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前教育中結合童話故事展開課堂教學課滿足幼兒天性,深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學前兒童的認知水平提高與健康人格形成也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為此本文就重點探討了學前教育中運用童話故事感染、激發學前兒童的有效作用,并舉例說明一些有效教法,希望能為豐富學前教育給出有價值參考。
【關鍵詞】童話故事;學前教育;學前兒童;教育作用;教學方法
一、學前教育中童話教學對學前兒童的能力培養作用分析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由于年齡關系學前兒童在認知水平方面相對較低,但他們對于新事物的興趣、好奇心和欲望不容小覷,童話這種不同于其它語文文本的特殊體裁能夠激發學前兒童童心與好奇心,引領他們進入貼近于現實生活但卻又夢幻無比的虛幻世界中,為他們帶來無限的學習樂趣,并能夠讓他們對于兒童童話文學閱讀產生興趣,是人生重要的早期文學教育啟蒙。客觀來講,在學前教育階段實施童話故事教學對學前兒童聆聽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學能力的培養能夠體現兩點重要作用。第一,它能夠保持學前兒童始終擁有好奇心。對于還在幼兒園受教育階段的學前兒童來說,好奇心就代表了他們的天性,童話故事正是能夠保持學前兒童的這種好奇心,在教師講故事過程中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及能力。因為在童話世界中,許多現實中的社會規則被弱化,許多現實生活中的生活情節片段卻被夸張化,這對于學前兒童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幫助的。第二,它能培養學前兒童的閱讀興趣,進而決定他們的認知水平。童話是具有趣味性的諸多內容所共同組成的,它不同于傳統閱讀內容,可能無法引發學前兒童興趣,童話在文本趣味性要求方面更高,與學前兒童興趣愛好的契合程度上也有保證。在童話文本中,它的語言更加言簡意賅且富有美感,相對更加符合學前兒童的愛玩好動的天性與認知水平。再一點,童話故事情節內容更加生動有趣,能有早早就優化學前兒童的情感體驗,使得他們在童話故事聆聽和閱讀過程中情感感觸轉化得更加細膩、直接且透徹。教師應該在學前階段就普及這種基于童話故事所展開的閱讀感覺,讓更多閱讀信息能夠在學前教育童話故事文本中傳遞思想,這有助于提升學前兒童的文學素養,更有利于他們的未來學習能力發展[1]。
二、學前兒童童話故事教學的正確方法
學前階段童話故事教學中對學前兒童的知識接受能力、文本閱讀能力培養應該強調對教學意義的明確、強調學前兒童閱讀興趣的深度激發、同時強調文本教育的現實意義優化,下文將圍繞這3點內容展開逐一分析,為學前兒童提供正確的童話故事教學方法。
(一)基于童話故事文本教學明確教學現實意義。童話是學前兒童所最喜愛的文學形式之一,它對培養學前兒童的閱讀能力與學習習慣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為此教師需要從思想內涵上強化對他們的教育過程,以達到明確教學現實意義的目標。客觀講,學前階段童話故事教學并不能形成完整文本,它的結構簡單,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的教學延展,通過延展來豐富學前兒童對于童話故事的認識,進而優化童話故事教學體系,確保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向學生展示一些童話故事內容中的有趣部分。例如在經典的《烏鴉喝水》童話故事講解與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形式來為學前兒童實際展示烏鴉的整個喝水過程,在生動直觀的多媒體動畫展示過程中來輔導他們理解《烏鴉喝水》故事相關內容,并潛移默化的提升他們對該童話故事的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
(二)基于童話文本教學構建教學主題情境。童話故事教學文本中所創設的情境本身就是虛擬的,而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繼續延伸這種虛擬情境,構建童話文本所展開的主題情境,更進一步的激發學前兒童的童話故事認知與閱讀學習興趣。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學前兒童在識字能力與傾聽、閱讀耐心方面表現偏弱,注意力無法做到長時間集中,實際上這對于童話故事的教學展開與推進是不利的。為此教師必須針對學前兒童的基本特征來設計閱讀教學內容,就比如說構建閱讀教學主題情境來輔助教學過程,提高他們的課堂教學參與度。還以《烏鴉喝水》為例,教師就可以結合多媒體平臺首先進行教學內容的情境再現配合講故事的形式,幫助學前兒童首先理解文本情節內容。具體來講就是對文本中情境的還原,教師可以讓學前兒童參與到對烏鴉喝水過程的模擬過程當中,準備一些石子與半瓶水的瓶子來效仿烏鴉的做法進行試驗,最終發現半瓶水的水位真的升到了瓶口位置。在該情境模擬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大家真正了解了烏鴉喝水的全過程,提高了學前兒童在童話故事講述與試驗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于《烏鴉喝水》這一課的文本閱讀及學習興趣,更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基于童話故事教學強調文本教育意義。基于童話故事教學來強調文本教育意義對于鼓勵學前兒童拓展想象,深入童話故事閱讀教學也很有幫助,它能夠幫助學前兒童感受到隱含于童話文本中的真實情感。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這一童話故事中,教師就將文本中的各個角色分配給不同兒童,讓他們分別來扮演蝌蚪、烏龜、青蛙和鯉魚,然后教師負責旁白,與表演者們共同演繹這一童話閱讀內容,幫助他們滲透文本情感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在常規教學完成后,教師還會提出在創作要求來鞏固學前兒童的童話故事文本閱讀學習成果,提高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能力,這樣就真正做到了一舉兩得,一方面鍛煉了學前兒童的肢體及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也培養了他們的閱讀思考能力與行為動作能力[2]。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學前教育中童話故事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為學前兒童在受教育早期就營造了良好的虛擬化夢想空間,在教師講解童話故事中就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習慣,實現了基于童話故事的情感滲透,多方面體現了學前教育中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精髓內涵。
參考文獻:
[1]梁珊.幼兒園童話教學個案研究——以山西省A幼兒園為例[D].西南大學,2010.
[2]王愛萍.童話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現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作者:吳桂欣
【學前教育中童話故事的作用及方法】相關文章:
上一篇:學前教育幼兒潛能過度開發問題
下一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分析
QQ客服
微信客服
手機版