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舉起尚有余溫的電熨斗,讓受罰的七個幼兒排起隊,然后向紅撲撲的、泛著天真神情的小臉蛋上挨個燙過來……(綜合自新華社消息) 這一幕,不是恐怖驚悚電影的鏡頭,而摘自報紙對江蘇興化一例幼兒園事件的報道。
事發之后,很多興化市民表示憤慨,“那么小的孩子本來就是調皮搗蛋的,否則就不正常,因為這個就要燙孩子?”“一個普通人也不忍連燙七個孩子,何況她還是老師?”
一個幼兒園老師為何在那一刻,沖破內心常識與基本道德感的約束,做出如此殘忍的事?
并且,這不是個例:青島一個5歲男孩因沒喝光牛奶,臉部被老師的火鉤燙傷;北京5歲女童稱被老師打傷,法院認定幼兒園擔責……北京、長沙等地一些幼兒園,因此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向家長提供兒童在園情況的網絡視頻。從何時起,我們防老師如防狼?
幼兒園教師的行為越是激越、不合常理,是否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她們越承擔著錯綜復雜、無法排解的心理壓力?
她們的壓力,可能來自80后的身份。如一些社會學家分析,80后是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有激情,有活力,有個性,但遇到的挫折打擊少之又少,走上教師崗位后,難以短時間適應角色轉變,可能還存在“惟我獨尊”的優越感,處理一些學生之間的突發問題時,容易給學生造成心理生理上的傷害。
她們的壓力,可能來自女性的身份。女性不僅在社會、家庭中承載了很多責任,而且內心更敏感,受暗示性更強,情緒變化更大,容易在諸多壓力中失衡,把生活中的挫敗感帶入工作,這也是得到心理臨床證實的。
她們的壓力,也可能來自社會問題的投射。例如,曾有一位幼兒教師,竟因兩個孩子鬧糾紛,弄出抑郁癥。只因那兩個孩子的父親,都是市里有頭有臉、和幼兒園園長“打過招呼”的領導。當這兩個孩子鬧矛盾打架時,也許是老師將自己對社會不正之風的反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沒去拉架,聽之任之,結果被孩子家長知道,鬧出軒然大波。
她們的壓力,還可能來自普通家長對孩子的“零距離”關注。現在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受到六對一的保護,六個家長中有一位對老師的做法有疑慮,就會造成緊張的關系。從教育的長遠角度看,家長要明確送孩子到幼兒園的目的。把孩子放到集體環境中,讓其學會規則,明白如何進行社會交往。在這種交往中,孩子獲得多種體驗,酸甜苦辣都是成長所需要的營養。
教書育人的老師,卻扮演了傷害者的角色,除了以上分析的心理因素外,只能說明職業素養不足。正如事發之后,各級管理部門分析的“幼兒傷害事故頻發,凸顯當前合格的幼兒教師嚴重不足。”興化市1600多名幼兒教師中,獲得任職資格的只有約40%。
而排除體制、監管上的不足,從個體角度來說,對于這場事件中的每個角色,其實都有許多可以采取的措施―――
*呼吁社會建立排解機制。在西方發達國家,人們有壓力時,可以輕易地尋求到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可以求助于繁密的社區服務機構,在對方中立、理解、理智的傾聽中,紓解心結。而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雖然發展趨向穩定,但目前新的排解機制還不完善,這就需要有關部門積極建構。
具體到幼兒園來說,領導們關注的是效益,是怎么招生,很少會把眼光放到老師的心理健康上來。其實,適時的輪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就可以有效緩解老師的壓力。
*老師自我道德感的維護。因為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影響,在老師眼里,孩子自然也不再是活潑潑的、期待個性化教育的人,而是有待規范化的商品,是影響到老師教學績效的麻煩制造者,是影響到老師向家長(消費者)交差的障礙。缺少愛與思考的教育,對教育者、被教育者來說,都是一場悲劇。
*對受傷兒童給予呵護。首先是屏蔽外界的干擾,例如媒體減少關注度。其次是修復孩子受傷的安全感,讓孩子暫時盡可能地留在家里,由親人照料;向孩子澄清在整個事件中,他(她)是無辜的;盡力回答孩子由此事引發的疑惑。再次,給予孩子心理援助,包括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經歷、感受,觀察其反應程度;支持孩子展現、宣泄真實反應,允許哭鬧;多帶孩子玩游戲;如果孩子的心理問題持續較久,就需要尋求心理專家。
*對受傷兒童的家長給予指導。特別要讓家長意識到,他們對事件的反應、處理問題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孩子,保持情緒穩定、樂觀,才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還要讓家長意識到,此事件與老師當時的特殊狀況有關,是低概率的偶發事件,以此增加他們的信心。
【幼兒園暴力之后,怎么護心?】相關文章:
• 兒童視角的幼兒園管理微創意
• 英國幼兒園印象
• 創設幼兒園活動環境的三種方式
• 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成長途徑探究
•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析
• 有效開展幼兒園環境教育之我見
• 探究幼兒園早期閱讀教學策略
• 幼兒園籃球活動游戲化探究
• 幼兒學前教育階段的教學對策
• 幼兒園的敵人
• 幼兒園教學特點及教學方法創新
• 當前農村幼兒園鄉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