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幼兒期正處于學習使用語言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幼兒的語言發展十分迅速,詞匯量日益增加,通過發展,孩子可以簡單、連貫地敘述見聞、表達思想。現代理論告訴我們:語言發育是智力發育的基礎。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應該以言語教育為手段,以一日生活為途徑,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和機會,靈活、隨機地引導幼兒的語言活動。使他們樂意運用語言進行交往,幫助他們積累和提高運用語言的技能,培養幼兒初步的聽說能力以及交往技能,進而使幼兒在品德和思維等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
一、在幼兒生活中提取教學內容
《綱要》上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與視野;”因此,幼兒園教育應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把各種教育內容與幼兒現實的生活聯系起來,把教育活動同幼兒現實結合起來。
幼兒園的孩子正處于從伊呀學語到規范用語的過渡期,這一時期,語言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我們使用的語言教材選材于生活,但從生活到教材是一個“由繁到簡,提煉生活”的過程,它透過復雜的生活現象,展現了清晰、簡約的文字與圖片。而幼兒獲得的語言知識只有回到感性的、生動的、豐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滿足他們在語言、情感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教師在啟發幼兒留意生活,引導幼兒關注生活,尊重幼兒的生活經歷和獨特體驗的同時,必須擺脫對固定教材的依賴,以教材為依托,由師生共同整合生活資源,尋找到教材的語言內容與幼兒的生活世界的結合點來進行語言訓練,拓展訓練渠道。陳鶴琴的“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理論提醒我們要注意幼兒的生活,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挖掘教材。當教師將視角從書本教材轉向生活教材時,發現幼兒的生活是多么有趣而豐富,他們對身邊的事物有說不完的話題,有解不完的問題,也有他們各種朦朦朧朧的感悟。幼兒的學習是跟他的生活緊密相連的,他們的經驗來自于他們的生活,生活化、兒童化的
兒歌使幼兒覺得親切,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
兒歌《餅干圓圓》:餅干圓圓,像個太陽,啊嗚一口,變成小船,啊嗚一口,小船沒了。貼近幼兒生活,易于他們接受,幼兒非常喜歡,又適合孩子進行想象仿編。小班 “我的家”“扮演爸爸、媽媽”“玩具展覽”;中班 “能干的手”“有趣的書”。大班 “生活中的數字現象”“錢幣”等。這些來自于幼兒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內容都是孩子相當熟悉的,通過老師的合理組織和引導,能讓幼兒在回憶相關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綜合處理有關信息,加以整理組織成較規范的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同時又引導兒童對自身及日常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概括和交流。當然教師也可選擇幼兒可以理解的社會信息為教育內容。如:“天氣預報”“交通規則”“新聞播報”等能讓幼兒感到新奇的內容,由于新奇,孩子們極愿表達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也常常為之引發熱烈的討論,甚至爭論。這類語言活動不僅能使兒童的語言得到發展,也使其社會性情感得到完善。
二、 語言教學要服務于幼兒生活
(一)生活經驗的梳理
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應該是基于幼兒的已有經驗,否則,就是空中樓閣,缺乏可行性,離開孩子的距離太過于遙遠,所以,語言教學活動應該給予孩子運用生活經驗互相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滿足對孩子已有生活經驗的梳理。
如《我愛我的身體》活動在設計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討論自己的身體有什么本領,他們有很多話語要說,因為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生活的再現,也讓他們充分感受了身體的本領大,有了這一層情感,就能夠更好地激發他們愛護自己身體的愿望。由于每個個體對生活的再現和已經積累的內容都不一樣,有了這樣一個討論的空間,孩子們的已有生活經驗就會有一個碰撞和共享。
(二)滲透日常生活教育
