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園音樂活動中點滴體會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刻骨゛銘X1n╮
幼兒
音樂發展到今天,它不局限在幼兒教育過程范圍之內。孩子們活潑可愛的外在姿態,經常出現在
舞蹈臺上,和幼兒在文藝的專題里。開闊了孩子們對學習
音樂的視野和興趣,增加了他們對藝術的審美觀,“旋律是音樂的血肉,節奏是音樂的骨架,”所以學習音樂要讓幼兒掌握節奏,只要能有節奏的做自己喜歡的動作,老師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讓他們在音樂聲中得到快樂和鍛煉。在音樂課活動中,我們老師要更好的在音樂中讓孩子們自己去體會學習音樂的樂趣,培養孩子們對音樂的欣賞能力,促進幼兒的學習音樂的興趣。
幼兒3―6歲是人生發展個階段中第一個黃金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幼兒大腦發育,智力形成發展史最明顯的。身心發展非常迅速,思維具體模仿能力強,對一切新鮮的、有聲響東西很注意,所以我們根據幼兒特點經常讓幼兒欣賞音樂,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在活動中注重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孩子們學習音樂的動力,因此在日常活動中要經常讓幼兒欣賞音樂,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欣賞音樂反復聽,幼兒才能熟悉作品內容,從中辨別出作品的各種表現手法理解音樂的性質,從而提高欣賞能力。培養欣賞習慣、發展音樂感受力、訓練興趣的基礎上進行各方面的教育。
一、活動中對幼兒的要求及注意唱歌姿態(形體表現力)
身體姿態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唱歌時的呼吸與發展。唱歌時若能有正確的姿態、飽滿的精神,不僅給人以愉快地感覺、良好的印象、促使幼兒身心全面健康得到發展。
學唱時,坐著唱時上身的姿態與站立時的要求要一樣,但要注意腰部挺直,不要靠在椅背上,兩腿自然彎曲分開,兩腿落地,兩腿不要交叉疊起。演唱時,站著唱歌身體重量要分配在兩腿上,重心稍放前一點,挺胸、兩肩稍向后,兩手自然下垂在身體兩側,不必背在后面。
二、音樂教師要有專業化的素質
音樂教學主要是教師應注意演唱表情,同樣一首歌有時老師教起來孩子感興趣能馬上理解,學得快、記得牢、唱得好、而有的老師教起來卻及其平淡,甚至效果很差,孩子不是弄錯詞就是唱走音,吐字不清楚、聲音不高,為以后再學帶來許多麻煩。所以老師的表情是很重要的。活動中多方位、多種手段、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幼兒對音樂和動作有著特別的興趣。在襁褓中,人們苦在他們身旁搖動發響的玩具就能引起他們的注意,當他們的把握動作有所發展,就會自己慢慢拿起能發響的玩具搖動,會用手中拿到的東西敲敲打打,聽聽它們的聲音,打擊一定的節奏。所以教師經常讓幼兒使用打擊樂器培養他們的節奏感,節奏感的培養離不開動作。幼兒在打擊樂器的活動中,有時需要打強拍,有時需要打弱拍,有時打這種節奏型,有時打另一種節奏型,在齊奏時必須要求準確合拍,然后能增強幼兒樂感。
三、音樂教學的形式不斷進行創新,勤于反思,大膽改革嘗試
以情育情。達爾克洛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因此我將音樂教育的重點著眼于引導幼兒對音樂情感因素的體驗。那么,怎樣利用音樂手段達到情感交流、讓幼兒輕松愉快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呢?我認為關鍵是一個“愛”字,因為老師的感情對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觸過的人都說我非常愛笑,確實我是個很快樂的人,尤其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我在事業、孩子和生活中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在音樂教學中,我特別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寬松、和諧的氣氛,以此來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比如說在活動中經常看著幼兒的眼睛講話和示范;用表情、動作等去調整幼兒的心理狀態(如:當孩子們很興奮時,我就說:“天黑了,小動物要睡覺了。”并帶頭假裝睡覺。)同時,我還以各種不同的身份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在音樂活動中,我不僅僅是老師,還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鴨媽媽、小鳥、風等,通過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兒帶入到音樂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總之,學習音樂也是一門藝術,唱好一首好歌更需要我們訓練培養。唱歌時姿勢要正確、自然、美觀以不妨礙發音器官的正常活動,有利于幼兒保護發聲器,然后培養幼兒情感的教育,培養情感教育的基礎上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為今后個體差異的發展奠定基礎,這也是我們當今社會發展幼兒音樂教師必須應該做的,也是必需做的。
【淺談幼兒園音樂活動中點滴體會】相關文章:
• 對開展幼兒園音樂活動的探究
• 小豬存錢罐上幼兒園
• 試論幼兒園教學過程中的兒歌教學
• 幼兒園師德管理之談
• 高職院校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 淺談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精細化管理
• 幼兒園男教教師職業認同感調查
• 如何讓鄉鎮幼兒園散發鄉土氣息
• 幼兒園課程建設的 序言
• 幼兒園自制玩教具
• 關于幼兒園師資隊伍現狀的調查研究
• 幼兒園面試闖關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