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影響著國家人才培育與經濟發展。作為學前教育中的一部分,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教學特色受到世人的關注,社會對其賦予了更高的要求。廣西作為一個多民族地區,如何把民族特色文化與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學結合起來,對廣西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的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民族文化
著名哲學家胡塞爾認為:“人在生活世界中的真實的生活體驗,是個體生命存在和發展的根基,也是課堂教學最真實、最堅實的基礎和源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2016年3月)中提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我國目前處于經濟飛速發展階段,基礎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少數民族文化跟隨著歷史前進的步伐不斷進步與發展,這些民族文化的內涵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并傳承。廣西作為一個多民族地區,聚居了壯、苗、瑤、毛南、仫佬、京等11個少數民族,民族資源及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這個背景下,把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內容融入中職學前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十分積極的作用。
1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學現狀
1.1學生學習興趣不濃,課堂效果不佳
中職學校的生源大部分來自初中,在學習主動性、學習能力和個人綜合能力方面缺乏訓練,學習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課堂參與度低,師生互動效果不佳。對于專業技能課,如鋼琴、舞蹈、美術等,很多學生都是零基礎,入校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此類訓練,給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學增加了不小的難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學前教育專業教學質量,是教學人員急需思考并解決的課題[1]。
1.2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活動內容與實際脫離,且教學形式單一
由于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落后,大部分幼兒園是根據國內發達地區的學前教育教材來開展本園教育教學活動的,涉及當地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比較少。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本土文化信息缺乏相關的教育,導致廣西的很多兒童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很少。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信息收集和經驗積累來源于自身真實的生活體驗,但不少幼兒園的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仍采取以教師為本的方式,局限于教材或者書本,并以集體教學為主,缺少個人探究和小組合作等教學設計,脫離了幼兒真實的生活環境。這些做法不但偏離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兒童教育教學觀,而且剝奪了幼兒主動探索和獨立思考的機會,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體驗式教學是專業課堂教學中最為真實的基礎知識來源。少數民族地區學前兒童教育與其賴以生存的本土民族文化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選擇具有教育價值并符合幼兒年齡發展水平的民族文化內容,將這些內容有機整合到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提升幼兒園教育的內涵,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2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及其教育意義
學前教育是啟蒙教育,它是人類文化傳承以及信息交流融合的重要手段,承擔著文化基礎教育和培養民族文化意識的重任。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傳承息息相關,民族文化教育牽動著中國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而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加強學前兒童民族文化教育勢在必行。
2.1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內涵
“少數民族文化是相對于漢族文化的主體性文化,指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歷程中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習俗”。少數民族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如建筑、民居、服飾、器具、生產工具、生活方式等;精神文化,如民族語言、宗教信仰、民族哲學、民族心理等;制度文化,如民族宗教禮儀、民族交際、民族節慶、行為準則、規則方式等。
2.2民族文化的教育意義
《西北民族詞典》界定民族文化為:“指某個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歷史傳統、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和風俗習慣。”顧名思義,民族文化是指某一民族的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屬性和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
2.2.1培養幼兒的民族認同感
學前教育是人生重要的基礎階段,在學前教育中整合民族特色文化,既是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教育資源的延續與發揚。要加深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形成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這對培養幼兒民族意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2.2.2促進幼兒思維及社交能力的發展
在傳統的民族文化中,有許多經過歷史長河沉積下來的優秀文化元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唱山歌、拋繡球、包粽子等傳統習俗,以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民間活動、舞蹈創編、體育游戲等,都可以融入學前教育的專業技能教學中。幼兒可以在舞蹈、游戲的過程中加入民族元素,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合作,完成具有本地區民族特色的作品,在完成作品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
2.2.3有助于幼兒早期藝術素養的養成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文化氛圍濃厚。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優秀少數民族歌曲和舞蹈,如壯族大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廣為人知的曲目。這些歌曲、舞蹈的服飾、舞姿舞步各具特色,在學前教育舞蹈、聲樂等專業技能教學中融入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有助于幼兒早期藝術素養的形成,并能提升幼兒的審美及創作能力。
3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與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學的整合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幼兒園的小朋友可能來自壯族、瑤族、苗族等不同民族,但部分少數民族幼兒卻對自己民族的文化不太了解。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教育,會造成民族文化內容的逐漸流失。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學方面,把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教學活動中,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方式,也增加了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對提升學前教育教學質量有促進作用[3]。
3.1培育學生的民族歸屬感,提高其學習興趣及動力
幼兒教師是幼兒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幼兒對幼兒園教師是崇敬且依賴的,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幼兒教師的信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言行。在民族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幼兒教師應扮演本民族優秀文化傳播者的角色,教師自身的民族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關系著民族的發展以及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在教學過程中,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應有意識地選擇與民族特色文化相關的內容,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夠找到民族歸屬感,進而提高學習興趣。民族文化的滲透,不僅能促使學生更快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增強民族自豪感,也可以激勵學生主動去挖掘更多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教育資源,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動力,為未來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做準備。
3.2少數民族文化與學前教育各領域活動內容的整合
學前教育包含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如何將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融入學前教育的各個教學領域,需要教師們用心思考。民族文化承載著輝煌的歷史,沿襲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習慣,還有一些傳統有趣的游戲和體育活動,如板鞋競賽、跳竹排等。這些有趣的游戲不僅激發了幼兒參與的興趣,還能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廣西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中還有許多廣為人知的民間故事、兒歌等,可以將其改編并融入學前語言教育活動中。少數民族特色的舞蹈、歌曲,比如大眾熟知的劉三姐的歌曲等,可以整合到學前藝術教育領域中。教師要善于在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挖掘教育資源,結合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如三月三民歌節、螞拐節等開展主題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幼兒的社會性與思維能力。
3.3利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創設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指出:“個體的發展受其所在的生態系統的影響。”“生態系統,指的就是有機體或個體正在經歷著的、與個體有著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環境。”幼兒通過直接經驗來認知世界,幼兒只有從自己周圍的環境出發,才能理解和感悟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內容,才能形成對周圍世界較完整真實的認知與體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環境不僅包括物質環境,還包括精神環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關注主流文化的同時,也要融入更多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內容,為幼兒營造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環境,喚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及自豪感。例如,幼兒園班級主題墻可以設計成反映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節日的場景,展示區可以展示少數民族的手工作品,諸如繡球、民族手工包、飾品等。教師還可以在園區知識欄上增加少數民族文化的教育內容,在幼兒園環境創設方面滲透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作為廣西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肩負著傳承與發展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重任。要在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課的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發揚民族文化的影響力。樹立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與使命感,開發和構建傳承民族文化的園本課程體系,開展多種民族文化特色活動,加強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的合作,共同為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為學前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努力。
參考文獻
[1]孫杰遠,黃李鳳.民族文化變遷與教育選擇[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
[2]鄭遠景.傳承民族文化發展文化產業[J].科技創業月刊,2006(4).
[3]周麗霞.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中凸顯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J].廣西教育,2014(6).
作者:周曉陽 單位:廣西工業技師學院
【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與特色文化的融合】相關文章:
下一篇:現代化視角的幼兒學前教育研究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