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國民辦幼兒園的規模一起成長起來的,還有安全事故頻發、收費高、教學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 劉梅(化名)1989年進入幼兒教育領域,2000年從公辦幼兒園出來,到民辦幼兒園做園長,先后服務過5家民辦幼兒園。
如今,談起自己20多年的從業經歷,劉梅卻告訴《?t望東方周刊》:“很少體會到快樂和欣慰,總是充滿失望和無奈,甚至淚水。”
如果說中小學教育屬于基礎教育,那么學前教育就是基礎中的基礎。但學前教育卻一直是中國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財政投入少、入學率低、師資缺口大、缺乏統一的質量評價標準。
尤其是2008年前后,幼兒園入園難問題集中爆發。每年到開學季,家長們在幼兒園門前通宵排隊的場景都會在各地上演,一些質量較好的民辦幼兒園需要提前一年甚至更久預約。
正是這種巨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民辦幼兒園的迅速發展。
然而,如劉梅這樣的業內人士,卻在擔憂,跟中國民辦幼兒園的規模一起成長起來的,還有安全事故頻發、收費高、教學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該如何解決?
急速擴張
“在幼兒教育領域,上世紀90年代是‘國退民進’的十年。”華東師范大學ESEC兒童語言研究中心主任周兢告訴《?t望東方周刊》。
當時恰逢國家剛剛開始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幼兒園也向市場開放。在改革大潮中,大批的國有企業辦園、事業單位辦園被砍掉或賣給了民營資本。
“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把賣幼兒園作為其辦公經費的來源。”周兢透露。
上海市教育學會幼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何幼華在接受《?t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整個90年代,上海市關掉了一大批公辦幼兒園。
這里面有企業改制分離的原因,也有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
她介紹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上海市幼兒園的入園人數開始下降,到2002年時,全市在園兒童數量只有23.4萬,而1987年時全市有在園兒童49.6萬,15年間減少了26.2萬,下降了52.8%。
“所以,跟全國其他地方一樣,當時上海市關停了很多單位辦園、教育部門辦的小園和家點班。”何幼華表示。
那是中國民辦幼兒園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幼兒教育領域許多大品牌都是創立于那一時期。
“但作為一個行業,當時整個民辦幼兒園市場還遠未形成體系,而公辦園系統卻在不斷萎縮。因此,很快就爆發了大規模的入園難問題。”周兢直言。
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虞永平告訴《?t望東方周刊》,2009年,全國3~6歲幼兒入園率僅為50.9%,“也就是說,當時有接近一半的孩子面臨著無學可上的局面。”
問題爆發后,教育部從2010年開始推動學前教育3年行動計劃,以縣為單位編制學前教育發展的路線圖。
而民辦幼兒教育也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推動下,開始了新一輪擴張。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磊提供給《?t望東方周刊》的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16.27萬所各級各類民辦學校中,民辦幼兒園的數量是14.64萬,占民辦學校總數的比例達到90%;2015年全國新增的1.38萬所幼兒園中,民辦幼兒園占7094所,占比超過51%。
教育部公開數據也表明:2005年,全國共有民辦幼兒園6.88萬所,在園兒童668.09萬人;到2015年,全國14.64萬所民辦幼兒園中,在園兒童的數量達到了2302.44萬人。十年間分別增加了7.76萬所和1634.35萬人,增長率分別達到113%和245%。
師資跟不上
與此同時,民辦幼兒園迅速擴張所帶來的師資和管理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管理和師資跟不上,是近年幼兒園安全事故、幼兒教師虐待兒童案件時有發生的重要原因。”劉梅認為。
如果按照幼兒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10:1的生師比計算,2015年全國民辦幼兒園177.06萬人的新增在園兒童,至少需要增加17.7萬名幼兒教師。但教育部《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指出,2015年全國(包括公立)幼兒園園長和教師的數量比上年增加了22.28萬人。
“增加的這部分教師,大部分還是補充進了幼兒園的公辦系統。”一位要求匿名的專家稱。
在他看來,目前整個幼兒教育系統都存在很大的師資缺口,民辦幼兒園的缺口更大。
