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遇到過送孩子去幼兒園時的艱難:大哭不止,抓住親人不放,拒絕分開,很難把他送進幼兒園……那這些情況是孩子出問題了么? 安安3歲了,是個乖順可愛的小姑娘。可最近才上幼兒園的安安卻變了個人,讓爸爸媽媽很著急。從小因為父母工作忙,安安出生4個月就住在了爺爺奶奶家,父母每周來看她三次。安安有點內向,平時在小區里跟小朋友一起玩得比較少,大部分時候她都是靜靜地待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2歲半時因為媽媽覺得爺爺奶奶平時太寵她了,就接她回到了父母身邊。半年后,安安迎來了自己的幼兒園生活。可沒想到,安安卻很難適應這種變化。每天早晨,媽媽叫她起床,她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問:“媽媽,今天我會去幼兒園嗎?”如果媽媽告訴她會去幼兒園,她就不肯起床,每天從起床到出門就像是“一場戰爭”,被媽媽連拖帶拽地拉出家門,到了幼兒園門口也死活不進去,使勁哭,拉著媽媽的手不松開,老師強行把她抱進教室,她便坐在那里大哭,老師安慰她,她哭得更厲害,只說:“我要媽媽,我要回家,媽媽不要我啦"。在幼兒園里也不吃飯,不睡午覺,晚上回家更是一定要媽媽陪著才能睡,有時還會做噩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快半年時間,幼兒園也只能斷斷續續地上,每天送園猶如一場戰斗。
安安的父母為此很是苦惱: 我的孩子是怎么了?對她來說幼兒園真的那么可怕嗎?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她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呢?
這可能是分離性焦慮
當孩子出生以后,一直與照料他/她的人一起生活。初入幼兒園,有些幼兒初次與依戀對象(通常是父母、祖父母)分離,對環境、老師及幼兒園的生活感到陌生,會有一個不適應的階段,表現出當他們和所依戀的人離別時會出現某種程度的焦慮、不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熟悉環境后這種焦慮可以自行緩解,這是正常兒童分離焦慮的反應。這種“分離性焦慮”每個孩子幾乎都會有,只是程度不同。可是當幼兒的這種恐懼持續時間超過4周,并且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和學習,就要考慮分離性焦慮障礙。
兒童分離性焦慮障礙是指兒童與親人,尤其是父母離別時產生的嚴重焦慮反應。幼兒常表現為與主要依戀對象(通常是母親)分離時,大哭不止,抓住親人不放,拒絕分開,一旦分離后家人很難把他送進幼兒園,在幼兒園里會靜坐少語,不與其他孩子交流,拒絕吃飯,甚至嘔吐,嚴重者哭鬧一整天。這種狀態持續時間較長,超過一般幼兒初上幼兒園的適應時間,影響其日常生活和學習發展。有些孩子甚至會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軀體癥狀。分離性焦慮障礙的患病率約占一般兒童人口的3.5%~5.1%,在青春期及少年中為0.7%~4.1%。性別上,女童較男童明顯多,約為3:1。
為什么會出現分離性焦慮?
生物學研究發現,有遺傳史者占12%,父母有焦慮特質,則幼兒更會容易發生。與依戀對象分離是引起分離性焦慮的直接原因。分離性焦慮常和生活事件有關,如上幼兒園、上小學、轉學、搬家等;也與家庭矛盾沖突、父母生病、離異等有關。如果父母平日對孩子疏于照顧、情感沒有獲得滿足、家庭戰事不斷,孩子就會有不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面對分離,就會感到害怕、悲觀,對環境的變動也較難適應。分離性焦慮幼兒大多性格內向、害羞、膽小,獨立生活能力差,難以適應新環境。
如何應對分離性焦慮?
(1)激發孩子對幼兒園的興趣
當孩子要上幼兒園時,家長需要提前告訴孩子,幫助孩子熟悉幼兒園,讓他對幼兒園生活有所期待。
首先,家長可以告訴孩子: 你長大了, 上幼兒園了,我們真開心。讓孩子知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高興,為自己而自豪。
其次,家長可以提前帶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環境,觀看幼兒園的活動,告訴他,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各種玩具,還學到很多新本領,講一些幼兒園的趣事,引導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向往,產生興趣。
同時,帶領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交往,豐富孩子的人際交往體驗,為過集體生活作準備。還要注意鼓勵孩子大膽表達心中的想法,避免因語言障礙表述困難影響入園后的生活。
(2)面?Ψ擲朧保?要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期
與孩子分離時,告訴孩子:“放學時,媽媽一定會來接你的”,讓孩子感到媽媽并沒有扔下他不管。如果孩子無法與父母分離,家長可與老師協作,但要態度堅定地離開。同時給孩子肯定和鼓勵。告訴孩子“今天老師說你進步了,真棒” “你真厲害,獎勵五角星了”, 以積極的語言鼓勵孩子正確的行為。
對于一些過分依賴、任性的孩子,常常會以哭鬧的方式來引起家人的注意,家長可以采取不予理會、不予注意的方法,孩子的這種哭鬧行為不會被強化,慢慢地就會漸趨減弱直到消失。如果孩子的焦慮表現較為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活,建議到專業機構就診。
(3)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去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服、吃飯、上廁所,讓他們學會收拾自己的物品,整理玩具等。當孩子自理時碰到困難,父母有時怕麻煩,往往會直接代替孩子去做了,這就剝奪了孩子學著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導致他對自己做事漸漸失去了興趣。只有培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入園后才會減少新環境帶來的困難,使孩子更快地適應新生活。
(4)調整父母自身的焦慮情緒
父母的焦慮情緒和態度對孩子有暗示作用,因此父母需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離開家長哭鬧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責備,避免使用消極性的言語去批評孩子,或者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避免對孩子說“再不聽話把你送到幼兒園里去了”之類的恐嚇言語,這樣會使孩子覺得去幼兒園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父母也需要減少因不放心孩子而產生的焦慮。
【初入幼兒園的苦惱】相關文章:
• 幼兒園小班班級管理策略
• 幼兒園兒童營養狀況調查
•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園音樂活動
• 如何高效提升幼兒園的學前教育
• 初探在幼兒園小班實施禮儀教育
• 幼兒教育中高質量“親子任務”的措施
• 淺議構建興趣導向的幼兒園文化
• 幼兒園美術教學的新方法――“討論墻”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幼兒園教育利用社區資源的思考
• 幼兒園歸來,加餐有秘笈
• 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可走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