剛入園的孩子對大人特別依戀,大人對孩子也特別的寵愛,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是由大人抱著進幼兒園的,教師對幼兒進行相關的教育有時顯然沒有起多大的作用,因為還是有很多孩子不愿意自己走進教室,這時,采用兒歌教學,收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如,我在晨間談話的時候,給孩子們念了“小雞,跟著媽媽。走走走;小鴨,跟著媽媽。游游游;小兔,跟著媽媽。跳跳跳;小袋鼠,它要媽媽抱。羞羞羞!”通過兒歌的學習,鼓勵幼兒來園時,能夠自己走進教室,從而慢慢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接下來的幾天,自己走進來的孩子的人數明顯增多了。
在吃飯的時候,有些幼兒會出現挑食的情況,還有的孩子吃得特別少,教師和大人怎么說也沒起多大的效果,這時,《吃飯咯》這首兒歌就充分發揮了作用,每當開放的時候,孩子們都會說“吃飯咯,吃飯咯,大家吃飯咯。一大口,一大口,飯菜吃完咯。你高啦,我高啦,大家長高啦。”他們會說得特別高興,飯菜也會吃得特別香。我和孩子一起把生活情節中的內容也嘗試放進兒歌里,如:漱口、洗手等一些常規的生活行為,孩子們能在做這些事情的同時,一邊念相應的兒歌,使兒歌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不僅孩子們輕松的學習了兒歌,還養成了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一舉兩得。充分體現了語言教育活動的價值。
三、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多聽、多說
培養幼兒注意地傾聽,這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讓幼兒多聽,是為了發展傾聽和區別周圍聲響的能力,發展幼兒聽覺器官,加強對語言的聲音結構分析。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認真聽不打斷別人的話,這也是文明習慣的一種表現。給幼兒積極創設聽的環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給幼兒聽錄音故事、聽別人講故事;邀請幼兒談話,互相傾聽并交談;帶領幼兒聽多種聲音:樂器的聲音、動物的聲音……讓幼兒聽后模仿,想象,并講出他們聽到的聲音好像在說什么。我經常利用餐前的時間,講一些故事給幼兒聽,例如:《食物有營養》《牛奶將軍》《我不挑食了》……既教育幼兒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幼兒認真傾聽的習慣。我還利用飯后散步的時間,讓幼兒聽一些篇幅短小但語言凝練的《伊索寓言》教育幼兒做人的道理;讓幼兒聽有趣的兒歌,做一做游戲;讓幼兒猜一猜謎語,因為幼兒都會與同伴叫勁,都想猜出謎語,因此每個幼兒都非常認真聽謎面。給幼兒睡前聽一個有意義的故事當然也是少不了的。《寶寶睡前故事》《365夜故事》《安徒生童話精選集》等故事經常出現在我們班的寢室里,這樣一來,幼兒不但能夠較快的安然入睡,良好的傾聽習慣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例如:早上,幼兒陸陸續續的來園,我便抓住這個時機,與幼兒進行交談:你今天真漂亮,這件衣服在哪里買的?為什么你今天拿紅牌?昨天晚上,媽媽煮了什么好吃的給你吃?星期天,爸爸帶你去哪里玩?昨天晚上,你在家里干什么等?為了引導幼兒學習和同伴問候的各種方法,讓幼兒愿意說,我還和配班老師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來進行問候,我們學會了“老師你早”“見到你真高興”“老師好”等打招呼的方法。對于內向不愿開口的孩子,我會鼓勵他:“如果下次你能說‘老師早’我會非常高興的”,如果是能力強的寶寶,我會這樣對他說“明天,你能不能用一句好聽的話與老師、同伴打招呼呢?”就在學問候這件事情上,我相信會給孩子們有所幫助的,因為,他們了解了同一個意思的話可以用許多種不同的句子來表達,這對他們以后語感的提高是有促進的。例如:在游戲中,我經常扮演各種角色,加入游戲,適時的與幼兒進行交談。角色游戲——《醫院》中,我扮演病人,給“醫生”看病,自然而然的與“醫生”交談:應該怎樣保護牙齒?建構游戲——《橋》中,我扮演警察,與幼兒一起搭建橋,一起討論:如何維護交通秩序,讓車子能在大橋上通暢的行駛。例如:離園時,我也不忘與幼兒進行交談:今天,你學了什么本領?你家住哪里,猜一猜,今天誰會來接你?為什么我們不能亂買零食吃?……幼兒年齡小,發音不準確,我們教師和家長應及時糾正、練習,幼兒就能掌握得快,說得好。幼兒經常講出不合乎語言結構的句子,我們教師也應及時給予糾正,讓幼兒不僅會說,而且說得好。在這樣一種平等的關系中,幼兒有話敢說,在交流中也找到了樂趣。在互動交流中教師是支持者也是平等的交流者。與幼兒交往,重要的是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與同伴交流,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在必要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給他們運用語言交流的自信。
【幼兒園語言教學生活化之我見】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教師的儀表形象與建構
• 淺談如何做好幼兒園的后勤管理工作
• 淺談幼兒園的趣味數學
• “群眾熱情”推動幼兒園快速發展
• 怎樣指導幼兒園做好親子教育活動
• 探析幼教中手工制作教學的可行性
• 鄉鎮中心幼兒園保育工作的小調查
• 以《綱要》理念嘗試創設幼兒園環境
• 幼兒園生活教育中的品格教育
• 幼兒教育如何提升孩子口語表達力
• 探索幼兒園素質教育新模式
• 幼兒園小班美術教學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