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好習慣的養成。”因此,對幼兒進行早期干預,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園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在幼兒園養成教育的實踐和探索中,做了如下嘗試:
一、創“芝蘭之室”,發揮環境的陶冶作用
孔子家語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后又有“孟母三遷”,足見環境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每個新學年初始,我們都會根據《綱要》要求,遵循“目的性、通用性和重要性相結合,可觀察、能介入、易兼顧”的原則,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將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養成教育目標作不同定位。然后,依據不同的教育目標創設公共與班級環境,并引導幼兒和家長積極參與環境的互動。圍繞各階段幼兒習慣養成目標,將家園共同收集的相關圖片布置在活動室的小主題墻或家園互動欄,通過隨時隨地的環境教育,廣泛影響幼兒的認知,指導幼兒的行為,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同時,我們也著力為每個幼兒打造溫馨細致、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小班幼兒初入園時因為缺乏集體生活經驗,適應幼兒園常規與環境都有一定的困難,我們積極動手動腦,創設了無聲的規則提示:地上貼的小腳印提醒大家上下樓梯和喝水洗手都要排隊;洗手臺前的洗手步驟圖告訴大家洗手的正確方法;午睡室里的實拍照片能教會大家怎樣疊衣服……無聲的常規提示減少了老師對幼兒的重復提示,減弱了幼兒的“任務壓力”,用一種溫柔、周到的方式,對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大班幼兒在集體生活中已具備一定的主動性,教師就要在幼兒理解、接受的基礎上建立規則,使幼兒自覺執行,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讓幼兒成為良好環境的創設者。
二、立“身正之師”,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
首先,教師和幼兒之間積極的感情互動,是建立良好常規的基礎。尤其在小班,幼兒初入園,年齡小、自理能力差,更需要用愛心和耐心去真誠關愛、慢慢引導。如剛開學時吃飯時有的幼兒不會用匙子,我們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緒不穩定的幼兒,要想辦法哄;有的幼兒大小便在身上,還要毫不介意地幫助他們換洗;天氣轉冷后很多幼兒不會脫褲子、提褲子,我們要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一個個脫,一個個提……當然教師的愛并不僅僅體現在生活照料方面,還應體現在深刻了解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和幼兒的教育規律上。通過無私的關愛和幫助,使幼兒得到心理安全和情感需要的雙重滿足。在形成良好的師幼關系、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礎后,我們再“從談感情開始說事情”,將我們的愛與耐心教育、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就能更加科學地管理幼兒,靈活、有效地對幼兒進行教育,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其次,善用情境教育。幼兒的思維有直覺、具象的特點,因而具體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如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兒身體健康的活動,但幼兒活潑好動,常發生追跑現象。雖常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們就創設了“學小花貓走路”的情境,繼而又引導幼兒模仿小蝸牛、小烏龜等小動物走路,使散步變成了游戲,在孩子們眼里,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這就將“老師讓我散步,不能跑”的被動行動轉化為“我是小動物,要慢慢走”的自愿活動,既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又收到了管而不僵、活而不亂的效果。
再次,重視生活體驗。對于幼兒來說,與空洞的說教相比,他們對事物的理解更多需要從已有經驗中獲得啟發。如大班幼兒洗手后經常不擦干,隨便甩干。針對這個問題,老師利用前段時間自己在洗手間滑倒的經歷向幼兒表達了“水把地板弄濕容易摔倒受傷”的擔憂,因為見過摔傷的老師,也知道“摔跤會很疼”,幼兒就注意要做到擦干雙手,相互之間也會提醒“擦干手,別把地板弄濕了!”由此可見,將幼兒的自身體驗融入到常規教育,更利于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也便于幼兒理解并自覺遵守。
三、作“珠璧之合”,發揮家庭的促進作用
陳鶴琴先生曾指出“良好習慣之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重要的責任。”因此,讓家長成為幼兒養成教育的參與者、示范者和監督者,讓幼兒在家庭、幼兒園中遵守同樣的標準、完成一致的要求、達成統一的目標――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園養成教育的根本目的。
因為現在幼兒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加之“三代同堂”的家庭非常普遍,很多長輩對孩子嬌生慣養,有的父母也只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而輕視了其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為了使對幼兒的養成教育不流于形式,克服幼兒在幼兒園習慣好、回家又是老樣子的問題,我們積極聯系家長,建立多渠道的合作模式,以達到“珠聯璧合”的教育效果。
首先,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轉變觀念,形成和諧統一的家園教育氛圍;其次,在家長園地、班級博客中推出“養成教育”專欄,提出階段性的培養目標,多向家長推薦“養成教育”的好點子、好方法;再次,做好定期與隨機的家園溝通,交流幼兒在園、在家情況,肯定進步、鼓勵良性發展,也便于發現問題盡早發現及時改進。
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無法在朝夕之間形成,它是一個不斷接觸、鞏固、提高、再鞏固的過程。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持之以恒、堅定不懈、反復強化,運用多種方法、多種形式,生動活潑地對幼兒進行細致地教育與默默地熏陶,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習慣,為他們的人生開一個好頭。
【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幼兒園養成教育有效】相關文章:
• 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創新
• 如何在幼兒園開展早期閱讀
• 淺析精細化幼兒園管理
• 新時期幼兒園工作之我見
• 關于通識性知識幼兒教師論文
• 科學探索活動資源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
• 幼兒園幫扶工作中的教育課題研究
• 論幼兒園課程審議
• 幼兒園民間體育游戲創新分析
• 淺談幼兒園班級管理
• 渭南市幼兒園財務管理現狀研究
• 私立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問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