯減少了盲目性、無趣性。同時也激發了老師在創設其他區域材料的時候也有意識地做到:合理、有序、有層次。
4.教師在科學區問題墻的設計上體現過程性的原則
“問題墻”從“問題出發”,是幼兒在主題活動前或過程中產生的疑惑或者困難及經驗交流,通過互動、圖文等多樣形式呈現在墻面上,讓幼兒的學習過程看得見。小班的孩子還不是很會提出問題,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老師去觀察,引導他們提出問題,從而幫助他們自主探索,解決問題。我們每位老師結合班級生成主題,平時注重觀察幼兒的興趣點,與幼兒交流,記錄幼兒的問題,設計了符合自己班級實際情況的問題墻。如:思維導圖、故事集等形式,在教師思維碰撞的過程中,我們認為每種問題墻的展示都有它的優缺點,我們可以加以結合。問題墻可以幫助我們教師關注兒童、解讀兒童、支持兒童,為孩子的學習挑戰提供適宜的支架,助推幼兒深層次的學習,也幫助我們教師提升課程意識,助推課程的實施。
小班材料投放存在的問題
1.設計面偏窄。
在探索主題活動的科學區材料投放的過程中,教師對材料設計面還可再拓寬一些。投放的材料與主題相適應的、粗淺的、便于操作的科學區材料還可豐富些,更能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2.主題之間存在差異。
有的主題內容可以拓展出較多一些的科學區材料,而有的主題相關內容會少一些,使得主題出現一些不平衡,是否可以用非主體相關材料進行補充,我們將進一步探索。
3.對科學品質的培養較少。
要多的關注幼兒在科學區操作的過程中,良好的科學品質的培養。科學區材料可以為幼兒營造豐富的環境,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發現的興趣。但幼兒在活動中不能僅僅是完成簡單的操作過程,而應該以培養幼兒的積極思考、大膽嘗試的科學品質為目標。
活動總結
兒童天性好奇,從一出生開始,他們就不斷地形成各種假說并進行檢驗。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興趣點,巧設班級科學區,幫助所有兒童在自由、寬松、快樂的環境中進行探索,獲得學前科學知識與技能。
【“聚焦科探區材料 支架教師專業成長”實施策略的研究】相關文章:
下一篇:大班幼兒分享行為觀察研究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