以學前教育發達的上海市為例。上海市教委提供給《?t望東方周刊》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市在園兒童的數量是53.59萬,全市共有幼兒專任教師3.66人,師生比為1:14.6;其中562所民辦幼兒園共有在園兒童16.83萬人,民辦幼兒教師1.03萬人,師生比為1:16.3。
英國學前教育聯盟主席Neil Leitch在接受《?t望東方周刊》采訪時介紹說,在英國,一個幼兒教師最多可以同時照看13個3~6歲的兒童,即生師比為13:1,通常情況下為8:1。
照此計算,即便是上海市,其幼兒園師資也存在著超過3萬人的缺口量,其中民辦幼兒園系統師資缺口超過1.07萬。
更重要的是,民辦幼兒園的師資水平整體偏低。
“民?k幼兒園中,很多老師是幼師畢業,相當于是中專文化程度。而且大部分幼師學校的生源質量很差,許多都是考不上高中,傳統教育系統‘淘汰’下來的學生。”前述專家指出。
而何幼華介紹說,上海市公辦幼兒園有事業編制的教師中,60%以上具有大學本科的學歷水平,最基本的也是大專文化水平。全國的情況也大體如此。
但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民辦幼兒教育系統對優質師資的吸引力完全無法與公辦系統相抗衡。
劉梅也承認,教師整體水平不高,流動性大幾乎是所有民辦幼兒園都面臨的難題。
用國外教育理念忽悠家長 劉梅觀察到,近年來,一些民辦幼兒園只顧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盲目引進一些所謂的國外教育理念忽悠家長。
比如,目前業內流行的蒙式教育法原本是由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為解決智障兒童的教育問題而創立的一套教育方法論,但國內大批民辦幼兒園盲目將其引進,并作為招攬生源的噱頭大肆宣傳。
“真正把這套教育法弄明白,并結合自己幼兒園的實際進行消化吸收的很少。”劉梅告訴本刊記者。
她曾經在一家運用蒙式教育法的幼兒園看到,教師強制要求小朋友們不說話,一個個安靜地背著手在轉圈走路。
“別人做這項活動針對的是聾啞兒童,現在你面對的是一群發育正常的孩子,怎么能不讓講話呢。這種教育方法的盲目使用,很可能會阻礙兒童天性的釋放和社交能力的發展。要耽誤多少孩子的成長啊!”提及此事,劉梅非常氣憤。
前述要求匿名的業內專家向《?t望東方周刊》坦言,目前中國的幼兒教育領域確實存在教育用書混亂、教育理念繁雜、教育目標不清晰、導向不明的問題,而在民辦幼兒園中,這一現象更為嚴重。
虞永平也指出,在社會上盲目引進并夸大宣傳一些所謂的“國際品牌”并非孤例。
他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兒童家長對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引發的。“而這種盲目迷信則是其將物質生活中的消費思維遷移到了教育領域,認為凡是國外的都是優秀的。”
同時,由于信息不對稱,家長對各種專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知之甚少。因此,民辦幼兒教育的舉辦者往往以洋品牌、洋理論為餌,騙取家長的信任。
“但其實對于幼兒教育來說,適宜性和有效性才是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理論和方法要適合本地區、本園所甚至每一個孩子的自身情況。”虞永平強調。
但前述專家卻認為,這與中國目前的幼兒教育課程體系不無關系。
在虞永平看來,3~6歲兒童所處的認知發展階段決定了幼兒教育無法像中小學教育那樣,將要學習的知識和內容通過符號化、文字化的東西反映出來,所以幼兒教育沒有統一嚴格的課程標準。
據前述專家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教育部有部編教材和教師指導用書,雖然當時并未強制要求全國統一采用,但大家認可教育部的權威性,大多會主動采用。
但之后統一的參考教材和指導用書被取消。2012年10月,教育部通過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了幼兒園階段的兒童發展目標。然后由各地根據各自的實際,編制課程標準。
“這個課程的內容本來是應該更開放,更靈活。比如農村的孩子可以教他認識身邊的植物,北方的孩子可以要求其感知、認識雪。”虞永平說。
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幼兒園教師課程組織能力相對較弱,教育主管部門的教研指導力量又跟不上,就導致了一些幼兒園對此無所適從,只能購買商業教材,并原封不動地加以教學。
“整個課程體系也就因此亂了。”前述專家稱。
不出安全事故,就沒有監管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目前的民辦學前教育行業,既無法很好地實現行業自律,也缺乏有效的外部監管。
周兢認為,民辦幼兒園之所以亂象叢生,是因為國家在幼兒園的管理上,缺乏一個質量評價標準。
按照目前的管理體制,雖然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都設有專門的學前教育管理部門,但民辦幼兒園的管理又會涉及到民辦教育管理部門,對師資的管理歸口專門的教師司,玩、教具的管理又歸屬教育裝備管理部門,課程和教材同樣有自己的管理部門。同時,如果是營利性幼兒園,又會涉及到工商和稅務部門。
前述匿名專家還透露,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教育主管部門對民辦幼兒園的監管還屬于安全事故指向,即只要幼兒園不出安全事故,就沒有監管。
