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數學,我們想到最多的是概念、歸納、邏輯、判斷、推理,都認為它的教學應具有科學性,很少想到要讓數學教學也具有藝術性,讓孩子從中感受美、享受美。數學活動課“蘋果園”,讓筆者有了這樣的感悟:簡約、自然與美應是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追求。
一、活動剪影
小班數學教學活動“蘋果園”,是筆者在碟片中欣賞到的教學探討活動,觀后,筆者被活動的簡約、自然打動。讓我們再一起簡要回味下活動過程。
師:“蘋果園”的蘋果熟了,開起我們的小汽車,一起去參觀吧!看,蘋果園到了,地上掉了這么多蘋果,怎么辦呢?
幼:撿。
師:我撿了一個紅蘋果,你呢?
幼:我撿了綠的、我撿了黃的……
師:現在我有幾個蘋果呢,幫我數一數吧。(幼兒認真數。教師將蘋果夾在身上,并做了一棵樹的造型。)
師:我有五個蘋果,瞧,我變成什么了?
幼:一棵樹,蘋果樹。
師:你有幾個蘋果呢,你想變成蘋果樹嗎?(幼兒紛紛邊數邊夾,也投入了變蘋果樹的行列)。
師:(送蘋果)咦,這兒的漂亮房子是誰的家呢?
幼:肯定是蘋果寶寶的家。
師:紅蘋果我送你回家。(似乎是自言自語,幼兒自發地紛紛效仿)
師:(蘋果花杯交朋友)蘋果園里的叔叔阿姨還送了我們一個禮物呢,是什么呢?
師:我的花杯是黃的,你的呢?我的花杯有五個花瓣,你的呢?(幼兒投入地邊玩邊數)
師:花杯要和蘋果交朋友,怎么交呢?
幼:紅的和紅的、綠的和綠的……
師:這個想法真不錯,記好要一個花瓣一個蘋果喲。(邊說邊帶頭夾了起來,幼兒也忙著去找蘋果了,一邊夾一邊嘴里還說著:“一個花瓣一個蘋果”)……
二、活動色彩
(一)內容呈現自然,符合幼兒感知
這是一個小班上學期的數學活動,它利用蘋果具有的顏色(紅、黃、綠),蘋果園發生的現象(蘋果熟了就會掉)創設了一個蘋果園,設計了撿蘋果、送蘋果、花杯找朋友等幾個情節,讓幼兒分別進行了顏色感知,顏色分類、顏色對應等一系列活動,活動開展得自然、流暢,創設的情境符合幼兒的游戲心理。特別是活動中,幼兒個體與教師、伙伴進行了充分的互動,從而不僅加深了對幼兒園生活的喜愛,還初步形成了對自然、對社會的良好態度。
(二)目標脈絡清晰,有助幼兒接受
我們反對只注重目標而忽視過程的傾向,但沒有目標的教學活動卻是盲目的。數學活動“蘋果園”的主要目標是讓幼兒進一步感知不同顏色。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設計了三個階梯式環節:撿蘋果、送蘋果和花杯找朋友。這些環節步步深入,讓幼兒在撿蘋果時整理自己對三種顏色的感知,送蘋果時學習運用對三種顏色的感知處理問題,給花杯找朋友時,在感知、運用的基礎上不僅要求顏色對應,還提出了“一個花瓣一個蘋果”的活動要求,讓幼兒在顏色對應基礎上,接觸了有關物體量多少的概念。
(三)過程有序流暢,激起幼兒熱情
活動過程不僅能反應幼兒的學習活動情況,也能反應教師的組織情況,可以看出教師是否利用了幼兒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是否實現了幼兒從“舊知”向“新知”的遷移,是否關注了幼兒的學習方法。本次活動過程是流暢的、有效的,幼兒對紅黃綠的感知原先是分散的、個別關注的,很少比較、對應觀察,讓他們集中觀察,再分類,再對應,這有一定的挑戰性,但游戲的有趣、循序漸進實現了任務的完美完成。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不僅考慮了孩子的已有經驗,還充分考慮了幼兒的認知規律。
(四)游戲貫穿緊湊,幼兒學習主動
反思教法是為了很好地解決“教”如何更好地為幼兒“學”服務的問題。活動時,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幼兒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游戲,為幼兒提供了適宜的情境和操作材料,吸引幼兒不斷地活動,在撿撿、數數、夾夾、分分等操作過程中教師基本上都是讓幼兒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的。教師只是扮演著“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不斷地進行著引導,創設著情境,提供著支持,努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欲,促進幼兒積極思考,主動發現,勇于探索,自主獲取。
(五)教具一物多用,簡約自然巧妙
教具是幼兒活動的載體,本活動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的設計、利用。蘋果教具設計得美觀而巧妙,在背面固定上夾子,使它發揮了最大的功用,小小蘋果是活動中名副其實的主角,讓幼兒撿撿、夾夾、分分,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幫助幼兒達成了活動目標。一物多用,是活動時最倡導的,而能用得這么巧妙,可見教師思考的縝密和周
到。
三、活動感悟
(一)情境創設的簡約之美
美是教育的磁石,它閃爍著光亮,是拿起,還是放下,教學的效果肯定不一樣。多少年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略了“美”的功能,喜歡以“告訴”的方式呈現教學要素,這樣就框住了幼兒的思維。有時為了追趕潮流,也開始創設情境,惟恐不熱鬧,喜歡場面熱鬧,氣氛熱烈,花了很多心思布置的場景卻一經而過。“蘋果園”活動就不一樣,散落的彩色蘋果即成了蘋果園,教師用直觀的藝術所創設的情境,不僅是美的,而且是一種簡約的美。
(二)語言運用的自然之美
教學語言對幼兒的感覺活動、思維活動、情感活動都起著主導與調節支配的作用。幼兒的心弦,往往能被美的教學語言所撥動。教師語言美與否,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教師的語言,幼兒可以是無動于衷,也可以是深受感動的;可以是味同嚼蠟,也可以是如飲甘泉的。在數學活動中,我們往往對語言的邏輯性、科學性比較考究,惟恐在數學概念方面給幼兒造成不正確的影響。對語言的藝術性、感染性卻比較疏忽。
(三)儀態變化的巧妙之美
活動中,教師是幼兒心目中的智者、示范者、敬愛者,甚至是權威者,這么一個在幼兒眼中看來最鮮活的、應該輻射美的人物形象,它是連同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語言,作為一個整體讓幼兒感受其美的。因此,教師的形象應該滲透著美,煥發著美。誠然,活動中,教師自然、放松的體態語言感染了幼兒,使孩子們紛紛投入了夾蘋果、數蘋果、變蘋果樹的行列,他們的“情”與“智”被深深地激活了。可見教師靈活、機智的儀態變化呈現出的是巧妙之美。
【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追求】相關文章:
• 論構建民辦幼兒園教師隊伍
• 孩子在幼兒園受了委屈怎么辦
• 幼兒園教學中舞蹈教學論文
• 幼兒園常規教學管理措施研究
• 幼兒園課堂教學中性別教育的滲透
• 自然環境下農村幼兒教育論文
• 淺談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藝術課程整合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要素作用
• 農村幼兒教師問題研究(5篇)
• 淺談幼兒園教學如何做好“挫折教育”
• 美國 幼兒園憑密碼接孩子
• 幼兒園科技活動“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