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必須從常規教育開始。幼兒園是孩子走上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在幼兒園良好習慣的養成在他們的一生中至關重要。正所謂:“少年若天成,習慣如自然。”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
播下一種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放眼國內外,許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視習慣的培養,而習慣的培養也有賴于常規教育新世紀學前教育要培養的是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幼兒,而衡量幼兒發展的最現實、最核心的依據就是幼兒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因此,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是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 常規教育現狀分析
目前大部分還是是獨生子女,他們生活條件優越,家長捧著怕摔了,含著怕化了。因此,現在很多孩子大多自私自利、任性、自我意識過強、獨立能力差等問題。而研究證明,3----6歲兒童在生理、心理方面發展不成熟,經驗能力不足,他們在幼兒園的生活質量與生存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園內教養工作、常規教育的綜合質量,尤其是班級保教人員的護理和引導水平。而一個班的常規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但是常規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束縛幼兒和教師的行為,而是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互動中和諧協調,營造安寧、有序、溫馨的生活氛圍。
二、 幼兒教師所面臨的常規教育
常規就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規則,人生活在社會中,需要遵循一些規則,學習與人共處。然而現行的后現代教育環境下,引導我們去反思傳統的管理行為與幼兒主體發展的存在問題。教師通常用說教的方式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指導,并且以限制性的常規居多,如:“不許大聲說話”、“不許亂推亂擠”、“小凳子要坐好”、“小手放背后”等。這就提醒我們要重新審視常規教育,既要跳出傳統的誤區,擺脫原來強制的整齊劃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動邏輯。而是要在執行科學、合理的常規教育中做有心人、細心人和有恒心的人。將常規當作教育資源,發揮它應有的效能,這樣才能切實可行的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 常規教育何時開始
英國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說:“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而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人格教育端賴6歲以前之培養。”這充分說明了幼兒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要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必須從常規教育開始。幼兒園是孩子走上社會的第一步,幼兒在幼兒園良好習慣的養成在他們的一生中至關重要。正所謂:“少年若天成,習慣如自然。”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
四、 常規教育的策略
1. 首先,教師要明確方向,指定規則
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所以教師必須制定出明確的規范,“人人自由則無自由”,因此,必要的常規對按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午睡時告訴幼兒做到:①輕聲走進午睡室;②臨睡及起床時,保持安靜;③在固定的地方脫衣服、穿衣服等,通過一系列常規規范幼兒行為,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發展自理、自律能力,學習協調與他人關系的技能,形成群體意識。然而,實施時由于家庭教育,幼兒本身的差異性,和孩子的破壞行為,必要時也可加以小小的懲戒,反復建立規則意識,再強化動作,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2. 樹立榜樣,培養自信心,從他律轉為自律
榜樣的作用有兩種,就是激勵和示范。由于幼兒具有思維形象具體,好模仿的特點。在榜樣的影響下,孩子慢慢就會樹立起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難。如:可以班級里設立“組長“職務,情能力強的幼兒擔任,并分工明確,有的檢查桌椅擺放整齊情況;有的檢查午睡起床時,疊被子情況;有的檢查飯前便后洗手情況等,充分發揮榜樣作用。
3. 優化環境,實現環境教育化
由于幼兒年齡的特殊性,幼兒園環境設置方面要突顯幼兒身心發展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環境的細節,又應適合全面發展教育的需要。環境教育與常規教師是緊密聯系的,幼兒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包含許多環境教育內容。如:在活動區里張貼一定的標志,在盥洗室里張貼正確洗手的步驟圖和及時關好水龍頭的標志等。這樣我們就創設了一種常規教育環境,有效的利用標記成為隱性教育。
4.家長是最好的老師,做到家園一致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著教師無法替代的作用。在幼兒園,孩子們能形成不挑食,準時睡覺的好習慣。可是,孩子在幼兒園的好習慣到了家里似乎就忘得一干二凈了。因此,家長的配合非常重要。有些家長也制定一些規則,但由于家人步調不一直,規定往往難以執行,而這些規則一旦破例,便會前功盡棄,良好的習慣再也難以形成了。因此,教師要做到有效的家園溝通,如:我們經常離開利用家園聯系冊、電話、家訪、家長會等多種渠道,向家長宣傳常規教育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并能延續幼兒園的某些常規制度。
5.常規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常規教育中,教師也應多從正面引導幼兒,樹立幼兒的自信心,對孩子正確良好的行為及時鼓勵和肯定,給幼兒提出明確的要求,告訴幼兒應該怎么做,切忌用太多的“不”字,如:小朋友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等。
另外,孩子做事缺乏堅持性與其年齡有關,幼兒期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也不易長時間集中在某一對象上,往往是虎頭蛇尾,開始時干勁十足,到后來不了了之。因此,常規教育也要堅持,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其實,班級常規難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時松時緊。應該做到要求實效,以堅持原則而實施,堅持、堅持、再堅持,這樣才會成功。
英國杰出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努力求得好習慣。”從長遠看,常規教育是培養遵紀守法公民的基礎課,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慣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漸進中慢慢形成,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這有賴于我們教師、幼兒園、家庭乃至全社會共同支撐、延續的原則,這樣就一定能讓我們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實施與策略】相關文章:
• 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之我見
• 建構主義背景下幼兒園音樂教學策略探析
• 幼兒園教學溝通交往缺失及補救
• 淺談幼兒園健康教育
• 淺談幼兒園美術教學
• 論加強幼兒園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 兒歌彈唱在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的現狀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愛之真諦
• 當代幼兒園家園交流的方式
• 幼兒園雙語教學文獻綜述
• 幼兒園新手教師培訓之見
• 家園共育 促幼兒園內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