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個性化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多樣化體現,也是人發展與成長的重要體現,而幼兒時期又是一個人個性化性格形成和培養的關鍵時期。目前我國幼兒園教學課程設置隨呈現多樣化的趨勢,但仍需在現有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改進,以適應當今幼兒的個性化發展。本文在簡述幼兒個性化教育與個性化課程的定義、內涵與價值意義的基礎上,深入闡述了幼兒園個性化可能具體實施的內容與特點。
關鍵詞:個性化;主體性;課程;幼兒園
引言
個性代表了一個人區別與他人的特性與標志,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社會適應性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幼兒時期又是一個人個性形成與培養的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和定向的個性化教育都會對這個人將來的個性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進而影響其一生。雖然我國的學前教育水平,在改革開放后已經有長足的進步,課程設置上也針對兒童的興趣愛好呈多樣化的趨勢,但這并不能掩蓋一些不足的事實。由于傳統文化以及長期以來分科教學的影響,學前課程中還是存在著個性迷失的現象。對此,本人在充分理解與闡述個性化教育的內涵與價值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學前課程個性化實施的具體特點與方法。
1 .個性化課程內涵的界定
1.1 個性化教育
個性化教育的前提就是承認學生在智力、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每個個體存在著差異性,教育只有適應這種差異性,才能使每個人得到發展。據美國學者卡羅爾說,個性化教育是“在學習者個性特征與學習環境之間努力達到的一種平衡,也就是說,它是學習者個性特征與所學知識、行為方式、概念、學習環境、激勵系統及習得性技能之間的一種合理匹配;而且是一種連續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就存在“個性化教育是一種傳統的教育中心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并在學習者之間展開充分交流的新型教學模式”的觀點,強調學生的主體性。
1.2 個性化課程的定義
幼兒園課程中的個性包含教師的個性與兒童的個性二個方面。教師的個性與兒童的個性在課程中的關系,是主體間的關系,是對話與交流。個性化課程是教師的主體性與兒童的主體性之間共同發展的課程,教師、兒童共同處在一種發展的生態系統中。
本人認為,課程在促進兒童個性發展上要把握好尊重差異性與主體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尊重兒童的選擇,并不意味著尊重兒童的個性”這是本文的立足點,兒童是有差異的,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到兒童現有的差異,雖然教育的結果之一表現為差異,但差異不是個性化課程追求的最終目標,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兒童富有智慧地發展,讓兒童成為一個具有主體性智慧的兒童,因為智慧體現著個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的統一,所以這種定位在智慧層面上的目標體現了課程的社會功能與個體功能統一。
在此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個性化課程是以事件觀課程為基礎,在尊重兒童、教師差異的前提下,促進人的主體性智慧發展的課程。使兒童成為具有主體性智慧的兒童,并為未來具有主體性智慧的人打基礎應該是課程的目標,它同時強調教師主體性與兒童主體性的雙重發揮。
2 .幼兒園個性化課程的價值意義
2.1幼兒園個性化課程是對兒童差異性的尊重
個性的差異表現在多方面。總體可分為性格外向型兒童和性格內向型兒童。 在次基礎上有可以細分,如性格外向型又可以分為活潑好動型、善于語言交流型和喜好自我表現型等。而性格內向型根據其程度輕重也可分為不善言語型、沉默寡言型和孤僻型等。對于這些性格各異的兒童,如何進行課程設置才能使各個兒童都能受益,使好的個性能繼續保持并發揚,而不利于其成長的個性能盡快的改掉,并向好的個性轉化,這些都是個性化課程追尋的目標。一句話,個性化課程就是要在尊重兒童個性化差異這一客觀事實的前提下,通過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使兒童朝著健康的性格方向成長。
2.2幼兒園個性化課程是對主體性智慧發展的追尋
個性化課程對于人的主體性智慧的特殊意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主體性智慧發展:二是兒童的主體性智慧發展; 師生雙方在一系列事件的互動中獲得成長。個性化課程的主體性智慧發展不是針對某些兒童的發展,而是針對所有兒童的發展;不是只在某個時候來發展,而只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都發展。
2.3幼兒園個性化課程是從差異性到主體性智慧的追尋