“但事實上,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在辦園質量上政府都應該管起來。畢竟,幼兒園雖然是私人的,但孩子是國家的,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同樣關系著國家的未來。”虞永平說。
英國政府對于其民辦幼兒教育機構的監管措施或許可為借鑒。
據Neil Leitch介紹,目前英國有2.7萬個幼兒教育和看護?F體,其中國家出資創辦的機構僅占5%~8%,其余均為個人或者志愿組織創辦的私立機構。
但政府有專門的學前教育管理部門,負責定期對幼兒教育和看護機構進行提前24小時通知的突擊檢查。這項檢查既會考察機構對于幼兒發展大綱的執行情況,也會對兒童及家長進行回訪,甚至會跟蹤了解兒童在機構中的發展情況。
然后,管理部門對各機構作出優秀、良好、需要改進、不好4個級別的評級。如果機構能夠在評級中獲得優秀,檢查次數就會大大減少,“一般是減少到每年4次。”Neil Leitch表示。
但如果機構在檢查中表現較差,管理部門就會增加檢查次數,縮短檢查周期,直至機構改進自己的教學質量。如果一個機構連續兩次被評為最差的“不好”級別,就會被政府取締辦園資格。
“當然,如果政府接到兒童家長的投訴或者機構發生了安全事故,政府也會進行檢查。”Neil Leitch補充道。
建立質量標準刻不容緩
但是在中國,對于幼兒園辦園質量的監管,目前政府方面還缺乏全國性的質量評價標準。
各地方是否有自己的質量評價體系,則完全在于地方政府對于發展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
周兢指出,一般教育發達地區都已經在探索建立幼兒園質量評價體系。
以上海市為例。據何幼華介紹,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入園低谷時期,上海市教委在促進學前教育質量提升方面做了許多工作。
如從1995年開始,上海市教委組織專家歷時3年編制出了第一版《上海市學前教育綱要》,為各個學前教育機構的課程編制、組織實施以及評價提供依據。
此后,上海市教委又先后出臺了《上海市學前教育課程指南》、《上海市幼兒園保教質量評價指南》、《上海市0~3歲嬰幼兒教養方案》等旨在提升幼兒園辦園質量的政策文件。同時,要求每一所幼兒園按照課程指南,拿出在本園的課程實施方案,推動政策的落實。
“最近教委還在組織修訂保教指南,希望將其與教育部的兒童學習發展指南相結合,形成一個整體的學前教育評價指南。即從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和幼兒發展水平兩個維度評價學前教育的發展程度。”何幼華解釋說。
此外,近年來,上海市教委還不斷開展幼兒園等級評估工作,即從幼兒園的管理水平、師資力量、課程研發能力、硬件設施建設水平等緯度,將優秀幼兒園分為示范園、一級園所和二級園所。
“目前,我們也將民辦幼兒園納入了管理范疇,辦園質量高的可以被評為3級園所。”何幼華說。
周兢認為,幼兒園的質量監管與評價的問題,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落后地區,都不應該回避,也不適宜分散,應該盡快建立全國統一、具有質量評價指向的標準。
而關于具體的評價緯度,虞永平認為,一套科學的學前教育質量評價標準至少應該包括結構標準、過程標準和結果標準,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核心是支持和促進幼兒發展的綜合系統的水平和質量。
即不僅要看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建設水平,更要關注其管理是否科學民主,教學中是否能夠為孩子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去行動。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還有不少幼兒園還是以教師講為主。但事實是,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講得越多,越是在剝奪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機會。”虞永平認為。
因此,國家應該建立一個學前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告訴幼兒教育舉辦者:真正好的學前教育是要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讓他們自己去感知,從而獲得經驗。
“盡管我們的學前教育已經走出了低谷,但目前仍然是所有教育環節中最薄弱的。我們還是要再多給它一點時間。”周兢說。
【民辦幼兒園:叢生與亂象】相關文章:
• 幼兒園園本教研有效策略探究
• 幼兒園環境創設誤區與解決策略
• 高職學前教育英語學習研究
• 信息技術環境下幼兒園美術教學初探
• 游戲化學前教育論文
• 讓幼兒園課程節奏舒緩
• 幼兒園的孩子怎么看待漢字?
• 現在創業吸金幼兒園
• 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 幼兒園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 打造優質團隊全面推動幼兒園健康發展
• 幼兒園的快樂進餐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