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才系統工程的第一個環節。幼兒園大班與小學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在環境設置、學習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異。這個時期的兒童保留了幼兒的某些特征,又擁有學齡期剛剛出現的某些特征。如何幫助幼兒通過幼兒期的幼小銜接,使幼兒進入小學后順利完成小學的學習生活,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一、幼小數學的銜接要合理科學。
如何使學前班的兒童入小學而能較快地適應小學數學的學習,使之過渡銜接的合理、科學,確實是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通過我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談一點認識。
在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內容中包括:l~20以內的基數、序數、鄰數、單雙數、數的組成;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100以內數的認識、加法、減法、乘法的初步認識;應用題教學等。大班教學內容包括分類、排序、量的比較;l~20數的認識;鄰數、序數、單雙數;10以內數的組成;加減運算,2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不退位減法;口頭應用題教學;認識幾何形體;時鐘;等分;認識人民幣等等。從教材內容來看,幼小教材存在著數學知識重復,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兒童對知識失去了新鮮感,使小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為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小學數學的能力發展和初入學時的數學能力水平有密切關系。初入學時,對數學概念,對數的關系進行合理的運算,那么他們入小學后對整數中的多位數,對小數和分數,對于自覺地運用數的關系和運算法則進行計算,都表現出較高的理解能力,因此,要求我們在教材方面做到:
1.直觀的圖示運算向抽象的數學運算的過渡。在分類與計算教學中,先教師引導,后兒童獨立操作,先易后難;通過分類訓練,幫助兒童構建一個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分與合的思維結構。掌握分類關系的同時,初步滲透連續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邏輯排除的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兒童進行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初步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逐步做到實物分類操作、圖示分類操作、數的分解組成操作。數的計算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建立數的分解組成與相應的計算之間雙向聯系。
2.從圖畫表示的應用題到文字敘述的應用題過渡。在應用題教學中,幫助幼兒在教師的實物演示過程中分析數量關系,說出計算式和解答結果,按照教師演示實例,口頭仿編相似題材內容的應用題,進一步仿編不同題材內容的應用題,培養幼兒從生活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的初步抽象能力,按算式口編應用題的能力。尤其是在大班后半學期,訓練一式多題的口編應用題,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逐步做到圖畫表示的應用題發展到有圖有文字的應用題,再發展到文字敘述的應用題的過渡。
二、重視幼兒幼兒的語言能力。
從幼兒入園開始,我們就非常重視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在大班的語言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幼兒對一些兒童文學作品聽、看、講述、講座,引導幼兒學習新的語言、詞匯、了解作品,再通過看圖說話、情景表演、木偶劇、小話劇等表演出來,使幼兒得了更多鍛練語言的機會。讓幼兒帶著尋求答案的心理,去開展活動,并鼓勵幼兒大膽地對沿未理解的內容進行講解,這樣做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參與語言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在語言教學中,我改變“統一要求、同一提問”的傾向,充分考慮每個幼兒的特點,引導孩子們主動學習,如:在看圖講述活動中,我采用分組教學形式,的幼兒除了理解作品、歸納主題外,更注重發展他們的抽象、創造性地講述;對中水平幼兒,著重幫助他們理解畫面和完整故事構成的關系,進行完整講述,給予他們有擴展想象和表達個人認識的機會;對于能力弱的幼兒,則幫助他們注重畫面的變化,學習將前后畫面聯系起來,簡單講述。由于能面向全體幼兒,因此本班幼兒能在各自的語言水平上獲得發展。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重視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全班幼兒的口頭語有 了較堅實的基礎,進入第二學期后,我開始重點發展幼兒的書面語言。一方面培養幼兒閱讀圖書的興趣,另一方面培養幼兒認讀書寫漢字的興趣,以便為幼兒進入小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
為培養幼兒閱讀圖書的興趣,我們經常在班中舉行看圖書講故事的活動,我鼓勵孩子們帶自己最喜歡的故事書回園,利用餐前、餐后、離園前等空閑時間進行講故事比賽,或者在班級內開展“大帶小”活動,講故事給同伴聽。為培養幼兒讀讀漢字的興趣,我常常用一些有趣的教學形式來吸引幼兒,如認識“足”字旁的字,我會邊做動作邊引導孩子認字;認識“三點水”的字,我會準備許多與水、與字的意義有關的操作材料,教幼兒了解字的特點、。另外,在學習文學作品時我常常會將出現頻率高的字、詞布置于教室環境中,讓幼兒隨意閱讀,使幼兒對漢字產生較濃厚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語言游戲活動,使幼兒獲得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最侍機會。在游戲中,我還注意圍繞幼兒語言發展目標引導幼兒不斷豐富游戲內容、形式等,使幼兒在語言表達能力向更高水平發展,使每天請幾名幼兒做主持人,說一件有趣的事,由于事前有準備,大部分幼兒都能比較輕松地完成任務,逐漸對講述產生興趣,爭先恐后當廣播員,由于幼兒獲得成功,他們漸漸變得勇敢、自信起來,為幼兒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三、關于拼音的學習。
在幼兒園階段,我們只對幼兒進行聲母和韻母的認讀 ,這樣的內容比較枯燥,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借助外部刺激來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采取了游戲、
兒歌、活動等兒童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1、游戲。
教育家洛克說過:“教育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的事,也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游戲可以把索然無味的漢語拼音教學變成一件學生非常喜愛的事情,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快快樂樂地學,輕輕松松地記,深受學生歡迎。例如,在教學“ai ei ui”時,教師設計了一個“打電話”的游戲,兩名學生邊表演打電話邊對話:“ui ui ui,我是小ai你是誰?”“ui ui ui,你是小ai我是ei”。通過游戲,學生反復朗讀,加強了記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幼兒園工作中幼小銜接的能力培養】相關文章:
• 談淺如何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
• 探索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
• 如何緩解幼兒園新生入園焦慮
• 新形勢下民辦幼兒園的生存問題 如何進行高效的人才管理
• 信息化教育資源在幼兒教育中的運用
• 幼兒園區域設計與優化策略
• 淺談幼兒園親子活動的有效開展
• 幼兒園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 《幼兒園》之外的幼兒園
• 幼兒園虐童事件預防對策
• 農村幼兒園的師資問題與對策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