雖然我們一再強調要兒童的個性的差異性,但在兒童生活中,他們的主體地位同樣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兒童享有自主權,才能為兒童創造性發揮與發展提供最有力的保障。幼兒園個性化課程對兒童主體性智慧培養的意義主要在于課程內容是來源于兒童的周圍生活世界,是對兒童的真實世界的反映,是兒童可理解的、可參與的世界,而且是在兒童生活中的一種真實的情境中發生的。在個性化課程實施過程中,兒童應該是主人,應該具有主體性。根據不同兒童的個性設置不同的課程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旨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在參與事件的解決過程中,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習得“真實”的“本領”,這種“本領”是一種與生活相聯系的能力。
3 .幼兒園性化課程的實施
3.1 課程實施的不確定性
個性化課程以事件課程觀為基礎,而事件課程觀在不排除教學活動的意義基礎上,還存在主題活動、方案活動等形式。在方案活動中,兒童的個性化發展以及創造性發展受到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受到關注,因而,它具有解放理性的特征。在課程具體實施中,教師與兒童可以同時盡情享有自主探索的自由,他們明了課程的目的,影響著課程的進程,參與課程的進行。作為課程當事人,教師應與兒童共同創造、交流和溝通。在事件中,老師和兒童都應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自然,進而在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獲得和諧,即他們在課程中都能獲得主體性智慧的發展。
3.2課程計劃的彈性
具體而言,個性化課程強調從兒童的生活出發,讓課程滲透在一日生活當中,讓兒童在日常的生活中獲得切實的促進身心和諧發展的進步。這種隨機的活動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對兒童的個體差異的敏感,二是對活動事件的敏感,這樣才能讓促進兒童進步的活動自然而然地發生在兒童的周圍。此外,隨機的活動的對象是不固定的,沒有統一要求,它可以針對某位兒童的差異展開,也可以針對全班兒童的共同所需展開。如 “一個被全班小朋友拒絕的孩子”活動中,教師就敏銳地把握了教育時機,真正地促進了兒童的發展,這就是一個隨機的活動。
3.3實施過程的特殊性
個性化課程的實施,實際上就是事件的進行過程,是教師把大致的計劃付諸實施的過程。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兒童的興趣、特長,進行相應的材料準備、環境的布置,目的在于營造“真實的”情境,進而引發兒童的興趣,讓兒童參與到事件中來并成為事件當事人,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課程開發的賽程。在課程事件中,教師與兒童對課程的創生得到重視,大致包括的幾個步驟是:情境的創設,引發兒童的興趣,兒童的參與及兒童“文本”的制作(體現教師的記錄作用,兒童的文本通過語言、行動、圖像來表現),活動的反思與評價(及新的情境的創設)。
4 .結論
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教師是個不斷的學習者,不同的兒童具有不同的個性,兒童自身也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教育過程中經常會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現代科技的變化讓教師周圍的環境發生了許多的變化,理論不斷更新,所有這些都給了教師不斷學習的理由。處在學習型社會的教師,也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完成“促進兒童個性和諧發展”的任務。個性化課程需要個性化的教師,實際生活中,對于教師個性的引導與關注需要進一步受到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郭湛:《主體性哲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李為善、劉奔:《主體性和哲學基本問題》,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3]《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范國睿:《教育生態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劉文霞:《個性教育論》,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6]夏惠賢:《多元智力理論與個性化教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 鄧志偉:《個性化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幼兒園教學課程的個性化探索】相關文章:
• 幼兒園課程的生活化回歸
• 德國幼兒園的papilio項目
• 淺議幼兒園自制教玩具的作用
• 幼兒園歌唱教學的策略研究
• 幼兒園禮儀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 學前教育中德育滲透探析
• 幼兒園國畫教學的現狀與反思
• 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之我見
• 淺談幼兒園教師忌語
• 《幼兒園》之外的幼兒園
• 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研究
• 淺析幼兒園國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